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聽而已,做不到,得不到利益,那我們何必學它?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你就是華嚴會上的有緣人。華嚴會上十類之機,我們也必然是其中之一,否則的話這個法會你怎麽會遇到?同樣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叁百多萬人,那些人爲什麽遇不到?你爲什麽偏偏遇到?總是有緣,有緣就來相會。既然有緣,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希望藉這個緣在這一生當中有真實的成就,這樣就好。所以把這十位菩薩擺在第一,將異名十位菩薩擺在第二,其實異名十位菩薩又何嘗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差別相而已。下面我們簡單先介紹第一位上首“普賢菩薩”,“普賢”這兩個字是什麽意思。清涼大師依據經論給我們做了幾種介紹。第一種“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這是從自體上來說。如果就這個講法,所有一切衆生都是普賢菩薩,我們也是,我們不修普賢行也是。爲什麽?它從體上講,從自性本體上所說,正是所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當作佛,這是從性體上說。諸佛如來他的性體周遍法界,爲什麽周遍法界?實在講法界是自性變現出來。所變的法界無量無邊,能變的那怎麽還會小?絕對不會小。佛在楞嚴會上比喻得很好,佛將我們能變的自性、真心比喻作太虛空。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能夠感觸到最大的就是太空,虛空是最大,沒有比這個更大,許許多多的星球都在虛空裏面。佛把虛空比喻作我們的真心,比喻作我們的本性,能變的;法界是所變的,所變的法界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這是真心所變的法界,法界有多大?佛的比喻像太空當中的雲彩一樣。我們曉得雲彩跟虛空比差得太遠。佛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虛空法界在我們真心裏面,就像太空裏面的一片雲彩一樣,那個大、那個小,這不是很清楚、很了然嗎?諸佛如來的真心如是,菩薩真心也如是,我們凡夫乃至於畜生、餓鬼、地獄,那一個衆生的真心不如是?所以從這上來講,個個都有“普”的意思。隨緣成德就叫賢。佛菩薩隨淨緣,作佛、作菩薩、作聲聞、作緣覺,成就他的德能。我們凡夫隨染緣就變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麽不是賢?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就是從自體方面來講,一切衆生統統本來是普賢。大經裏面所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既然是本來成佛,說你本來是普賢,這那裏過分?不過分。從自性性德上說,給諸位說,我給你講你本來是觀音,你本來是地藏,這個話一點不過分。你自性裏頭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諸佛菩薩的形象、名號,都是自性變現出來,自性圓滿具足,絲毫不欠缺;從理上講,從心性上講,我們都是。然後你就要明白,本來是現在不是,你要去找這個原因,現在爲什麽不是?本來你是神通廣大的普賢菩薩,現在變成可憐的凡夫,我們找原因,原因找出來之後,把原因消除掉,我們自性普賢不就現前嗎?馬嗚菩薩在《起信論》裏頭講得好,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以他這一句話的原則來說,自性普賢本有,自性衆生本無。本有,我們當然可以證得;換句話說,我們成爲普賢菩薩就有可能,這不是假的。煩惱的衆生,自性裏頭本來無,本來無當然可以斷掉。於是我們斷惡修善得到理論的依據,超凡入聖是有根據,不是隨便說。諸佛菩薩有,有這個理論依據,我們凡夫也有這個理論依據,這個道理凡、聖沒有差別。只要我們認真、發憤、回頭、覺悟,怎麽不能成普賢菩薩?普賢第一個解釋,我們聽了很歡喜,給我們修行證果帶來了無比的信心,因爲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具足。清涼第二個解釋就是我們要用功從那裏下手?第二個解釋是“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這是就諸位普賢來說。諸位,從初發心一直到十地菩薩,到法雲地五十個位次,我們今天發心就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顯得驕傲,我是普賢菩薩,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顛倒,你在這裏聽經把意思全聽錯了,那有個傲慢的普賢菩薩?沒有。所以這四個字要記住,“曲濟無遺”,曲是委曲婉轉,濟是救濟,我們現在有難,我們現在有什麽難?我們有煩惱、我們有妄想、我們有執著,這個麻煩大了,這就是災難。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學,學什麽?學佛、學菩薩,學諸佛菩薩的發心,學諸佛菩薩的修行。修行,學他的生活,學他處事待人接物,從那裏學?經典上學,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處事的道理,都在這部經上。這個經上講的什麽人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的道理?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存的什麽心?用什麽樣的態度處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們的心不一樣,他們的行跟我們的行也不一樣。我們是輪回心,造的是輪回業;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薩行。我們如何轉輪回心爲菩薩心,轉我們輪回業爲菩薩業,這就是曲濟無遺。前面講過大菩薩四種大,要記住。四種大裏頭有時大,長時間的修學,這不是短時間,決定不退轉。從初信位逐漸逐漸向上提升,升到法雲地,這是五十個階級。好像念書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要念到五十年級,這才叫鄰極亞聖。這不是大聖,大聖是佛。亞聖是誰?等覺的普賢菩薩,等覺普賢菩薩稱爲亞聖。法雲地的菩薩跟他就很接近,做鄰居。