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60

  ..续本文上一页能成就,这是所谓是殊途同归。《金刚经》上所讲“法门平等,无有差别”,为什麽是平等?每一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每一个法门到最後的阶段,一定要跟普贤法门要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里面,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门跟普贤法门要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萨,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行;成不了圆教的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贤行会合,换句话说,跟普贤行一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这个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後我们才知道这个路子怎麽个走法,这是成究竟圆满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萨都成这一个道路,证如来究竟的结果,没有一尊佛是例外。我们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菩提道上就不会走错路。“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经一开端所列这二十位菩萨,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个“普”字;後面是异名,每一位菩萨名号不相同。这里面的用意很深,诸佛菩萨的名号可以说都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而建立,因此从名号里面就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古人说,佛菩萨名号多半是根据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的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我们必须要晓得,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不仅华藏世界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麽的深、多麽的广、多麽的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上面已经将普贤菩萨给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对菩萨一定要有相当的认识,为什麽?这一位菩萨不仅仅是华严会上菩萨众的上首。我们知道华严众,华严海会的大众,祖师大德们将他们分类,分为十类,十类里面第一类是影响众,这些菩萨大概都是属於影响众。而根据本经来讲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普贤菩萨是上首,所有大众里面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这句话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法门主,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修的法门,他代表主修的法门。为什麽不用别人来代表,要用他来代表?前面清凉大师将普贤这个名号用四段为我们介绍,末後又加了一段,总共是五门介绍,我们了解“普”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说的什麽?是我们自性的本体,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体、法界的本体。《华严》的修学,最後的目标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麽?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少分、多分,不是说的圆满。《华严经》是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这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一个法门修学,他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後的目的: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麽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菩萨在因地上、如来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通常我们简单为大家介绍四大菩萨: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诸位要晓得,都是性德里面的一部分,普贤菩萨是全体,不是部分,是全体。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是落实,落实在全体上。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桩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里面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这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十位,这个十位,第一位是普贤。十位里面也以普贤为总,其馀九位是别。第二位菩萨的德号,“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恭敬,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称性。儒家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讲慈悲心。这是我们在差别事相里面来说。可是这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正因为这个德行,纵然这个德行透露少分,也许在我们凡夫感触当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这个小事称性,就不是凡夫能够见到。这个地方什麽叫称性?必须要了解。智慧、德能,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对人、对事、对物上,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就称性。如果才起分别、执着,给诸位说,当然还是称性,这不能不称性,称性不圆满,分别、执着就画了小圈圈。一看到这个人在受苦,我要帮助他,为什麽帮助他?他是我的同乡,他是我这一族。那个圈圈小,不能说不称性,说不称性那是不对;称性很局限,不是圆满。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德能常常会现前,现前的时候与清净心相应、平等心相应、觉心相应,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称圆满的性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就叫普德。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个就是“最胜”。他的名号里面有最胜灯光照,“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胜的灯光;最殊胜的灯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里面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譬如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见性见。《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番显见告诉我们,这是真见。见性见的是什麽?色性,不是色尘,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那个人不见性?人人都见性。可是到第二念就糟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糊涂,就迷惑颠倒。诸佛如来的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这叫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永离妄想、分别、执着,他就永远保持第一念。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当中,他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他成佛了。六道凡夫到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定是先起妄想,再分别、再执着,每况愈下。我们不是没有德能,眼能见是性德,耳能听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楞严》里面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佛如是、菩萨如是,那一个众生不如是?就是说这一桩事情。第三位,“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光”,光表智慧。“师子幢”是比喻,幢是高显的意思。高,非常显着,像现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一定有一座很高的楼、建筑,代表这个城市的特色,作为它的标志。这标志一定很高、一定很明显,人家一看就知道,这里头也就有代表形象的意思。“遍照严刹”,这是表法,什麽高?智慧高。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问题,只有智慧才能够明了,只有智慧才能够解决。世出世间所有的疑难杂症,任何方法都解决不了,智慧能解决得了,所以智慧就有遍照庄严这个意思。既然是遍照庄严,遍也就是普,普照庄严,决定高显,幢的意思就很明显。狮子是表勇猛,兽中之王,取这个意思,表大无畏。在野兽里面,其馀小的兽怕狮子,狮子威猛,对任何兽类,它无有畏惧。这是表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大无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我们学习也要留意它表法的意思。学佛学的是什麽?学智慧,你就真的学佛。智慧从那里来?智慧一定从定当中来。定从那里来?定从守规矩、守法来。这是古圣先贤他们修学的经验,不只是我们讲祖师大德,那这个人数太少,时间太短,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都是这个方法修成,你就晓得这个方法用了多久。在时间上讲,真正是无量劫来;从人数来讲,也是恒河沙数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世界数。这麽多人都是走这个路子,我们说今天不走老路子,自己要找一个新的路子来走,你试试看,如果走不通,你这一生的光阴就空过。实在讲不如老老实实走前人的路子,前人路子已经开了,现成的道路。决定是守规矩、守法,从这个地方得定,这个定叫正定。不守规矩、不守法,自己去想一个门道得了定,邪定,不是正定。正定里面开正慧,邪定里头也开慧,邪慧。这是我们学佛四众同学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家的规矩不是释迦牟尼佛订的,你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制订的规矩,错了,释迦牟尼佛都是以古佛代代相传的规矩。清凉在注解里头讲得好,世尊说法“述而不作”,跟孔老夫子的态度一样。所以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为什麽?字字句句都是古佛说的,世尊没有创意。无量劫以来佛佛道道相传就是这个法,这那里会错?这才真的叫有一点智慧。有一点智慧的人肯守法,没有智慧的人自作聪明。所以老实人了不起,老实人是真有智慧。世间那个世智辩聪他没有,他真有智慧,他这个智慧与性德相应,真有智慧。他的成就就像师子幢一样,令人见闻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亻炎虚法师在《念佛论》里面跟我们举的例子,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念佛往生。那个时候亻炎老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东北一些寺庙都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