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46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是願身演法,演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我們的生活。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做得很圓滿,沒有一點缺陷,這個才行;身、語、意叁業沒有過失。所以時時刻刻要學,學習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讀誦大乘。我們今天依照《無量壽經》學就好,《華嚴》太大,分量太多,不容易抓到綱領,依《無量壽經》學就好。《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綱要,《華嚴經》的總綱領。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麽做,我們老老實實的做,很細心的去做;粗心大意是我們的毛病。我們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們看一本書,看完之後,隨便往桌上一丟,這不是菩薩、不是佛,這不是一個好榜樣。諸佛菩薩這本書看過了,不看了,一定把它合起來,合得好好的,一定放在那裏整整齊齊,決定不會有一點淩亂。不常看的書一定放在書架上,或者放在書櫥裏,整整齊齊,一點都不會淩亂;人家一看,心裏頭多麽舒暢,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自自然然就生起來了。無論做什麽事情都做得整齊、端莊:端正莊嚴,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細節裏面養成好習慣。爲誰養?爲一切衆生做樣子,不爲自己;爲自己,身都不要了。所以隨順自己,一念不生;隨順衆生就要做表演,要做社會大衆的好樣子。此地的“雲”,雲後面就是大雨。佛是用雲表慈悲,用雨表演法,慈雲法雨。你要表演一切法做給人看,先要有大慈悲心,沒有大慈悲心,你決定做不到,如布大雲。經裏面說:“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無上輪是指《華嚴經》。也有說法,雲比喻身;身前面講,身是幻色,不是真的。像雲我們看到,遠看有,近看就沒有了;相有體空,用雲表這個意思。把說法比作雨,廣現化身,表演一切法,就好像濃雲密布,就要下大雨了。先布慈雲,後注法雨,取這個比喻。經上跟我們說,世尊,乃至於菩薩、聲聞,以及祖師大德善知識說法,一定要隨順衆生的根性,然後才能令衆生得真實的利益,所以說法一定要契機。講到說法,雖然只是說到語業,說一條,身、語、意也都包括在其中。身要表演,心裏面要慈悲、要有智慧,所謂:“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方便是智慧,差別智,我們也稱作後得智、也稱作權智,權智就是社會一般人講“通權達變”。你有這個智慧、你有這個能力,才應付得了這些無量差別的衆生種種不同的需求。佛說法,所謂一音而說法,出在一個大慈悲心。佛所說的、佛所表演的,能令一切衆生聽到了、見到了、接觸到了,都有所感悟。感,感應、感通;悟,覺悟。爲什麽能令衆生感悟?佛有真誠心,佛有願心,佛的清淨、平等、覺,再加上慈悲願力,所以能感人深刻。我們今天跟一切大衆接觸的時候沒有感應,粗心大意;不僅是粗心大意,說得不好聽的,虛情假意,有什麽感應?這是從真誠心才有感應。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七)、化、身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衆生。】這一段經文是講“化身自在”。這裏面有兩句,前面一句說明廣容無礙,後一句是說普遍,廣容不礙普遍。毛端是正報最小的,我們講正報就是講身體,身體汗毛的尖端,正報最小的。世界是依報最大的,不是講一個地球,是講一尊佛的教化區,通常佛經裏面講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一尊佛教化的範圍。這經裏面講是“一切世界”,意思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刹土,都在這一毛端,沒有障礙。通常我們講到事事無礙,多半都是講“芥子納須彌”,這個很不可思議。芥子是芥菜子,大概像芝麻粒這麽大,須彌是講須彌山;把須彌山裝到芥菜子裏面,芥菜子沒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這個不可思議。這一段經文裏面形容那比這個更不可思議,毛端比芥菜子小得多了,一切世界比須彌山不知道大多少倍,簡直沒有法子計算。讀了這一句,我們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事事無礙講到了極處。怎麽能夠相容?這是說如來之身,怎麽能相容?我們一定要知道,毛端雖小,稱性;世界雖大,也稱性;既然都是稱性,那有不圓融的道理?這個理很深,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不但我們沒有法子想像,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地上菩薩、等覺菩薩都無法想像。爲什麽?因爲你想像與自性就相違背,一落在言語思惟裏面,就落到意識裏面去。意識有範圍、有界限,當然沒有辦法緣自性的境界。所以大經講到,不要說講佛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都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一句話,決定不是籠統搪塞的話,不是的,它是事實真相。只要你離開了思惟,就是想像,離開了言語,這個境界就現前。在前面我們曾經說過幾次,如來身相如是,我們的身相也不例外。如來毛端能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刹土,我們的毛端又何嘗不是?