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成就,這是所謂是殊途同歸。《金剛經》上所講“法門平等,無有差別”,爲什麽是平等?每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但是每一個法門到最後的階段,一定要跟普賢法門要會合,融合在普賢法門裏面,他才能成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門跟普賢法門要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薩,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行;成不了圓教的佛。如果要成圓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賢行會合,換句話說,跟普賢行一結合,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是普賢行。這個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後我們才知道這個路子怎麽個走法,這是成究竟圓滿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薩都成這一個道路,證如來究竟的結果,沒有一尊佛是例外。我們細細去思惟、細細去體會,菩提道上就不會走錯路。“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诃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诃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诃薩、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诃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诃薩、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诃薩、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诃薩、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诃薩、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诃薩、普光明相菩薩摩诃薩。”經一開端所列這二十位菩薩,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個“普”字;後面是異名,每一位菩薩名號不相同。這裏面的用意很深,諸佛菩薩的名號可以說都是爲了覺悟一切衆生,教導一切衆生而建立,因此從名號裏面就能夠顯示他的德行。古人說,佛菩薩名號多半是根據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薩是自性德能的總說,異名的菩薩是自性德能的別說。我們必須要曉得,所謂別是總中之別,所謂總是別中之總。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薩都是普賢菩薩,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如是,華藏世界也如是。不僅華藏世界如是,盡虛空、遍法界無一不如是,這才顯示出“普”的意思是多麽的深、多麽的廣、多麽的圓滿。我們學這段經文,菩薩這個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夠領悟一些。上面已經將普賢菩薩給諸位介紹過了,我們對菩薩一定要有相當的認識,爲什麽?這一位菩薩不僅僅是華嚴會上菩薩衆的上首。我們知道華嚴衆,華嚴海會的大衆,祖師大德們將他們分類,分爲十類,十類裏面第一類是影響衆,這些菩薩大概都是屬於影響衆。而根據本經來講總共有一百七十多類,普賢菩薩是上首,所有大衆裏面的上首。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告訴我們,正因爲菩薩是“法門主故”,這句話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法門主,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主修的法門,他代表主修的法門。爲什麽不用別人來代表,要用他來代表?前面清涼大師將普賢這個名號用四段爲我們介紹,末後又加了一段,總共是五門介紹,我們了解“普”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是說的什麽?是我們自性的本體,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體、法界的本體。《華嚴》的修學,最後的目標入法界,華嚴家所講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講明心見性。法界是什麽?法界是心性。禅家雖然講明心見性,見性不見得是圓滿,少分、多分,不是說的圓滿。《華嚴經》是講究竟圓滿的自性,所以用“普賢”這兩個字來表法。因此佛才講一切菩薩都要依據這一個法門修學,他才能成就。菩薩修學最後的目的: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麽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圓滿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賢行。由此可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如來,也是修普賢行而成就。菩薩在因地上、如來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通常我們簡單爲大家介紹四大菩薩:地藏菩薩主孝敬,主修的課程孝敬;觀音菩薩主慈悲;文殊菩薩主智慧。諸位要曉得,都是性德裏面的一部分,普賢菩薩是全體,不是部分,是全體。我們介紹普賢菩薩是落實,落實在全體上。這裏面有一層很深的意思,希望我們見到這樁事,聽到這部經,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賢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楞嚴經》上講如來藏性。目的是要我們自己回過頭來明心見性,見到自性裏面的如來藏,行普賢行,這菩薩名號的功德利益,我們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通常念佛人贊歎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可思議,讀了《華嚴》才知道每一尊佛號、每一尊菩薩的德號,功德都不可思議。雖然是差別的德號,差別是總中的差別,總別不二,總別圓融,顯示出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普賢菩薩,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十位,這個十位,第一位是普賢。