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享受、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着相。譬如布施,不着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着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着我相、也不着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乾乾净净,不要执着。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两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自己修养的功夫,就是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里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後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後。有同修问:为什麽要成佛?成了佛以後干什麽?成了佛之後,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就所谓倒驾慈航,真正叫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後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麽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麽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麽样的身统统是菩萨。於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後,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是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後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後事情这麽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忙得不亦乐乎,不累死了
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麽?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两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麽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麽?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麽?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着,他怎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一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麽多话,应付这麽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麽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为什麽讲个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我讲这麽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後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後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乾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麽?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着,你怎麽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後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那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乾乾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麽作法就相应、就如法,这麽作法逐渐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麽?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那里修定?这个世间什麽样工作他都做,那个地方人多,他到那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麽?定是不着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个里面修定。修定怎麽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着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修定,定在这个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里头还有智慧。智慧是什麽?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是同时,不是分做三个阶段。戒就是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福,断恶修善。戒里头具足定、慧,定里头具足戒、慧,慧里头具足戒、定,那里是分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我们今天学到了这种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进展就快速。把它应用在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馀土。我们对於名号里头含义,如果不懂得,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修学上,这个经念到不叫白念!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细行,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为。清凉大师解释普贤菩萨名号,给我们说了四种,我们在此地做个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作好样子。十愿、十行,愿里面有行,行里面有愿;悲里面有智,智里面有悲;悲是讲行,智是偏重在愿上,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後普贤是倒驾慈航,他是功德已经圆满,他能够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於饿鬼、地狱身,以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行愿品》末後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讲用伟大两个字来赞叹,都没有办法赞叹到,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清凉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这都是经上有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上首,这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法门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主修的课程,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有主修、有选修的课程,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代表是主修的法门。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成究竟的佛果,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里面讲法门主,是这个意思。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去看《佛学字典》、看《教乘法数》,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个人修个人的法门都…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