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在依報環境裏面,像這一類的事情就很多很多,在《華嚴經》上都稱之爲世間主。樹,有很多樹,大樹、小樹,很多這些靈鬼依附樹而住,他們有他們的社會,他們也有他們的組織。大概那個最大的樹,那是個大鬼王住在那個地方,那他就是所有樹當中的神了,彷佛是這麽一個意思。水神裏面也是如此。最小的水,井水,井是很小的了;有河水,有江水,有海水。中國人稱爲龍王,龍王就是水神。 也有大小,海龍王就大,小河裏面的龍王那就小。大的這些龍王也是稱爲世間主,這個就是器世間主。“衆生世間主”。譬如世尊講經說法,諸天的天王也來聽,人間的國王;我們在經典裏面所看到記載,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十六個大國王都來聽法,而且都是佛的學生,都是佛的擁護者,我們今天稱之爲護法。在那個時代,印度像我們中國春秋以前的社會一樣,國家沒統一,所謂是小國林立。我們在史書上看到周朝時候八百諸侯,周朝在那個時候,整個我們中國文化地區有多大呢?只不過是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而已,幅員並不大。東面到海,山東東海;西面大概到現在陝西、甘肅這一帶;北面鄰近蒙古;南面大概是到現在江西、福建,廣東這一帶是蠻荒之域,所以幅員並不大。八百諸侯,諸侯就是國王,八百多個小國。所以史書裏面記載,方圓百裏就是大國,二、叁十裏是小國;二、叁十裏是鄉鎮,從前鄉鎮的鎮長就是諸侯,它是獨立國。周天子是被大家公認,好像聯合國的主席一樣,大家對他尊重,他並沒有權管轄。只對他有象徵性的尊敬,用他的曆法,這就表示服從於他。每年對他有一次的朝見進貢,一年有一次來看看他,帶一點土産送給他、供養他,就這麽個關系而已,所以每一個小國都是獨立的。印度可以說統一是很晚很晚的事情,所以印度當時小國林立。釋迦牟尼佛是個王子,他父親的王國也不大,大概只有我們現在一個縣這麽大。如果新加坡這麽大一個土地,恐怕也有六、七個國家了。這是當時社會環境,我們要認識。所以一看到經上有那麽多的國王,都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知道都是一些小國。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社會教育工作者,他做得非常圓滿、非常成功,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對他都尊敬。雖然他不是一個形式上的國王,他是社會群衆精神的領袖,也稱爲世間主,也稱爲世主。精神領袖不是實質政治上的領袖,他是精神領袖,也稱爲世間主。這是“世主”兩個字的意思。“妙嚴”,“妙”是說佛所說的一切法甚深甚廣,微妙難思;這個就是佛所證得的,修行證果。“嚴”這個意思是莊嚴,它的意思很多。譬如講形式上的莊嚴,我們一個建築物,今天我們居士林這個道場建築很莊嚴,這是形式上的莊嚴,這也是器世間的莊嚴。形式上的莊嚴對於教學來講,也起很大的影響作用。因爲世間人有許多人很重視外表,門當戶對,如果這門面太差了,你裏面內容再好,人家也不肯光顧。特別是現代人講求包裝,包裝就是門面。所以門面一定要做得很漂亮,這在我們這部經上就是器世間莊嚴,就是這個意思。世尊在道場上,雖然他是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自然有這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出錢出力來建築道場、莊嚴道場,釋迦牟尼佛也不反對,隨緣!你做很好,不做它也很好,所以他不刻意地去尋求。但是別人來做的時候佛也贊成,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佛不會反對。如果是勉強去做,這個佛不贊成。譬如我們今天沒有能力建這個道場,我們要向銀行、向人家貸款來建,這個事情佛是決定不贊成。爲什麽?你貸款有壓力,那就屬於攀緣。我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決定不做自己能力之外,不幹這個事情。如果幹這些事情,這是要勉強撐門面,自己受很多的辛苦,承受很大的壓力,身心都不安,你怎麽能辦道?人要真正如法地辦道,一定是身心安穩,自在快樂;無論在物質上、在精神上沒有絲毫的壓力,這是佛教給我們做人生活的原則,我們一定要曉得。到後面我們會在經典裏面看到許許多多的經文,這些世主贊歎世尊的智慧德能,顯示如來成就的莊嚴。這是講他的成就,他的德行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學術的成就,教學的成就,這是世尊真正的莊嚴,真實的莊嚴。衆生如果不嚴,就不能夠感動佛出現在世間。衆生莊嚴是什麽地方呢?給諸位說,不是我們的衣著考究,不是我們的居住環境莊嚴,不在這上。而是在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我們衆生能有這樣的好心。我們這些年在許多國家地區提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是我們衆生的莊嚴。如果我們心好,行也好,有意思想學佛,這個念頭一動,佛就有感應,佛就有感。衆生嚴是好心,心好、行好那是我們真正的莊嚴,不在外表!