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50

  ..續本文上一頁,在一般我們講經的場所當中常說叁身∶法身、報身、應化身。說叁身我們印象比較深刻、比較熟悉,講十身,十種身,如果要不是讀《華嚴》,很難明了。實在講十身才是真正圓滿的說法,叁身實在講是十身的歸納。說叁,或者說四,四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化身,這就說四。其實內容真的是不增不減,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前面一開端的叁段:菩提身、威勢身、福德身,這叁種身都是屬於報身。這以下講到意生身、相好身、願身,這叁種在叁身裏面都是屬於化身。“身遍十方”,這裏面有法身、智身、力持身,這叁種都是屬於法身。這是我們說明叁身跟十身開合的不同。叁身展開說十身,十身把它歸納就是叁身。就報身裏面來講,菩提身是自受用身,後面兩種威勢跟福德身都是屬於他受用。這個意思很深,我們學佛必須要留意。佛在經上常常講衆生顛倒,到底顛倒在什麽地方?顛倒的相又是什麽?諸大乘經裏面講得很多。如果就我們這一段經上來講,我們也發現我們自己顛倒了。那些地方?威勢身、福德身是他受用,不是我們自己去享福,自己在作威作福,那就要造業,那裏是菩薩度化衆生的行願?於是我們細細的觀察,釋迦牟尼佛在世確實有威德、有勢力,他的威德從什麽地方展現?得到社會大衆的尊敬。他的教誨、他的言行,得到社會大衆的景仰,一切衆生都願意依教奉行,佛的威德顯示出來。佛並沒有像現在這種社團的組織,他也不是個領導人,他也沒組織,只是講經說法、教化衆生而已。僧團是怎麽成立?一些慕名的大衆,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德行、學問,都是不遠千裏從四面八方而來親近釋迦牟尼佛。他的常隨衆,經上講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這麽大的團體,它裏面並沒有組織,我們在一切經上沒有看到,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是這個團體的領袖,沒看到。這個裏面分成那些業務、那些人辦什麽事,沒有,都沒有,沒有組織。沒有組織,這個團體爲什麽這麽樣如法、這麽樣有規矩?無論是行動、是集會都很有秩序,這是什麽道理?人人都遵守六和敬的教誡就行。這個僧團是平等的僧團,是清淨的團體。佛跟學生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學生尊重老師,老師一樣尊重每一個學生,所以這個團體才值得人敬佩,值得一切衆生皈依:“皈依僧,衆中尊”;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團,所有社團裏面這是最值得人尊重,最值得人尊敬。沒有組織而有這樣的條理層次、整齊規矩,比有組織的還要來得殊勝,這不能不令人敬佩。佛連個居住的地方都沒有,出了家,沒家了,遊化在人間,晚上找個大樹底下打個坐,休息休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飯每一天到外面去托缽一次,一天吃一餐。講經說法沒有中斷過,四十九年天天講,永遠沒有疲倦、沒有厭倦。這是釋迦牟尼佛展現給我們看的威勢身。威勢身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表現一種傲慢的態度,我教學這麽多年,聽我講經說法這麽多人,值得驕傲,沒有,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這個念頭,所以威德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世尊福報之大也是不可思議,他有大福報,但是他沒享福,每天叁衣一缽,過的是一個標准修行人的生活,他的福報是給一切衆生享。我們在這個經上讀過,佛的智慧、佛的願力,不但能持自他正報,也能持自他依報,這就是我們世俗人常講“得佛菩薩保佑”。身體健康是正報,豐衣足食是依報,身心環境都能夠安穩是佛的福報加持給我們,我們受了恩惠還不知道,不但不知道報恩,反而還破壞佛法、還糟蹋佛法。雖然毀謗、侮辱、糟蹋佛法,佛沒有怪罪衆生,佛對衆生還是加持、還是保佑,慈悲到了極處。決不是說這個人對我好,知恩報恩,我幫助他;那個忘恩負義,我們就不要去理他。這是世俗人的心態,佛菩薩不如此,佛菩薩幫助一切衆生、加持一切衆生、保佑一切衆生,不分恩怨,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永遠是住在清淨平等上。這些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認真去學習。李長者在這一段經文裏面,他也有一些開示,開示得也非常之好。對於這一大段經文,就第叁科教主難思這一大段,這一大段是說明佛成道,修行果滿,依正報得。這是說毗盧遮那如來華藏世界,他報得這樣莊嚴的佛土,這是圓滿顯示威勢福德,提供給十方世界所有修行人,作爲一個修道證果的場所。我們曉得,我們現在用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超越六道輪回之後,你到那裏去?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住在六道,出了六道你到那裏去?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就入他們那個境界裏面去。這個境界也不是真實的,所謂化成而已,相似位,不是真實位。在這個裏面斷塵沙煩惱,再破無明,那就出離十法界。出離十法界之後到那裏?親近毗盧遮那如來。諸位同修要知道,你在娑婆世界無論修學那一宗,禅宗也好、密宗也好、賢首也好、天臺也好,無論修那一宗,無論修學那個法門,你真正修成就了,出離十法界,統統親近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像大海一樣,這十個宗就好比十個大的大江、大河,統統流入海。你在沒有入一真法界之前,這是長江水、那是黃河水、那是珠江水,不一樣;一流入大海,一樣,沒有兩樣,殊途同歸。要知道華藏世界是我們共同的一個歸宿,那個地方是毗盧遮那佛的依報。