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51

  ..續本文上一頁觀察,釋迦牟尼佛是怎麽覺悟?怎麽發心出家去修行?他在宮廷裏面看富貴的生活,親身體驗富貴的生活迷惑顛倒。天天享受五欲七情,享受這個東西,我們世間人講財色名食睡,享這種福增長貪嗔癡慢。出了宮廷看看外面一般貧賤之人他們的生活狀況,出去之後看到生老病死,他知道苦了。而一般人也看到生老病死,天天看,看多了,變成什麽?麻木不仁。釋迦牟尼佛住在宮殿裏頭,不是天天看,天天看也許也麻木了。偶爾到外面去看了一下,看到了,心裏面感觸就很深,這是苦,這大苦。於是想一想,人能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從這個地方慢慢他就覺悟、他就明白。這是要通過很冷靜的思考,冷靜到一定的程度就入了禅定,定就開智慧,智慧就能把這個問題根源發覺到。苦從那裏來?找它的根源。於是佛發現苦是從集來的;集就是煩惱、就是所知。你天天在集積煩惱、所知,你在造這個因,所以就招來苦報。最初悟入四谛,四谛是佛法的根本法,通四教:藏教四谛、通教四谛、別教四谛、圓教四谛。四谛跟叁十七道品都通藏、通、別、圓,換句話說,通一切法,通大小乘,通一切宗派,它是佛法的根本法。他從這裏開悟,然後做了一個很大的轉變,示現教導我們,這個大轉變就出家修行。到底這個樣子、這個形象給我們什麽啓示?看破、放下,對於世間一切法看破了。世間,我們人世間是世間,六道是世間,十法界也是世間,對十法界依正莊嚴、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他怎麽個作法?一切放下,出家是一切放下,家業都舍棄。這是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個當中去細心體會。如果你要是體會得,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要是把意思會錯,你不是變成邪見,就是墮落在無明裏面。有幾個人這個意思體會得正確?像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真的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對了。一定要有真實智慧,佛家常講“參去”,可不能落在意識裏頭,想一想這是什麽意思,就會把意思想錯。我們過去年齡比較輕,接引衆生有的時候也模仿模仿古人這個辦法,結果這個對象把意思錯會了。早年我離開臺中的時候,在臺北講經,這個事情大概有二十年了,二十年前。常常來聽我講經有一位焦國寶居士,現在還在,還住在臺中,去年年底我跟他見過面。他在臺灣省政府工作,他的工作從臺北調到臺中,在臺中大概認識了一個女孩子,很投緣,想結婚,寫了一封信問我。我看了之後,我回他一個明信片,寫了一個字:“婚”字,寫了一個字寄給他,叫他去參。婚是什麽?一個女,一個昏頭的昏。他收到我明信片之後,好像是覺悟了,他就不結婚了,搞到現在還是孤家寡人一個。他有沒有把意思會對?沒有會對,只對了一半;衆生不是偏有,就是偏空。結婚不是偏在結,就是偏在不結,結跟不結是兩邊,它不是這個意思,他沒有完全體會到。這是叫你結婚是可以結,結了不要昏,這個就行,這是中道。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不是不可以結,結是兩個人共同生活,彼此照顧;不能昏,一昏就完了,所以特別提醒你。古時候婚禮一定是在晚上舉行,要黃昏,大概在晚上八、九點鍾才舉行婚禮,拜堂。現在在白天,光天化日之下,顛倒了,全顛倒了。諸位要讀中國的古禮,婚禮非常之講究,非常的繁瑣,很麻煩,禮節真多、真隆重。爲什麽這樣做?叫你知道結婚不容易,你以後就不會輕易離婚,你看那個含意多深。現在隨隨便便結婚,過兩天不高興就離婚,成什麽話!世界的安危,社會的動亂,根本的因素就在家庭,每一個家庭健全,世界當然就安定,現在人知道這個大道理愈來愈少了。整個社會的建立是建立在家庭這個基礎上,於是對家庭結合,古人就特別注重。不但是你自己一生幸福的基礎,是整個社會安危的基礎。所以這兩個人結婚,整個社會都在那裏密切的注意到,大事,這不是小事。不要以爲這是兩個人的事情,不是的,整個社會的大事情。世出世間真實的教學著重在開悟。世尊示現是跟我們凡夫一樣,畢缽羅樹下打坐,鋪一堆草,鋪個座位,在上面打坐,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厭俗出家,他是看到這個世間太苦了,表演這個相給我們看。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受苦,不知道是苦;他明白、清楚。怎麽樣擺脫這個苦?放下,所以出家相示現放下。我們現在出家人有沒有放下?沒有。那裏放下?出門行李一大堆。佛是真放下,叁衣一缽,叁衣是叁件衣統統披在身上,就走了。他叁件衣統統披在身上,拿個缽就走了,什麽都沒有,那才叫真放下。我們現在走了還帶一大堆行李,還帶好大的箱子,沒有放下。這些地方都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我們應當如何來學習。長者告訴我們毗盧遮那佛不是小乘:不是聲聞、不是緣覺、也不是權教。世尊所示現,釋迦牟尼佛示現,讓我們這些根性很劣的人覺悟到世間苦,苦空無常。我們也想出家修行,也想證得正覺,那個正覺的果報在十法界,超越六道。你在十法界裏面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也能證佛果,藏教、通教的佛果,跟這個地方講的不一樣,這個地方講的是最正覺,是圓教的佛果。天臺四教最高的是圓教,賢首五教最後也是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法身大士看到佛在菩提樹下是坐金剛寶座,展現出如來果地上不思議的莊嚴法界。這個地方我們又有一點體會,真的是相隨心轉,我們凡夫煩惱心看佛像,佛像是劣應身,看佛的座位是生草鋪的座。爲什麽法身大士看菩提樹是寶樹?佛坐在那個地方是金剛寶座?