..續本文上一頁來面目”,法身是本來面目。法身無相,能現一切相;法身無生,無所不生。這是講意生身。我們現前應當怎麽學法?跟這個意生身有個幾分相應。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上同時都具有好多種不同的身分,儒家所講“五倫十義”,這個跟意生身就很接近。現代的社會比古時候複雜太多,人與人的關系往來比過去不知道要增長多少倍。我們以清淨心,清淨心是最重要的,清淨心能生,清淨慈悲,清淨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麽時候做這個功夫?靜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沒有工作,一切萬緣放下的時候,整個身心放松,最好是經行散步,這個時候萬緣放下了,恢複自己的清淨心,用這個清淨心來念佛,效果無比的殊勝。這個要平常多下功夫,然後我們在生活裏面、工作裏面、應酬裏面,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功夫就能用得上。什麽功夫?清淨心。清淨心對一切人、事、物照見,跟平常決定不相同,你自己會感覺到現在有智慧。從前處事待人接物迷惑顛倒,常隨境轉;現在好像有一點智慧,聰明了、清楚了、明白了,這就是受用之處。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事,我們應該用什麽方式去對待、去處理,就是接近意生身。隨他意,令他生歡喜心;隨自意,清淨無染。這就把這一段經文的義趣,應用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
五)、相好莊嚴身
【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這一句經文是說“相好莊嚴身”。“無邊色相”,色相無有窮盡。在大經裏面我們才讀到,世尊告訴我們,不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的;身有無量相,每一個相裏又有無量好。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是一般經上說的劣應身;實在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現的身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什麽不多現幾個相?爲什麽不少現幾個相?一定要叁十二?叁十叁不行嗎?叁十不行嗎?諸位要曉得,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隨他意。他意是誰意?佛示現在當時的印度,隨印度人的意思。那個時候在印度這個社會,他們大家以爲這叁十二種是貴相,像我們中國看相的,那些相好是貴相,一般人喜歡的、尊重的。世尊示現你們認爲是尊貴的那個相,我一示現統統都具足,一樣也不缺。所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衆生的分別、執著。佛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是這麽個意思。佛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現的報身,報身也是隨他意,也不是隨自己意。那他是誰?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心量跟我們不一樣,他本身的身相也大。他們是以相好,圓滿的相好,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個相好還放光,圓滿光明。光,光有放光,有常光;放光周遍法界,常光也周遍法界,才叫圓滿。周遍法界的意思我們逐漸逐漸能夠體會到一些,確實是周遍法界。光照得愈遠,波漸漸的就微弱了。像我們現在在天文望遠鏡裏面看到的星球,現在能夠觀察到的星球幾乎都是本身發光的,像太陽一樣。不發光的,本身不發光的星球,一定是發光體照著它,它有反射的光,我們才能見到。如果它連反射的光都沒有,這個星球我們就見不到。我們現在知道有幾萬光年星球,距離我們遠近是用光年來計算,光的速度走一年。幾十萬光年、幾百萬光年、幾億萬光年,光就非常非常微弱了,真的是周遍法界。佛菩薩的光強,不是像星球發這個光,這個光不強,太陽的光不強。爲什麽知道它不強?依報,它不是正報。佛菩薩的身光、放光是正報,比它的光要強得多,這才合理。爲什麽佛光我們肉眼見不到?實在說,我們肉眼的能力非常有限。科學家用儀器偵測到,證明這個光的波度不一樣,就像電的頻道不相同。光波有長波的,比我們現在能見的這個波度長,我們見不到;比我們現在能見的波度短,我們也見不到。我們肉眼能夠見,在這個無數的光波裏面,我們能夠見到是很窄小的一個波度,跟我們耳聽也是一樣。音聲頻率高的,高音的,我們聽不到;比我們能聽頻率低的,我們也聽不到。這些音波跟光波充遍在空間,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明了。所以佛的音聲遍法界,佛的佛光遍照法界,我們能相信。從科學這些證明,我們能夠相信。佛說的這些境界,實在講,都是我們自己本性裏面具足的,一切諸法從心想生。心是一切諸法的根源,心遍法界,心所起的作用那有不周遍法界的道理?體周,用也周;體、用都周,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相也周,相也周遍。所以諸佛菩薩就有能力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只要有感,決定就有應。他的感應那麽圓滿、那麽快速,也有個道理:無分別心。換句話說,才有分別、執著,這個能力就沒有了;只要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能力就現前。能力是本能,不是學得來的,不是外面得來的。相好莊嚴身,我們要學,非常非常的重要。佛以相好光明接引許許多多衆生,幫助許許多多衆生;善根、福德、因緣還差一點沒成熟的,佛用這個方法讓他接觸到之後,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提前成熟,得度的人無量無邊。