到那裏去幹什麽?到那裏去還繼續不斷的修行,你的無明才破一品,還有四十品沒破,破無明可麻煩,不是簡單的事情。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是提供法身大士修學的道場,毗盧遮那佛的功德無量無邊。這個示現是示現一個通途的修行,通途無論你是漸修漸證、頓修頓證,都在這個地方。《華嚴》就是給我們介紹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介紹的經文多少?十二卷,從第一卷到第十二卷,這麽長的經文。我們讀了那有不受感動的道理?那有不向往羨慕的道理?修學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學,我們在講席裏面常常勉勵同修們,現在我們雖然距離這個境界相當遙遠,可是我們的方向一定要正確,遠不怕,方向對准,我們有個學處。過去太虛大師在世的時候提倡“菩薩學處”,菩薩學處在那裏學?就是在《華嚴經》裏面學,方向對准了就是學處。我們要拓開心量,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一些根熟的衆生,幫助他們身心得到安穩,就像毗盧遮那如來一樣,建立華藏世界。也就像阿彌陀佛,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法藏比丘發大慈悲心,建立了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裏面容納各宗各派無量法門,只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把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你就入華藏世界。阿彌陀佛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專門接引念佛人,這是個專宗,他不是接受各宗各派的人,他是專門接受念佛人,一門深入。這是我勸勉同修“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最容易成就,簡單明了。成就,比在華藏世界成就還要快速、還要穩當、還要容易,所以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不是十法界的,他們還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那裏發願?華嚴會上發願。我們這一部經到最後,最後的第二卷,八十卷在最後一卷,你就看到這兩位大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做模樣給我們看,不是普通人。要說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什麽希奇;華藏世界等覺菩薩、候補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聽到、看到,要好好去想一想,認真的去反省,想通、想明白了,你求生極樂的意念真正堅定,不會動搖,這就是我們的學處,現在的學處。恰好今天在我們這個道場,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立一個“彌陀村”,這不就相應了嗎?毗盧遮那建立華藏世界,阿彌陀佛建極樂世界,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彌陀村,一個味道。不過是毗盧遮那佛的福報大,那個世界無量無邊;阿彌陀佛福報大,李居士福報小一點。但是我相信他的彌陀村建立之後,應當是有十萬人可以度,這是古大德講“願結西方十萬緣”,我想這個是應當可以做得到。這個地方只能容納叁百人,怎麽能接引十萬人?來來去去,就多了。這個道場建立了,全世界的人都到這兒來參學。今天下午來跟我商量,彌陀村裏面將來怎麽作法?很簡單,愈是上上乘法愈簡單,完全依照靈岩山寺印光法師的辦法,就是常年佛七,一年叁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每一天六支香,六支香多少個小時?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九個小時。每一天住在這個地方念九個小時的佛,這是一年叁百六十天,天天一樣。可是靈岩山寺每一年還有一個精進佛七,它這個精進佛七好像是七個七,或者是十個七連在一起。十個七就是七十天,兩個月,精進佛七,選擇在氣候最好的時候,打精進佛七。精進佛七加香,一天念九支香,我們可以仿照這個辦法辦。人有善願,諸佛護念,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其他國家地區到新加坡來參學,就是來念佛。聽講經,這一天兩個小時,其他的時間都在念佛堂。年歲大的人,專門來念佛,不聽經可以,念佛。聽經的人一定要念佛,聽經不可以不念佛,念佛可以不聽經。現前人間第一道場,他跟誰學?他跟毗盧遮那,跟阿彌陀佛學。學得還滿像的,這很難得。這是智慧慈悲攝受一切衆生,做這樣的工作,不疲不厭,沒有感覺得自己辛苦、操勞,沒有這種感覺,反而得大自在。正像經上介紹,這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毗盧遮那佛。成佛了,身、語、意業,意是智慧,叁業自在。眷屬莊嚴,法眷屬來自虛空法界、來自十方,聚集到這個地方來參學,利生自在。如來所坐之座,這個要記住,是以法界爲座體。前面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果地上行六度萬行,因地上講修,佛已經成佛,那沒有修,那是行,完全是行,不是講修;行六度萬行,報得華藏世界依報的莊嚴。報身是圓滿智慧之身,如來依正之報沒有絲毫的勉強,任運報得,這樣示現成等正覺,經上講成最正覺。而不是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的是劣應身,表演給我們看,暗示我們、啓發我們、幫助我們覺悟。我們從迹象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