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听而已,做不到,得不到利益,那我们何必学它?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你就是华严会上的有缘人。华严会上十类之机,我们也必然是其中之一,否则的话这个法会你怎麽会遇到?同样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三百多万人,那些人为什麽遇不到?你为什麽偏偏遇到?总是有缘,有缘就来相会。既然有缘,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希望藉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有真实的成就,这样就好。所以把这十位菩萨摆在第一,将异名十位菩萨摆在第二,其实异名十位菩萨又何尝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差别相而已。下面我们简单先介绍第一位上首“普贤菩萨”,“普贤”这两个字是什麽意思。清凉大师依据经论给我们做了几种介绍。第一种“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从自体上来说。如果就这个讲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我们也是,我们不修普贤行也是。为什麽?它从体上讲,从自性本体上所说,正是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从性体上说。诸佛如来他的性体周遍法界,为什麽周遍法界?实在讲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所变的法界无量无边,能变的那怎麽还会小?绝对不会小。佛在楞严会上比喻得很好,佛将我们能变的自性、真心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能够感触到最大的就是太空,虚空是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许许多多的星球都在虚空里面。佛把虚空比喻作我们的真心,比喻作我们的本性,能变的;法界是所变的,所变的法界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这是真心所变的法界,法界有多大?佛的比喻像太空当中的云彩一样。我们晓得云彩跟虚空比差得太远。佛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那个大、那个小,这不是很清楚、很了然吗?诸佛如来的真心如是,菩萨真心也如是,我们凡夫乃至於畜生、饿鬼、地狱,那一个众生的真心不如是?所以从这上来讲,个个都有“普”的意思。随缘成德就叫贤。佛菩萨随净缘,作佛、作菩萨、作声闻、作缘觉,成就他的德能。我们凡夫随染缘就变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麽不是贤?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就是从自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统统本来是普贤。大经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这那里过分?不过分。从自性性德上说,给诸位说,我给你讲你本来是观音,你本来是地藏,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诸佛菩萨的形象、名号,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从心性上讲,我们都是。然後你就要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麽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後,把原因消除掉,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吗?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头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以他这一句话的原则来说,自性普贤本有,自性众生本无。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普贤菩萨就有可能,这不是假的。烦恼的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无,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於是我们断恶修善得到理论的依据,超凡入圣是有根据,不是随便说。诸佛菩萨有,有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理论依据,这个道理凡、圣没有差别。只要我们认真、发愤、回头、觉悟,怎麽不能成普贤菩萨?普贤第一个解释,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们修行证果带来了无比的信心,因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要用功从那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显得骄傲,我是普贤菩萨,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颠倒,你在这里听经把意思全听错了,那有个傲慢的普贤菩萨?没有。所以这四个字要记住,“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麽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着,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学,学什麽?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修行,学他的生活,学他处事待人接物,从那里学?经典上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事的道理,都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上讲的什麽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的道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存的什麽心?用什麽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他们的行跟我们的行也不一样。我们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头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的学习。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绝不着相,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不居功。我这样做,应当这样做,众生得福我欢喜,一句话不要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十大愿王要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里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了之後要真干。从那里转起?从改心转起。没有接触这个经典,我们起心动念还都为自己,还有个自己;学这部经之後,从今而後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决定没有。转成什麽?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我今天吃饭为一切众生吃饭,穿衣为一切众生穿衣,没有自己,这个身是帮助一切众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维护这个工具;要为自己不需要这个身,身也没用处。所以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佛工作,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世间人为谁活?为我自己活、为儿女活、为家亲眷属活,他为谁活?普贤菩萨示现的身,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这个念头一转就与普贤菩萨相应。心转了,习气还没舍掉,慢慢来,所以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断习气,到登地的时候大概习气差不多快断尽。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後什麽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麽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麽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麽办?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向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两边,有无两边;有边错了,无那一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的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念而无念,我们来粗说,细说没法子说,这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