只是如來毛端容納十方刹土,他清楚、他明了;我們這個毛端含攝一切刹土,我們不知道,我們看不見、聽不見,完全體會不到。這什麽原因?迷呀!迷悟不一樣,但是境界沒有差別,境界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不能說迷了這個境界就現前,悟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不是的,迷悟於境界不相幹。境界沒有迷悟,我們人有迷悟,境界沒有迷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現代科技發達,大衆傳播的工具愈來愈進步,有一點點這樣的影子。譬如我們在此地講經,居士林這個道場,這個道場很小,我們這裏聽衆不多。可是我們這個錄像送到衛星電視、送到電腦網絡,立刻就傳遍到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們的現場。那個螢幕不大,便能含攝許許多多國家地區的現場。這是用機械也能辦得到,辦到的很有限,總比不上佛毛端含受一切刹土,這總比不上,那就是我們的機械也是落在意識裏頭。這個機械怎麽製造的?意識製造出來的,用佛法來講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如來示現這種境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小能現大,一能現多,大小不二,一多不二,不二就是沒有障礙,就是無障礙。我們要問,我們身上的汗毛太多了,每一個毛端都現十方刹土,這兩根汗毛的刹土打架不打架?底下這一句告訴我們,“各現無量神通之力”,個個都現,這是講廣容不礙普遍。佛到那裏度衆生?佛就在毛端上刹土裏度衆生。佛在十方世界有沒有來去?沒有。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十萬億個佛國土”,那個十萬億佛國土,給諸位說,也在毛端,這我們才稍稍能體會到一點。古人講念佛往生,“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了解事實真相,聽到這個話生懷疑。“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那我還沒有去,還在此地。這是世間人妄想、分別、執著,實實在在沒有來去,也沒有生不生,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衆生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現出來的這些幻相、假相。但是我們知道假不離真,離開真的,那假的就現不出來。佛在經上常常用影子,“夢幻泡影”。我們在光明下面身都有影子,影子是假的,影不離真身,沒有這個身,那來的影子?我們拿這個身比作法性,法相就是影子,法相雖然是虛妄,沒有離開真實,真妄不二。如果你要明了事實真相,假又何嘗不是真?一多無礙、廣狹無礙,這就入無障礙的法界。所以佛度衆生,衆生得度,往生十方諸佛刹土,或者是造作罪業的衆生輪回在六道,都沒有離開性體,沒有離開自性。了解、肯定自性的體、相、德用,就能如諸佛菩薩一樣,化身自在。這一段經文,我們怎麽學法?諸位想想,我們怎麽學法?怎樣落實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實在說我們凡夫心量都很小,就像毛端一樣,這麽小的心量。心雖然小,可以容大,能容大我們這個心量就“大而化之”;世尊在《般若經》裏面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妙絕了,真的是般若智慧,那不是假的。我們也常常用這個比喻來說,心量小,我們的生活圈子就小,小到非常可憐,不但六道出不出去,現在在人道,在人道裏面我們這個心量也非常之小。小到什麽程度?小到不能容人,再跟諸位說,不但不能容人,連自己都不能容,小到這個程度;自己跟自己還嘔氣,自己跟自己還過不去,這不小到連自己都不能相容?你還能有什麽作爲?我們看到這一段經文,就要能夠醒悟過來,我們把這個小心量擴大,它能容。《般若經》上講“大而化之”,心量要是擴大了,就把這個境界突破。現在的名詞講突破,我們換一個名詞來講,諸位就更容易體會。外面包的東西是這麽大,裏面如果更大就把它擠破,這不就突破,把它擠破。什麽時候我們能把六道輪回給擠破,你的心量超越六道輪回,你看看把六道輪回擠破,你不就超越六道嗎?再放大,能把十法界也給擠破,你就入諸佛菩薩的法界。這個方法非常妙,拓開心量,要能包容,知道世間所有一切法,佛在經上講“一切有爲法”,那些是有爲法?諸位如果讀過《百法明門》你就知道。《百法明門》裏面講一百法,這“一百”是一切法的歸納,展開一切法、一切世界一切法。佛爲了講經說法方便起見,將一切法歸納、歸類便於介紹,在《瑜伽師地論》裏面歸納成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數字還是太大,天親菩薩看到初學的人感到困難,還是不容易接受,就將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百法,百法容易接受。這個一百類裏面,每一類裏頭都是無量無邊法,是一百大類。除了最後六個無爲法,前面九十四類都叫有爲法。有爲法裏頭又可以包括叁大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還有一類叫“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我們今天所講抽象的概念。譬如我們講時間、空間都是屬於抽象的概念,都不是真實的。這一切有爲法包括六道,包括十法界,都不是真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不是真的,因此可以突破。你有能力把心量拓開,樣樣都包容,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知道這一切法,十法界裏面依正莊嚴,都是“夢幻泡影”,都是“了不可得”,你去執著它幹什麽?不但不能執著,連分別它都錯了。諸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