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老人家一手創建。他的老師是谛閑老法師,寺建立之後,開一堂戒來做慶祝,請谛閑老法師當得戒和尚,開戒。我們知道這是佛門裏面最大的法會、最殊勝的法會,一定需要很多人手來幫忙。修無師也是從外面來,發心到戒壇裏面來修福、來幫忙。當時寺裏面的當家師是定西老法師,以後亻炎老跟定西法師都到香港,兩個人都在香港往生。定西法師來接見修無,問他∶你能做什麽事情?修無師就說∶我願意照顧戒期當中的病患。這是很重要,傳戒當中受戒的人傷風感冒一些小毛病,必須要有人照顧。他發心做這一項工作,很好。修無師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作泥水匠,是個做工的人出身,以後發心出家,也不懂得經教,他的好處老實念佛。對待人謙虛恭敬,什麽樣苦的工作他都很歡喜、很樂意的去做,從來沒有推卸過,別人不願意幹的苦活他去做,這是他的德、這是他的光。定西法師就把這個工作派給他。可是過了沒幾天,他就找亻炎老跟定西法師告假。亻炎老是很有修養的人,你是外面來的法師,你願意來就來,願意走就走,不以爲怪。定西法師就要差一點,沒有老和尚這種修養,當時就責備他:你這個人未免太沒有恒心,傳戒才兩個月,你要幫忙就幫到底,兩個月幫完了再走,來了沒幾天你怎麽就想退心,就想走?修無師就告訴他,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法師一聽愣住了,你要往生?真的?真的。求老和尚給他准備一、兩百斤柴火,走了之後火化,做這個用。老和尚一聽,這是大事情。定西法師說∶大概多久?他講大概十天。這真有的本事。十天還是有一段時間,聽了也就沒在意。到第二天修無師又來說∶禀告老法師我今天就要走了。趕快在柴房裏面給他准備一個鋪位,他有要求,能不能請幾個法師幫我助念,送我一程?當然,戒期當中聽說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著往生,要人來助念,那個不歡喜?念佛送他。念佛的人、送他的人要求修無師:修無師你今天往生,在從前聽說往生的人,臨走之前都要作幾首偈子、作幾首詩留給我們作紀念,你也不能例外。修無師就說∶我不會作,我是個苦惱的人,不認識字,做粗活的人。他說:但是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告訴你們,“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這個話也覺得很紮實,說的是老實話。大家給他念佛,念不到一刻鍾,一刻鍾是十五分鍾,他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他,他就走了,瑞相希有。以後谛閑老法師來的時候特別來看他,燒出來舍利還都在,谛老法師對他非常贊歎。諸位要曉得,智慧之光,這是真有智慧,這不是假的。一生當中除了念佛之外,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北方人叫做苦活,他有這樣好的瑞相,真正希有。我們聽到老法師說這樁事情,《念佛論》是亻炎虛老法師講,大光記錄。我們看到這個文字深受感動,這不就是法幢高樹?這師子幢。所以佛法我們要真修,每一位菩薩都是我們的學處,學習的處所。前面跟大家講的道場,每一位菩薩的名號就是道場,我們依名字裏面所顯示的智慧德行,都能成無上道。第四位,“普寶焰妙光”,這一位代表的是行普。“焰”是表智慧,在佛經裏面如果講到光、講到焰、講到日月、講到燈明,都是表智慧。內裏面的智慧往外透,照亮虛空法界。智慧從那裏來?從修德上來。這個意思我們要辨別清楚,不能夠含糊籠統。智慧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我們在普賢名號裏面說過。今天爲什麽要修德?沒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雖然是本有,本有的智慧德能,我們是被煩惱障礙住,佛法裏面講二障、叁障。二障是所知障跟煩惱障,所知障障了慧,煩惱障障住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須要把這些障礙除掉,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別的,除煩惱習氣而已,是修的這個東西。自性裏頭智慧德能怎麽能修?不能修,圓滿的、究竟的。是要把我們自性圓滿智慧德能那一重障礙把它修掉、把它去掉,這個就對。所以古人講“只要除妄,不要去覓真”,妄除掉之後,真就現前。你再去找個真,又變成妄,又變成妄想。這個道理跟事實都要很清楚、很明了,但除妄想就對、就正確。所以他的功夫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個水平是什麽?心地清淨就生智慧。煩惱除一分,就生一分智慧;除兩分,就生兩分智慧。見思煩惱,見惑叁界八十八品,除一品就生一品智慧;思惑八十一品亦複如是。我們煩惱斷多少,智慧現前的時候要記住不要滿足;得少爲足,好了,你就停到這個地方,不能再前進。那些人得少爲足?阿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完全斷了,智慧開了,在佛法裏面講正覺,他已經得到正覺。他就很自滿,認爲行了,就不再前進,自己以爲證得大涅槃,相似的涅槃境界現前,佛在大乘經上說“偏真涅槃”,偏是偏在一邊,不是圓滿、不是究竟涅槃。他終止在這個地方,不肯再前進,所以佛說“墮無爲坑”。墮到那裏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經上常講阿羅漢兩萬劫,這個劫是大劫,辟支佛是一萬劫。諸位必須要知道,雖然是兩萬劫這麽長的時間,決定會回小向大,小乘一定會回小向大,就是他要耽誤這麽長的時間,不能夠提升自己境界,很可惜。所以一定要虛心,勇猛精進,決定不可以得少爲足,這樣耽誤自己的修學就很可惜。阿羅漢雖然得正覺,不是真的正覺,相似的。爲什麽?無明沒破。他跟佛還是異生性,還不是同生性,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什麽時候再更進一步?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了一品,明心見性,這才跟如來同生性,同用一個真心,可是依舊不能得少爲足。