十位裏面也以普賢爲總,其馀九位是別。第二位菩薩的德號,“普德最勝燈光照”。我們先說“普德”,稱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親這個孝,稱性;尊師這個恭敬,稱性;見到一切受苦受難的衆生,恻隱之心油然而生,稱性。儒家講“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講慈悲心。這是我們在差別事相裏面來說。可是這一一差別的智慧德相,沒有一樣不稱性,所以這個“德”,差別之德,也是普賢,也稱普,德普。正因爲這個德行,縱然這個德行透露少分,也許在我們凡夫感觸當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樁,但是這個小事稱性,就不是凡夫能夠見到。這個地方什麽叫稱性?必須要了解。智慧、德能,應用在生活上,用在對人、對事、對物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稱性。如果才起分別、執著,給諸位說,當然還是稱性,這不能不稱性,稱性不圓滿,分別、執著就畫了小圈圈。一看到這個人在受苦,我要幫助他,爲什麽幫助他?他是我的同鄉,他是我這一族。那個圈圈小,不能說不稱性,說不稱性那是不對;稱性很局限,不是圓滿。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的德能常常會現前,現前的時候與清淨心相應、平等心相應、覺心相應,在《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稱圓滿的性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就叫普德。微善、小善都遍虛空法界,這個就是“最勝”。他的名號裏面有最勝燈光照,“燈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勝的燈光;最殊勝的燈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虛空法界。德號裏面稱爲普德最勝燈光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一切衆生自性德能,實在講時時刻刻都現前,非常可惜凡夫業障習氣很深重,第一念現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礙住,這是佛在大乘經裏面講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譬如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見性見。《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十番顯見告訴我們,這是真見。見性見的是什麽?色性,不是色塵,就是禅家講明心見性。那個人不見性?人人都見性。可是到第二念就糟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糊塗,就迷惑顛倒。諸佛如來的本事,永遠保持第一念,絕對不會落在第二念,這叫法身大士。換句話說,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永離妄想、分別、執著,他就永遠保持第一念。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緣當中,他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他成佛了。六道凡夫到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定是先起妄想,再分別、再執著,每況愈下。我們不是沒有德能,眼能見是性德,耳能聽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所以《楞嚴》裏面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佛如是、菩薩如是,那一個衆生不如是?就是說這一樁事情。第叁位,“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诃薩”。“普光”,光表智慧。“師子幢”是比喻,幢是高顯的意思。高,非常顯著,像現在世界上許多大都市,一定有一座很高的樓、建築,代表這個城市的特色,作爲它的標志。這標志一定很高、一定很明顯,人家一看就知道,這裏頭也就有代表形象的意思。“遍照嚴刹”,這是表法,什麽高?智慧高。諸位要曉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問題,只有智慧才能夠明了,只有智慧才能夠解決。世出世間所有的疑難雜症,任何方法都解決不了,智慧能解決得了,所以智慧就有遍照莊嚴這個意思。既然是遍照莊嚴,遍也就是普,普照莊嚴,決定高顯,幢的意思就很明顯。獅子是表勇猛,獸中之王,取這個意思,表大無畏。在野獸裏面,其馀小的獸怕獅子,獅子威猛,對任何獸類,它無有畏懼。這是表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大無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我們學習也要留意它表法的意思。學佛學的是什麽?學智慧,你就真的學佛。智慧從那裏來?智慧一定從定當中來。定從那裏來?定從守規矩、守法來。這是古聖先賢他們修學的經驗,不只是我們講祖師大德,那這個人數太少,時間太短,十方叁世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修成,你就曉得這個方法用了多久。在時間上講,真正是無量劫來;從人數來講,也是恒河沙數不可說不可說微塵世界數。這麽多人都是走這個路子,我們說今天不走老路子,自己要找一個新的路子來走,你試試看,如果走不通,你這一生的光陰就空過。實在講不如老老實實走前人的路子,前人路子已經開了,現成的道路。決定是守規矩、守法,從這個地方得定,這個定叫正定。不守規矩、不守法,自己去想一個門道得了定,邪定,不是正定。正定裏面開正慧,邪定裏頭也開慧,邪慧。這是我們學佛四衆同學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家的規矩不是釋迦牟尼佛訂的,你要以爲釋迦牟尼佛製訂的規矩,錯了,釋迦牟尼佛都是以古佛代代相傳的規矩。清涼在注解裏頭講得好,世尊說法“述而不作”,跟孔老夫子的態度一樣。所以說佛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爲什麽?字字句句都是古佛說的,世尊沒有創意。無量劫以來佛佛道道相傳就是這個法,這那裏會錯?這才真的叫有一點智慧。有一點智慧的人肯守法,沒有智慧的人自作聰明。所以老實人了不起,老實人是真有智慧。世間那個世智辯聰他沒有,他真有智慧,他這個智慧與性德相應,真有智慧。他的成就就像師子幢一樣,令人見聞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亻炎虛法師在《念佛論》裏面跟我們舉的例子,哈爾濱極樂寺修無師念佛往生。那個時候亻炎老是哈爾濱極樂寺的住持,東北一些寺廟都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