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59

  ..續本文上一頁無念。利益衆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錯了;利益自己,附帶也利益衆生,這都不是中道。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學,離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無底,初學就從這裏下手。我們有念,念佛法、念衆生;無念,沒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這樣才行。一切享受、生死都舍掉,這個念就清淨,這叫無念。念佛法、念衆生,就與法性有一點相應,一切衆生、一切世界是法性變現出來,不是別的。《般若經》裏面所謂“叁輪空”,與這個有一些相應。說老實話,不能講完全相應,可以說多分相應,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修布施、修供養、修十大願王、修十波羅蜜,不著相。譬如布施,不著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對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處,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還不忘我布施多少錢財、多少物品,你統統都著相。佛叫我們修清淨布施,不著我相、也不著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這些物品忘得乾乾淨淨,不要執著。自己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覺,這樣就相應,這才是真正兩邊不住,與諸佛菩薩同一中道。這是普賢菩薩名號第叁個解釋。名字裏面還有一個“調”,還有一個“善”。至順調善,說明他的善達到究竟圓滿,極小的善行都遍虛空法界,德周法界。純善無惡,身、語、意叁業沒有絲毫的造作,自自然然與性德相應,至順。中國古時候孔老夫子說,他說自己修養的功夫,就是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點像至順調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現人道,在人道裏面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樣樣都能夠稱心如意而又合乎規矩,我們今天講合情、合理、合法。隨心所欲,自然能夠合情、合理、合法,這個很了不起,這是真學問、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裏面我們說至順調善,可以了。普賢菩薩是在等覺位,圓教等覺位比夫子這個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們從比喻裏體會這個意思,這是當位的普賢。第四個解釋,“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這是講果後普賢,果是成佛,菩薩成了佛之後。有同修問:爲什麽要成佛?成了佛以後幹什麽?成了佛之後,盡虛空、遍法界行菩薩道,這就所謂倒駕慈航,真正叫乘願再來。乘願再來這四個字的意思也是無盡的深廣。成了佛之後再回頭以菩薩身,菩薩身就是種種身。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無論他現什麽身,像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無論現什麽身都是菩薩身。觀音菩薩示現童男、童女,那也是觀音菩薩;示現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觀音菩薩;示現居士、長者,還是觀音菩薩;無論示現什麽樣的身統統是菩薩。於是我們曉得諸佛菩薩也遍滿虛空法界,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果是講果報,果報達到極處,這叫普。不舍因門,因是菩薩,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換句話說,普賢菩薩成佛之後,他教化衆生的對象圓滿了。不但是十法界的衆生他統統要度,連一真法界裏面四十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法雲地的菩薩,果後的普賢菩薩也要度他們,也要幫助他們。成佛之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地方有情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諸位聽到這些話不要害怕,成佛之後事情這麽多,算了,還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忙得不亦樂乎,不累死了

  我們凡夫聽到這個真的害怕,你不曉得佛菩薩的境界,在這個時候與十法界一切衆生感應道交,不會累;你也不會覺得很忙,也不會覺得很累,爲什麽?自然的感應。衆生有心感,佛菩薩無心應。因爲無心,所以他才無所不應,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頂多你能應付一個人、兩個人,你不能應付盡虛空、遍法界,無心感應。無心爲什麽能感應?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無量的智慧,同時能變化無量的身形,自自然然變化,不需要通過思考,沒有思考。盡虛空、遍法界應化、度化衆生,絕對沒有疲倦,絕對不會有辛苦。如果你覺得還有疲倦、還有辛苦,那是什麽?我工作很多,我到處要去奔波,去教化衆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爲什麽?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菩薩永斷妄想、分別、執著,他怎會起心動念?無心而應,我們知道這個才叫得大自在。就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來說,我們覺得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辛苦,每一天不是講兩個小時,每天講兩個小時,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有限;在我們想像當中,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說法不會少過八個小時。我們想這個很累,要說這麽多話,應付這麽多人,來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一個一個爲他解答,一個一個幫助他斷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們吃不消,一天講八個鍾點,誰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沒說一個字,誰要說佛講經說法叫謗佛。這個話我們又聽不懂。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法跟無說是一不是二,無說就不累,就沒事,他能到這個境界。