得少爲足,你這四十一個階位需要很長時間修學。爲什麽?你會停頓。如果你勇猛精進,每一個階位都不停留,你進步就快,你證得究竟圓滿無上的菩提,提前了。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他跟彌勒菩薩過去是同學,彌勒菩薩的成績比釋迦牟尼佛好。因爲釋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進,彌勒菩薩大概是比較松散一點、大意一點,所以成佛釋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後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懶惰,落後了;世尊勇猛精進,提前了。這是給我們很好的教訓。所以行,要真幹。行,著重在內心,心地到清淨,清淨放光;這個光就像火焰一樣,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第五位菩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诃薩”。這很好懂,意思很明顯。音普,什麽音聲?當然贊佛的音聲,念佛的音聲,說法的音聲。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講,具足一切音聲,演說佛淨土。第五尊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诃薩,清涼大師說明非常之好,具足一切言音,演說諸佛淨土。這個裏面當然影射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我們怎麽會知道?本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於是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再看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第一位所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的是什麽法門?念佛法門。他修的是般舟叁昧,也叫佛立叁昧,這是要發大勇猛心,一定得叁寶加持,爲什麽?九十天不睡不眠,我們現在那個人有這個體力?一天晚上沒睡好,到第二天沒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覺,而且不可以坐下,九十天只可以走動,站著,經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來。從前人有,現在恐怕很難,沒有人有這個體力,也就是沒有人有這種善根福德,身體好是善根福德,還要得叁寶加持。善財童子見德雲比丘在別峰,別峰是什麽意思?特別法門。特別法門他不就是告訴你,彌陀淨土是特別法門,它這個含義很深很深。善財頭一個接觸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連修行方法德雲比丘都表演給他看。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個開端、一個結束就告訴你,徹始徹終念佛求生淨土。普音菩薩具一切音贊彌陀淨土。佛淨土確確實實無盡的深廣,菩薩如果修學不相應,不得佛力加持,他怎麽能贊?即使世尊贊佛淨土都得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就是贊歎西方淨土,念頭才一動他的容光煥發,光顔希有,阿難看到都非常驚訝。阿難是佛的侍者,從來沒有看到佛容光煥發像今天這個樣子,他覺得特別驚奇,向佛請教這什麽原因?佛要贊歎彌陀淨土,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爲什麽?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贊歎西方淨土。所以世尊在經上講,稱贊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曉得世尊一個人贊歎,就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贊歎,這個希有。我們講這部經如果講得有幾分相應,在講臺上也得諸佛如來加持,這個形象跟臺下不一樣,你才能說得出幾分。往往加持的力量是跟你自己發心完全成正比,也就是說你有一分相應得一分加持,你有十分相應得十分加持;你要說得完全不相應,決定得不到加持。像那些講經不相應?我過去確確實實見到過、聽說過,這個地方有人啓請講經,啓請講經多半是在家居士,也有一些出家人請法師講經。法師接受邀請之後,談條件要多少供養,供養多一點我講好一點,供養差一點我也講差一點,這個得不到感應。最初我聽說的時候我感覺到很驚訝,那有這種事情,到以後真的,還不是假的。不但講經說法談條件有價碼,經的長短、經的淺深,價錢不一樣。我在美國看的花樣就更多。美國密宗很盛行,密宗灌頂都是收費,有價碼,看上師是什麽樣身分,訂下來灌頂價錢是多少。顯教裏面就傳授叁皈、五戒都有價錢。而且價錢訂得愈高來的人愈多,靈呀!如果價錢太低,這個法師大概沒什麽本事,不要去。我有一年在邁阿密,那邊的同修就告訴我,他說:法師,你收不收皈依;我說:沒問題,傳授皈依可以。價碼多少?我聽了,頭呆了,怎麽還有價錢?他們才把這個地方的情形告訴我。我說:我這裏沒價錢;他說:沒價錢,瞧不起你;我說:沒有價錢才高,有價錢就不高。我們不收錢。那個是佛在經上講“裨販如來”,他們有膽,不怕因果,我們沒這個膽量。行,修行,一定要相應,一定要從真實心中做才行。真誠心就相應,才能得佛力加持,使我們這個經,縱然講得不好,沒講錯,講的意思不夠圓滿、不夠深廣,但是沒把它講錯,那就算不錯。從前李炳老常常教初學,初學人一定要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無過就好。自己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這個樣子你的德行自然就高超,你的法音才能夠遍贊佛土,幫助佛接引大衆。接引有許多的技巧,到後面我們看到這些神衆裏面再說,他來教我們那些技巧,這我們應當要學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