佛的身相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可見得真的,佛有沒有相?沒有相。佛有沒有身?沒有身。佛的身、佛的相、佛的依、佛的正,都是隨衆生心念在那裏變化。這個地方講到成最正覺。在相上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任何一法當中沒有生歡喜心,也沒有生討厭的心。這裏我們要記住,佛的心永遠是平等、是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染汙,所謂是染淨情盡。染是對什麽?對十法界,淨是對一真法界,情就是念頭。對六道、對十法界、對一真法界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染淨情斷了,斷得乾乾淨淨,這個時候自性才圓滿的現前。我們要學,在那裏學?你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喜歡的物,那個喜歡的心要淡、要如法,要懂得事實的真相。境界相現前的時候可以喜歡,有個笑容,喜歡的樣子,實際上心裏乾乾淨淨;心裏頭真有,你就被染著、就被汙染。要像什麽?佛在經上常說,叫我們用心如鏡。鏡子,我們天天早晨起來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個臉也要照照鏡子,佛教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我們對著鏡子,我們笑,它也笑,我們哭,它也哭;我們笑哭被汙染,鏡子一點都不汙染。不但你不照的時候,你走了,鏡子空空的,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落痕迹,這就對了。有體有用,不是有體沒用,有體有用。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跟我們過的是一樣的生活,也有情、也有義,他是在表演,他不是真的;真的他一念沒生,真的他一句沒說。一念不生,一句沒說,那是真的。佛一切言說都是隨衆生心而說,不是隨自己。前面我們在意生身裏頭講過:隨自意、隨他意。隨自意是不生不滅,隨他意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由此可知,依正莊嚴、他受用完全是隨他意變現出來。用大圓鏡智,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自性圓滿本具的般若智慧。智入諸法,自性圓滿智慧入一切法,一切諸佛如來圓滿大智,入不入我們心?入。不入,我們怎麽會開悟?入我們的心,我們今天爲什麽沒智慧?是我們的心有汙染、有障礙,他雖入,不起作用,不是不入,入。好像無線電波一樣,電波確確實實入了你的收音機,你的收音機有故障,電波雖然入了,你怎麽樣撥它也不響;你不能說電波沒入,機器有了故障。我們今天就彷佛是這樣子,我們六根有故障,不是佛智不入,這用俗話來說,不是佛不加持,不是佛不保佑,是我們本身機械有故障不靈了,得不到佛力加持。如果我們要懂得修清淨心,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障礙的根本,我們要把這些障礙的根本拔除,這障礙叫業障,從根本拔除,諸佛如來智遍虛空法界,我們當然就感受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法不是悟處,這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維摩居士講的“道場”,那一法不是道場,六根接觸之處統統是道場。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你們聽了不覺得奇怪,對,不錯,那成道。我如果再給你講,虛妄是道場、貪愛是道場、愚癡是道場、嗔恚是道場,你聽了怎麽樣?你搖頭,愈聽愈迷惑,也能叫人開悟,那個開悟方法叫逆增上緣,佛種種示現給我們做增上緣。我這個話說的有根據,不是我隨便胡造謠言。我們末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訪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愚癡;甘露火王嗔恚,遍行修外道,逆增上緣。告訴你佛法、世法你只要得義,沒有一樣不是佛法,那一法不是佛法。得義統統是佛法,如果是失義,大方廣都不是佛法。你聽了佛法之後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這個原因在什麽地方?這個原因就在用心不同。如果你用清淨、平等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你的心要不清淨、不平等,佛法都變成邪知邪見,關鍵就在此地。我們看到許多人佛法是學得不錯,在佛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你不能說他不懂佛法,他樣樣都通,有智慧、有福報,天天跟在釋迦牟尼佛的周圍,世尊講經說法他都懂得。懂了之後,完全錯用,這個錯用全都變成造罪業,什麽原因?他心不平、心不清淨,所以把無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法,這個道理要懂。大乘佛法爲什麽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如來果地上這十種身,爲什麽要用菩提身擺在第一位,以菩提身爲根本,其馀的九個身都是從菩提身生的。菩提心的心體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叁心都是清淨、平等,沒有絲毫汙染。《無量壽經》經題好,清楚明了給我們顯示出來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一切法依清淨、平等…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