在這五十個階位當中,我們都要虛心的學習。一一行全是普賢行。一一行裏面我們很難抓住綱領,修學就不方便。普賢菩薩非常慈悲,將無量無邊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歸納爲十大類,十條綱領,你好記、你好掌握住。這十大綱領就是本經著名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條裏面無量無邊行法:修行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與這十個綱領相應,你就真的修普賢行。真正修普賢行,你現在就是普賢菩薩。我們今天在此地開這個法會,與大家共同修學,實在講真正的目的不僅是希望同修們轉凡入聖,真正是希望同修們轉輪回心爲菩提心,轉輪回業爲普賢菩薩事業,這個法會才真正殊勝到極處,必定感動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不僅保佑新加坡這個地區,保佑這個地球上所有一切衆生,消災免難,真幹就真有效應。雖有效應,不要居功:衆生的災難,我救他們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還能救別人?那個心就不是普賢心,普賢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時時刻刻在做,絕不著相,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決定不居功。我這樣做,應當這樣做,衆生得福我歡喜,一句話不要說。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十大願王要細說就是全部的《華嚴經》,單說這十條大意,我們在《無量壽經》“德遵普賢”這段經文裏面給大家詳細介紹過,我們明白了之後要真幹。從那裏轉起?從改心轉起。沒有接觸這個經典,我們起心動念還都爲自己,還有個自己;學這部經之後,從今而後把爲自己這個念頭斷掉,決定沒有。轉成什麽?轉成爲衆生,我們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爲衆生,不是爲我,沒有我。我今天吃飯爲一切衆生吃飯,穿衣爲一切衆生穿衣,沒有自己,這個身是幫助一切衆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維護這個工具;要爲自己不需要這個身,身也沒用處。所以這個身在這個世間是爲佛工作,爲佛法工作、爲一切衆生工作,把這個念頭轉過來。世間人爲誰活?爲我自己活、爲兒女活、爲家親眷屬活,他爲誰活?普賢菩薩示現的身,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生活,這個念頭一轉就與普賢菩薩相應。心轉了,習氣還沒舍掉,慢慢來,所以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斷習氣,到登地的時候大概習氣差不多快斷盡。長時間的修學,起心動念念念爲衆生,念念爲佛法,念念與十大願王相應。這十願,一願裏面就含攝一切願,不是每一願獨立,願願是連鎖,願願是交融,融攝。任何一願裏面都圓滿具足一切願,任何一行裏面也圓滿具足一切行門,我們要這樣修行就對,這個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薩行裏面最殊勝,真正的成佛之道。這是第二種說法。第叁個說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這講法是專指等覺普賢,我們又稱當位普賢。在《華嚴經》裏面幫助毗盧遮那佛教化這些菩薩,這一位普賢菩薩是等覺的普賢菩薩。德周法界,“德”簡單的講就是十願,願裏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羅蜜;十願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圓融含攝。每一願裏面具足一切願、一切行,每一行裏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願,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順調善,至是到極處,到頂頭;順是隨順法性,與法性沒有絲毫的違背。在我們這個經裏面,經題上講“大方廣”,大是性體,方是性之相,廣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願都與大方廣體相用相應而不相違,這叫至順。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我們起心動念就不順,何以故?佛在經上常講“真心離念”,你還有個念頭,不相應。你從今天之後什麽念頭都沒有,把所有念頭斷掉,相不相應?不相應。爲什麽不相應?無想定,你搞到四禅無想天去,完全搞錯。這怎麽辦?起念頭,不對;不起念頭,又不對,怎麽辦?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對。給你說個老實話,有念跟無念是一就對,這個事情可難,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無念,無念即念,這就對,這個念叫正念。落在一邊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無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無念落在無明。我們凡夫是很可憐,起心動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無明,總沒有辦法向菩薩們一樣。菩薩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穩,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風順,永遠沒有障礙。這是佛比喻從前行船一樣,從前帆船,兩岸就是兩邊,有無兩邊;有邊錯了,無那一邊也錯了。河流不是一個直的,彎彎曲曲,你總是撞上灘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遠保持在兩岸的當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兩岸當中這叫中道,那就是菩薩所行。所以要懂得念而無念,我們來粗說,細說沒法子說,這真的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能夠粗說,諸位慢慢去體會,好在我們現在在初學。念念利益衆生,這是有念;決定沒有一念念自己,這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