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一樣。以前日子過得很辛苦,現在苦日子裏頭好快樂,那怎麽會一樣?華嚴帶給我們的好處就在此地。經文,每一段經文都有叁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告訴我們他是屬於那一類,剛才講總共有一百七十五類,他是屬於那一類。第二段舉幾個代表,通常都是舉十個人,華嚴用十代表圓滿。這一類的人,我們從這十個代表名號裏面,體會它的用意。末後說這一類人的修行、證果,給我們所作榜樣,給我們所作示範。大衆當中,開端四十衆當中又分爲兩個大段:第一個大段是同生,第二個大段是異生。同生衆,都是菩薩;異生衆裏面,這是講有凡夫,剛才說過,諸位要記住,凡夫是佛菩薩表演,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不能參加這一會,是佛菩薩表演凡夫給我們看,教我們如何學習同生裏面菩薩衆。
二)、標 數 辨 類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所共圍繞。】這一小段就是“標數辨類”,說出人數多少,這個人數太多太多。“佛世界”就是我們通常講叁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個佛世界,有十個佛世界。把這十個佛世界磨成微塵;磨成細粉,細粉磨得再細,我們肉眼還看得見,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佛在經上有個比喻,形容微塵是多小。佛說小塵比這大一點,我們肉眼仔細去觀察還能夠看得出來,牛毛塵。牛毛比較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在那個地方不會掉下去,牛毛端面積裏頭可以能夠放一個小塵,這講牛毛塵。大概眼睛好一點的人,能夠可以看出來。把牛毛塵再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更小,佛講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很多。再將羊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愈分愈細,也就是七分之一羊毛塵叫兔毛塵。再將兔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大概我們的肉眼沒有辦法看見,佛說叫水塵。水密度很大,當中有空隙,這是我們現在知道,現在有一點科學常識都曉得。這一粒塵在水裏面自由的遊來遊去,沒有障礙,我們肉眼看不到。水塵還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是金屬,五金:金、銀、銅、鐵、錫。五金的密度比水大,但是還是有空隙,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得出來,還是有很多空隙。金塵就是在金屬空隙當中遊來遊去,也沒有障礙,這還不是微塵。把金塵再分,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塵。這就小了,很小很小了,大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原子、電子。佛經裏說這個還不是最小,這微塵。微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這就更小。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佛說不能再分,再分沒有了。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菩薩的天眼能夠看到色聚之微,如來的天眼能看到極微之微。這是講十個叁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個數,你說有多少數?不是恒河沙數能比,恒河沙太少太少,簡直不能比。來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有這麽多,這都來繞佛。數量我們知道。身分是“菩薩摩诃薩”,這就是類,菩薩這一類,他們擺在第一位。他們跟佛是同生性,也就是說佛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這些菩薩們也都用的是真心。諸位同修要知道,世尊告訴我們十法界的衆生,十法界裏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不是同生性,是異生性。所以我們講佛也要搞清楚,佛也有很多種,他是那一種佛。當然十法界裏面的佛是異生性裏面最高,爲什麽叫異生性?他依舊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就不一樣,同、異是從這裏分。佛是用真心本性,不用八識,轉八識成四智,這就同生性。這是經論裏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必須得破一品無明,你才見一分真性。由此可知,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叁界,超越六道輪回,六道生死永遠斷了。再破塵沙煩惱,塵沙惑,這是在十法界裏面,十法界四個不同的階級塵沙惑斷得多少。塵沙惑斷盡,再破一品無明,這就出了十法界,跟諸佛如來就同生,就同生性,從此以後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所以說到同生性,你一定要曉得,一真法界的菩薩,不是十法界。底下講的這些菩薩,這麽多的人數、菩薩全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講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十信不講,因爲十信還是異生性,不是同生性;十信菩薩沒有見性,無明沒破。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我們講圓教,他的斷證功夫等於小乘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個我們要曉得。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相同,可是智慧、道力不相同,智慧、道力初信位的菩薩比須陀洹高得太多。七信菩薩思惑斷盡,叁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在小乘四果羅漢,四果羅漢也是把見思煩惱都斷盡;這是說斷煩惱,七信位的菩薩跟小乘四果羅漢相等。