所以我們不能不注重相好莊嚴,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佛菩薩爲衆生示現有種種差別不同,可是他的用意是相同,不同當中有相同。相同是什麽?接引衆生,幫助衆生覺悟。因此,觀機就非常重要,這是智慧。一定要對衆生的根性才能夠幫助他們,才能夠去誘導他,所以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正是世間人常說“通權達變”,你才能夠普度衆生,才能令正法久住。現在這個世間衆生追求美,沒有一個不愛美,可是美而不善,美而不真,美裏頭沒有智慧,有愚癡,你說糟不糟糕?我們在今天要給他作什麽示現?美,美裏面有真、有善、有慧,他們才喜歡接觸,喜歡來修學。他喜歡美,你把這個美斷掉了,他就不來了。投其所好,改他的毛病,這就叫佛法,這叫善巧方便。我們在經典裏面要學習這些原理、原則,體會佛菩薩度衆生的深心。所以相好莊嚴身,我們也常講招牌、門面、包裝,不能不重視。妖魔鬼怪他也會,但是他那個美裏面,沒有真、沒有善、沒有慧。
六)、願、身
【演一切法,如布大雲。】這一句裏面是講“願身”,志願的願,願身演法。我們特別注意這個“演”字。他爲什麽不說“說”,說一切法,如布大雲。他爲什麽不說“說”?說只有口業,叁業裏頭只占一個。演,叁業具足。演是表演,要作出樣子來給人看,這個叫演。佛所說的一切法統統都可以表演,用表演的方法來弘法利生,最高明的。我們在一般上講歌舞、戲劇,我們佛法裏有沒有?有。《華嚴經》末後五十叁參那就是唱戲,就是戲劇。如果有人發心把五十叁參寫成劇本,到電視臺上去演連續劇,比我們苦口婆心在這裏講,那個效果不知道要增長多少倍,應該要這麽作法。現在有許多寫劇本的人找不到材料,他不曉得佛經裏面的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釋迦牟尼佛每一次的法會、每一次的講經,都可以把它編成故事,都可以把它編成劇本。用歌曲來弘法,《大藏經》裏面的歌詞,我看不下一萬首,都可以演唱的。我看過是《中華大藏經》,精裝本,這麽厚的兩冊。在那一本,我忘掉了,全部都是歌詞,都是唱的。正式把它寫成劇本的也有:《歸元鏡》。這個劇本說叁位法師的故事,我們淨土宗∶第一位是慧遠大師,第二位是永明延壽大師,第叁位是蓮池大師。寫成劇本,也都收在《大藏經》裏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通過舞臺、通過電視表演。這是說了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演”是我們自己切身做到。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聞到佛法,明白了,發了大願,從今之後,我們就幹表演的事情,專門表演給社會大衆來觀看。社會是我們的大舞臺,我們是演員一個。一切爲佛法,爲佛法就是爲劇本,演得要像那麽個角色;一切爲衆生,一切爲觀衆、爲社會大衆,幫助這一切社會大衆。我們表演的目的只有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所表演的,幫助一切衆生開悟,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我們演這麽一場戲。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學佛最低限度要把我們這個業報身;我們來的時候迷惑顛倒來的,糊裏糊塗來的,不知道過去、不曉得現在、也不曉得未來,迷惑顛倒;我們是業報身,隨業流轉。今天遇到佛法,明白了這些事實真相,心裏上作一個大的轉變,把我們這個業報身轉成願身,願身就是乘願再來。我們的願力超過了業報,你就轉過來了。每個人都能轉,只要你下定決心,依教修行,就轉了。那些是業報?我們用六度來作個比喻。過去我們悭貪心,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叫吝啬;自己沒有的,想盡方法去貪求,這是業報身。不知道修善、不知道持戒,念念還作惡,隨順惡習氣,這個是業報身;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耐心、沒有恒心,業報身。如何把業報身轉成願身?從今之後,我依佛的教誨修布施波羅蜜,你不就轉業報成願身嗎?原來你這個心安住在六道輪回,現在安住在道場,這不馬上轉過來了?過去起心動念皆是惡業,現在我們發心持清淨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真正發心修學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就轉過來了。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提出修行五個科目∶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守著這個規矩,就轉了;決定不違犯,轉業報身爲願身。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佛講這十種身,你一種得到了,其他九種都得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想想看,舍棄業報,如法修行,你心地自然真誠、清淨、慈悲,你就得相好圓滿身。你的慈悲心、智慧心時時刻刻像諸佛如來一樣,護念一切衆生、關懷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意生身不就現前了嗎?一個轉了,統統都轉了。不是佛這十身,一個一個修,不是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從那裏轉最方便?願轉最方便。發願我要學佛、我要學菩薩,我的心像佛、像菩薩,我的身也像佛、也像菩薩,我的言語造作也像佛、也像菩薩。願一發,身、語、意叁輪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