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一般我们讲经的场所当中常说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说三身我们印象比较深刻、比较熟悉,讲十身,十种身,如果要不是读《华严》,很难明了。实在讲十身才是真正圆满的说法,三身实在讲是十身的归纳。说三,或者说四,四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化身,这就说四。其实内容真的是不增不减,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前面一开端的三段:菩提身、威势身、福德身,这三种身都是属於报身。这以下讲到意生身、相好身、愿身,这三种在三身里面都是属於化身。“身遍十方”,这里面有法身、智身、力持身,这三种都是属於法身。这是我们说明三身跟十身开合的不同。三身展开说十身,十身把它归纳就是三身。就报身里面来讲,菩提身是自受用身,後面两种威势跟福德身都是属於他受用。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学佛必须要留意。佛在经上常常讲众生颠倒,到底颠倒在什麽地方?颠倒的相又是什麽?诸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如果就我们这一段经上来讲,我们也发现我们自己颠倒了。那些地方?威势身、福德身是他受用,不是我们自己去享福,自己在作威作福,那就要造业,那里是菩萨度化众生的行愿?於是我们细细的观察,释迦牟尼佛在世确实有威德、有势力,他的威德从什麽地方展现?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他的教诲、他的言行,得到社会大众的景仰,一切众生都愿意依教奉行,佛的威德显示出来。佛并没有像现在这种社团的组织,他也不是个领导人,他也没组织,只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而已。僧团是怎麽成立?一些慕名的大众,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德行、学问,都是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而来亲近释迦牟尼佛。他的常随众,经上讲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这麽大的团体,它里面并没有组织,我们在一切经上没有看到,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是这个团体的领袖,没看到。这个里面分成那些业务、那些人办什麽事,没有,都没有,没有组织。没有组织,这个团体为什麽这麽样如法、这麽样有规矩?无论是行动、是集会都很有秩序,这是什麽道理?人人都遵守六和敬的教诫就行。这个僧团是平等的僧团,是清净的团体。佛跟学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一样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这个团体才值得人敬佩,值得一切众生皈依:“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团,所有社团里面这是最值得人尊重,最值得人尊敬。没有组织而有这样的条理层次、整齐规矩,比有组织的还要来得殊胜,这不能不令人敬佩。佛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出了家,没家了,游化在人间,晚上找个大树底下打个坐,休息休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每一天到外面去托钵一次,一天吃一餐。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四十九年天天讲,永远没有疲倦、没有厌倦。这是释迦牟尼佛展现给我们看的威势身。威势身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表现一种傲慢的态度,我教学这麽多年,听我讲经说法这麽多人,值得骄傲,没有,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威德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世尊福报之大也是不可思议,他有大福报,但是他没享福,每天三衣一钵,过的是一个标准修行人的生活,他的福报是给一切众生享。我们在这个经上读过,佛的智慧、佛的愿力,不但能持自他正报,也能持自他依报,这就是我们世俗人常讲“得佛菩萨保佑”。身体健康是正报,丰衣足食是依报,身心环境都能够安稳是佛的福报加持给我们,我们受了恩惠还不知道,不但不知道报恩,反而还破坏佛法、还糟蹋佛法。虽然毁谤、侮辱、糟蹋佛法,佛没有怪罪众生,佛对众生还是加持、还是保佑,慈悲到了极处。决不是说这个人对我好,知恩报恩,我帮助他;那个忘恩负义,我们就不要去理他。这是世俗人的心态,佛菩萨不如此,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保佑一切众生,不分恩怨,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永远是住在清净平等上。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认真去学习。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他也有一些开示,开示得也非常之好。对於这一大段经文,就第三科教主难思这一大段,这一大段是说明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报得。这是说毗卢遮那如来华藏世界,他报得这样庄严的佛土,这是圆满显示威势福德,提供给十方世界所有修行人,作为一个修道证果的场所。我们晓得,我们现在用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超越六道轮回之後,你到那里去?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住在六道,出了六道你到那里去?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就入他们那个境界里面去。这个境界也不是真实的,所谓化成而已,相似位,不是真实位。在这个里面断尘沙烦恼,再破无明,那就出离十法界。出离十法界之後到那里?亲近毗卢遮那如来。诸位同修要知道,你在娑婆世界无论修学那一宗,禅宗也好、密宗也好、贤首也好、天台也好,无论修那一宗,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你真正修成就了,出离十法界,统统亲近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像大海一样,这十个宗就好比十个大的大江、大河,统统流入海。