外表是表法,實質重要。佛要是不莊嚴,不能做教學的領導,不能做一切衆生的精神領袖。佛的莊嚴,真誠、清淨、慈悲到極處,這是佛的莊嚴。因爲心善、行善,容貌就善,體質就善,他生活環境無一而不善。那生活環境就是此地講的器世間,這是真佛住處。從這叁種莊嚴我們也能深深體會到,由於佛的莊嚴,顯示到我們能夠遇到佛。佛今天雖然不在了,我們遇到佛像,我們遇到佛的經典,遇到佛的遺教,我們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沒有善根、福德,你怎麽能遇得到?新加坡這個地區居民叁百多萬,能夠聽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在這裏看一看,不到一千人。叁百多萬人,不到一千人!這是大家有善根、有福德,沒有善根、沒有福德在隔壁他都不來。我們遇到的人,有善根、有福德。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說實在的話過失當然不免,比起世間一般人總算是個好人,學佛嘛!學佛總是個好人。我在美國居住了十幾年,美國的學校對於學生的要求,一定要有一個宗教信仰,所以你上學的時候,一定問你信那一個宗教。只要你相信宗教都好,他們認爲都是好人;你會信神,你會信佛,都是好人;沒有宗教信仰的,他要特別的輔導。由此可知他們的社會很重視宗教教育,他知道宗教教育能夠維系社會的安定和睦。衆生的莊嚴顯示佛法的殊勝,我們常講法緣殊勝,佛的法緣很殊勝,他的學生、弟子這麽多,仰慕他的人很多,跟他學習的人很多。這是叁種莊嚴互爲依處,就稱之爲妙嚴。器世間莊嚴裏面有衆生、有智正覺,衆生莊嚴裏面有智正覺、有器世間,所以說一個莊嚴,一切莊嚴都在其中。佛講莊嚴的事情,莊嚴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美好;佛經裏面講美好的事情講得太多太多,但是總不如《華嚴經》裏面講得圓滿、講得周詳。這是清涼國師在《華嚴經》注解裏面給我們說的一點意思。而李長者在《合論》裏面,他有他獨特的見解,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在中國研究教的人多半喜歡清涼的《疏鈔》,參禅的人非常喜歡李長者的《論》,這個論的確有論的妙處,都值得我們作參考,我們在此地跟諸位做簡單的報告。經不能細講,如果細講時間要很長很長,就是略說也得要叁、四年的時間才能圓滿。佛在這一部經裏面總共給我們列這個大衆,大衆用現在的話就是團體,好像我們今天講的社團。這一個社會有多少個社團呢?本經裏面一共有兩百二十八類,這個數量確實是一般大乘經典裏面沒有的。兩百二十八衆形狀不同,個個部類,每一類的數量都是無量無邊,所以稱之爲“華嚴海會”。一開端品題就稱爲“世主妙嚴”。“品”這個字,品是類別,好像我們中國古書裏面講的篇、講的章,有中國篇、章的意思。佛講的那一類,屬於這一類的把它編在一起稱之爲一品,然後看這一部分的內容給它標一個標題。佛在前面這一段裏面,所說的就是世間主的莊嚴,叁種世間主的莊嚴,所以用“世主妙嚴品”作品題。“品”這個字,裏面最要緊的含意是幫助我們修學。經、品都是屬於教法,教學的方法。無論是初學,無論是老修,我們依照佛所教導的,佛給我們講的,有層次、有條理。諸位在經本上看每一段都標了一個小標題,這在佛法的名詞裏面稱爲科判,稱爲科題。經文無論有多麽長,《華嚴》是大經,比《華嚴》分量更大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經》。這麽大的經,自始至終我們用表解體系把它排列出來,依舊是一脈相承,有條不紊。你能看出經典的章法結構多麽的嚴整,這是經典的莊嚴。佛當年說法言辭的莊嚴,從章法結構裏面我們能夠領會他思想的體系,這就屬於教義了。前面跟諸位講這個經題裏頭六對,第一個就是教義一對。思想體系是屬於義理,章法結構是屬於教學。目的是教我們學習的人,依照次第順序進修而不至於迷惑,不會感到困難,這是佛經有品類差別的用意。底下有個“第一”。第一是順序,這一品經在叁分裏面講它屬於序分,所以排列在第一。可是在《華嚴》裏頭還有一層很深的意思,這個意思古大德所說,此地的第一不是次第先後的第一。那是什麽第一呢?法界門中沒有先後次第,都是一時無二念,同時顯著一切法的第一,這個意思我們很難體會。我們在《楞嚴經》裏面看到“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個個都是第一;《般若經》裏面給我們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般若》講的是理,《楞嚴經》上講的是事,事、理合起來看我們很容易懂。這個經裏頭所講我們就很難懂,必須要了解事實真相,而且事實真相真的很不容易體會。
(二)刹那生滅
我們生活在現代,科技達到相當水平的一個時代,科學技術幫助我們很大的忙。世尊在本經“十定品”裏面講刹那際,使我想起來古時候的人怎麽會懂?實在講那是以我們的妄想推測古人的境界,我們有過失!古人怎麽會懂呢?古人入定。定中深深地證得刹那際,比我們高明太多了;我們今天是利用科學技術明白有刹那際。現代的科技向兩個極端去發展,一個是無限大:太空物理,一個是無限小:量子力學,向兩端發展。這兩端跟佛法、《華嚴經》都有密切的關聯。《華嚴》講的刹那際,就跟現在量子力學講的很接近,來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