他爲什麽能到這個境界?因爲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爲什麽講個幾分鍾就覺得累?因爲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我講這麽多,我應該累了,就累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佛在經論上講多少遍,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念頭生的。所以你沒有念頭,一法不生。永嘉大師講“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是覺心離念,覺心沒有念頭,所以沒有一法;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也沒有。“夢裏明明有六趣”,夢是迷,迷的時候變現出六道輪回、變現十法界,覺了十法界、六道輪回都沒有。佛菩薩雖現身,如未現身,雖說法,若無說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後度化衆生,當然自在。菩薩在度化衆生的時候,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那個時候度衆生確確實實是度自己。如果你發心只度自己,不度衆生,你決定度不了自己。爲什麽?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堅固,沒有舍掉,你還有自、他的分別,還有自、他的執著,你怎麽能成功?你這虧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後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發生在那裏?都在這個自私自利,念念爲自己,糟了。今天,特別是《華嚴經》,特別是普賢法門,第一步就是舍己爲人,念念成就別人,把自己給忘掉,忘得乾乾淨淨,只有別人,沒有自己。這麽作法就相應、就如法,這麽作法逐漸逐漸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學菩薩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爲什麽?成就無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離開事,盤腿面壁修定,那個定裏頭一點功德都沒有。《華嚴經》上這些菩薩們修定,不是盤腿面壁,他到那裏修定?這個世間什麽樣工作他都做,那個地方人多,他到那裏去做,他在工作裏面修定。定是什麽?定是不著相。不離開人群、不離開大衆,現在講做義工,工作做義工,幫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時在這個裏面修定。修定怎麽修?很認真、很努力,精進在工作,不著工作的相,工作裏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修定,定在這個裏面修。這個定裏頭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裏頭還有智慧。智慧是什麽?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曉得戒、定、慧是同時,不是分做叁個階段。戒就是福,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修福,斷惡修善。戒裏頭具足定、慧,定裏頭具足戒、慧,慧裏頭具足戒、定,那裏是分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普賢菩薩是這個修法,我們今天學到了這種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進展就快速。把它應用在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是上輩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實報莊嚴土,不會在凡聖同居土,也不會在方便有馀土。我們對於名號裏頭含義,如果不懂得,認識不清楚,不知道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修學上,這個經念到不叫白念!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細行,何況我們現在在凡夫地?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爲。清涼大師解釋普賢菩薩名號,給我們說了四種,我們在此地做個總結。等覺的普賢菩薩,我們常講位中,正是普賢菩薩的地位,悲智雙運,這是菩薩的修學最圓滿、最究竟的示範,給一切菩薩作好樣子。十願、十行,願裏面有行,行裏面有願;悲裏面有智,智裏面有悲;悲是講行,智是偏重在願上,沒有一樣不圓滿。佛後普賢是倒駕慈航,他是功德已經圓滿,他能夠回過頭來示現菩薩身、聲聞身、六道身,甚至於餓鬼、地獄身,以他究竟圓滿的智慧,大慈大悲,幫助一切苦難衆生,跟《行願品》末後每一願總結上所說,“窮未來際,無有疲厭”。這種願行,我們今天講用偉大兩個字來贊歎,都沒有辦法贊歎到,沒有言語文字能夠贊歎,不得已用個“大”字。清涼又告訴我們,還有一個說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這都是經上有的意思。這個意思是圓融的意思,也就是說任何一法確確實實融攝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這是《華嚴經》上所講事事無礙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菩薩衆裏面的上首,這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門主。法門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主修的課程,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有主修、有選修的課程,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代表是主修的法門。這前面跟諸位說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成佛都要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決定不能夠成究竟的佛果,可見得普賢行是所有一切菩薩主修的課程。在古人的注解裏面講法門主,是這個意思。同時他也是法界體,前面講體性周遍,隨緣成德,這就叫法界本體,從體現相,換句話說,就是經題“大方廣”叁個字的意思。一切菩薩無論修學那個法門,佛經裏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是確實有這個數字,不是隨便講的。諸位去看《佛學字典》、看《教乘法數》,確確實實一條一條給你列出來,八萬四千條。四弘誓願裏面說得就更多,法門無量,無量就不止八萬四千。叁世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個法門,個人修個人的法門都…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