可是智慧、神通、道力比阿羅漢高出就太多太多,阿羅漢不能爲比。所以十信行滿,破一品無明證初住位,這才成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從這裏算起,十信位不算,從初住算起。圓教的初住等於別教的初地,《華嚴》是圓教。他們是菩薩。“菩薩”,清涼大師有叁個解釋,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薩埵是所化衆生”,這是從境界上立名。我們今天所求是什麽?“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是覺悟的意思。所以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我們學佛學求什麽?求覺悟,不是求發財,不是求世間名聞利養。世間人學佛求福、求名、求利、求長壽、求多兒女,求這些。這些東西在佛法裏能不能求得到?給諸位說確實可以求得到,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你要曉得,那些所求在佛法裏叫雞毛蒜皮,太小了。有智慧的人到佛法裏面來求,求大菩提,你得到大菩提,這世間所有一切法你都自在;換句話說,沒有一樣你得不到,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得到。所以心量要大,要有智慧,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麽?我們是求作佛,大菩提就是求作佛。佛是什麽?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有人問:成佛什麽意思?成佛簡單的講就是成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很恰當,不爲過。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的目標訂在此地,這是我們的希望。“薩埵”是梵語,翻成意思是衆生,佛所教化的對象,就是我們本人。我們是衆生,我們今天發心求大菩提,你只要這個心發得懇切、發得很真,又不退轉,恭喜你,你現在搖身一變菩薩了,你不是凡夫。真菩薩,不是假菩薩,你是初發心幼稚園小小班的菩薩,也不錯,算是菩薩。那一尊佛都是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今天真的明白、真的回頭、真的想學佛,頭一個我們取得了菩薩的身分,我們有一個純正的目標,有一個純正的方向,努力精進不懈。這是菩薩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這都是佛在經上講,“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是能求之人”。這裏面就有能求、所求,合起來稱爲菩薩,這個意思不難懂。第叁個意思,薩埵有勇猛的意思,我們常講勇猛精進。古時候的印度人無論做什麽事情,如果發憤勇猛精進都稱爲薩埵,但是不稱菩提,都叫薩埵,所以薩埵有勇猛精進的意思。菩提薩埵就是對於大菩提勇猛精進的去求取,這個人就稱爲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舍掉,“菩提”取一個“菩”,“提”不要;“薩埵”取一個“薩”,“埵”也不要,所以中國人簡稱作菩薩。你要講給古印度的人,他聽不懂,他要聽菩提薩埵,他聽懂;菩薩,他聽不懂。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習性中、印不相同;印度人喜歡麻煩、喜歡重複、喜歡很羅嗦,跟我們中國習尚不一樣。中國人說話最怕重複,印度人喜歡重複,喜歡你不斷的重複,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其實不斷的重複是有好處,加深印象,特別是對於末法衆生更有必要。所以一部經多次來講解、多次來學習,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利益。聽一遍不可能,那能記得住?今天聽了,到明天也許還記得一點,後天大概忘了一大半,再過一天完全都沒有,怎麽行?必須常常聽。現在我們得科學技術的幫助,我們講過之後留著有錄像帶、有錄音帶,就有機會重複去聽。在從前困難,老師只能給你講一遍,不會講第二遍,所以聽經的機緣就非常非常難得。現在得力於科學的工具,方便太多了,我們要善於利用這些工具,幫助我們學習。這菩提薩埵。末面還有一句“摩诃薩”。菩薩摩诃薩,這裏頭兩個意思,菩薩通常是講叁賢位的菩薩,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學這些位次我們稱他作菩提薩埵。再往上提升,登地,十地菩薩,地上菩薩我們就稱他爲摩诃薩。摩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就是大菩薩。菩薩摩诃薩:菩薩以及大菩薩,這是把菩薩四十一個等級全部都包括。摩诃薩裏面包括等覺菩薩,等覺稱爲十一地,法雲地是第十地,等覺稱爲十一地,這稱爲大菩薩。大也有四個意思,其實都是教我們。第一“願大”,一定要發願求無上菩提,要發這個大願心,不甘心學小法。第二“行大”,要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真幹;決不是說說而已,要認真去做到,說到決定要做到。第叁“時大”,就像大乘經上講盡無量際劫,永遠沒有休息。成了佛,成了佛倒駕慈航,再退到菩薩位,還要學習、還要度衆生。諸位要知道,未成佛之前你的修行確實是自利,自利當中有利他。成佛之後你的自利圓滿,還要不要學?要學,還要當小學生,還要跟一般小學生一樣的認真、一樣的努力,絕不含糊。爲什麽?表演給沒有得度的那些人看,表演要表演得逼真,不能露出馬腳,假的那不行。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示現托胎、出生,在中國曆史上,諸位同修熟知善導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近代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到我們世間來投生就八相成道。不過示現的不是佛的身分而已,示現的是一個出家比丘的身分,這就是應以什麽身分得度,他就示現這個身分,他裝得很像,也裝糊塗。印光大師他就是裝糊塗,最初示現的時候還謗佛、謗法,示現讀儒家的書,毀謗佛法,然後覺悟了,見到佛法才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