你在没有入一真法界之前,这是长江水、那是黄河水、那是珠江水,不一样;一流入大海,一样,没有两样,殊途同归。要知道华藏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归宿,那个地方是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到那里去干什麽?到那里去还继续不断的修行,你的无明才破一品,还有四十品没破,破无明可麻烦,不是简单的事情。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是提供法身大士修学的道场,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这个示现是示现一个通途的修行,通途无论你是渐修渐证、顿修顿证,都在这个地方。《华严》就是给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介绍的经文多少?十二卷,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这麽长的经文。我们读了那有不受感动的道理?那有不向往羡慕的道理?修学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学,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勉励同修们,现在我们虽然距离这个境界相当遥远,可是我们的方向一定要正确,远不怕,方向对准,我们有个学处。过去太虚大师在世的时候提倡“菩萨学处”,菩萨学处在那里学?就是在《华严经》里面学,方向对准了就是学处。我们要拓开心量,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一些根熟的众生,帮助他们身心得到安稳,就像毗卢遮那如来一样,建立华藏世界。也就像阿弥陀佛,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法藏比丘发大慈悲心,建立了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里面容纳各宗各派无量法门,只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你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你就入华藏世界。阿弥陀佛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专门接引念佛人,这是个专宗,他不是接受各宗各派的人,他是专门接受念佛人,一门深入。这是我劝勉同修“长时薰修,一门深入”,最容易成就,简单明了。成就,比在华藏世界成就还要快速、还要稳当、还要容易,所以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不是十法界的,他们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里发愿?华严会上发愿。我们这一部经到最後,最後的第二卷,八十卷在最後一卷,你就看到这两位大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做模样给我们看,不是普通人。要说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什麽希奇;华藏世界等觉菩萨、候补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听到、看到,要好好去想一想,认真的去反省,想通、想明白了,你求生极乐的意念真正坚定,不会动摇,这就是我们的学处,现在的学处。恰好今天在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立一个“弥陀村”,这不就相应了吗?毗卢遮那建立华藏世界,阿弥陀佛建极乐世界,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弥陀村,一个味道。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福报大,那个世界无量无边;阿弥陀佛福报大,李居士福报小一点。但是我相信他的弥陀村建立之後,应当是有十万人可以度,这是古大德讲“愿结西方十万缘”,我想这个是应当可以做得到。这个地方只能容纳三百人,怎麽能接引十万人?来来去去,就多了。这个道场建立了,全世界的人都到这儿来参学。今天下午来跟我商量,弥陀村里面将来怎麽作法?很简单,愈是上上乘法愈简单,完全依照灵岩山寺印光法师的办法,就是常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每一天六支香,六支香多少个小时?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九个小时。每一天住在这个地方念九个小时的佛,这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一样。可是灵岩山寺每一年还有一个精进佛七,它这个精进佛七好像是七个七,或者是十个七连在一起。十个七就是七十天,两个月,精进佛七,选择在气候最好的时候,打精进佛七。精进佛七加香,一天念九支香,我们可以仿照这个办法办。人有善愿,诸佛护念,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其他国家地区到新加坡来参学,就是来念佛。听讲经,这一天两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在念佛堂。年岁大的人,专门来念佛,不听经可以,念佛。听经的人一定要念佛,听经不可以不念佛,念佛可以不听经。现前人间第一道场,他跟谁学?他跟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学。学得还满像的,这很难得。这是智慧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做这样的工作,不疲不厌,没有感觉得自己辛苦、操劳,没有这种感觉,反而得大自在。正像经上介绍,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成佛了,身、语、意业,意是智慧,三业自在。眷属庄严,法眷属来自虚空法界、来自十方,聚集到这个地方来参学,利生自在。如来所坐之座,这个要记住,是以法界为座体。前面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果地上行六度万行,因地上讲修,佛已经成佛,那没有修,那是行,完全是行,不是讲修;行六度万行,报得华藏世界依报的庄严。报身是圆满智慧之身,如来依正之报没有丝毫的勉强,任运报得,这样示现成等正觉,经上讲成最正觉。而不是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是劣应身,表演给我们看,暗示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觉悟。我们从迹象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