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9

  ..续本文上一页个地方。在依报环境里面,像这一类的事情就很多很多,在《华严经》上都称之为世间主。树,有很多树,大树、小树,很多这些灵鬼依附树而住,他们有他们的社会,他们也有他们的组织。大概那个最大的树,那是个大鬼王住在那个地方,那他就是所有树当中的神了,彷佛是这麽一个意思。水神里面也是如此。最小的水,井水,井是很小的了;有河水,有江水,有海水。中国人称为龙王,龙王就是水神。 也有大小,海龙王就大,小河里面的龙王那就小。大的这些龙王也是称为世间主,这个就是器世间主。“众生世间主”。譬如世尊讲经说法,诸天的天王也来听,人间的国王;我们在经典里面所看到记载,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十六个大国王都来听法,而且都是佛的学生,都是佛的拥护者,我们今天称之为护法。在那个时代,印度像我们中国春秋以前的社会一样,国家没统一,所谓是小国林立。我们在史书上看到周朝时候八百诸侯,周朝在那个时候,整个我们中国文化地区有多大呢?只不过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而已,幅员并不大。东面到海,山东东海;西面大概到现在陕西、甘肃这一带;北面邻近蒙古;南面大概是到现在江西、福建,广东这一带是蛮荒之域,所以幅员并不大。八百诸侯,诸侯就是国王,八百多个小国。所以史书里面记载,方圆百里就是大国,二、三十里是小国;二、三十里是乡镇,从前乡镇的镇长就是诸侯,它是独立国。周天子是被大家公认,好像联合国的主席一样,大家对他尊重,他并没有权管辖。只对他有象徵性的尊敬,用他的历法,这就表示服从於他。每年对他有一次的朝见进贡,一年有一次来看看他,带一点土产送给他、供养他,就这麽个关系而已,所以每一个小国都是独立的。印度可以说统一是很晚很晚的事情,所以印度当时小国林立。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他父亲的王国也不大,大概只有我们现在一个县这麽大。如果新加坡这麽大一个土地,恐怕也有六、七个国家了。这是当时社会环境,我们要认识。所以一看到经上有那麽多的国王,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知道都是一些小国。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他做得非常圆满、非常成功,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对他都尊敬。虽然他不是一个形式上的国王,他是社会群众精神的领袖,也称为世间主,也称为世主。精神领袖不是实质政治上的领袖,他是精神领袖,也称为世间主。这是“世主”两个字的意思。“妙严”,“妙”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甚深甚广,微妙难思;这个就是佛所证得的,修行证果。“严”这个意思是庄严,它的意思很多。譬如讲形式上的庄严,我们一个建筑物,今天我们居士林这个道场建筑很庄严,这是形式上的庄严,这也是器世间的庄严。形式上的庄严对於教学来讲,也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因为世间人有许多人很重视外表,门当户对,如果这门面太差了,你里面内容再好,人家也不肯光顾。特别是现代人讲求包装,包装就是门面。所以门面一定要做得很漂亮,这在我们这部经上就是器世间庄严,就是这个意思。世尊在道场上,虽然他是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自然有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出钱出力来建筑道场、庄严道场,释迦牟尼佛也不反对,随缘!你做很好,不做它也很好,所以他不刻意地去寻求。但是别人来做的时候佛也赞成,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佛不会反对。如果是勉强去做,这个佛不赞成。譬如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建这个道场,我们要向银行、向人家贷款来建,这个事情佛是决定不赞成。为什麽?你贷款有压力,那就属於攀缘。我们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决定不做自己能力之外,不干这个事情。如果干这些事情,这是要勉强撑门面,自己受很多的辛苦,承受很大的压力,身心都不安,你怎麽能办道?人要真正如法地办道,一定是身心安稳,自在快乐;无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没有丝毫的压力,这是佛教给我们做人生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晓得。到後面我们会在经典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经文,这些世主赞叹世尊的智慧德能,显示如来成就的庄严。这是讲他的成就,他的德行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学术的成就,教学的成就,这是世尊真正的庄严,真实的庄严。众生如果不严,就不能够感动佛出现在世间。众生庄严是什麽地方呢?给诸位说,不是我们的衣着考究,不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庄严,不在这上。而是在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众生能有这样的好心。我们这些年在许多国家地区提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是我们众生的庄严。如果我们心好,行也好,有意思想学佛,这个念头一动,佛就有感应,佛就有感。众生严是好心,心好、行好那是我们真正的庄严,不在外表!外表是表法,实质重要。佛要是不庄严,不能做教学的领导,不能做一切众生的精神领袖。佛的庄严,真诚、清净、慈悲到极处,这是佛的庄严。因为心善、行善,容貌就善,体质就善,他生活环境无一而不善。那生活环境就是此地讲的器世间,这是真佛住处。从这三种庄严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由於佛的庄严,显示到我们能够遇到佛。佛今天虽然不在了,我们遇到佛像,我们遇到佛的经典,遇到佛的遗教,我们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没有善根、福德,你怎麽能遇得到?新加坡这个地区居民三百多万,能够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我在这里看一看,不到一千人。三百多万人,不到一千人!这是大家有善根、有福德,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在隔壁他都不来。我们遇到的人,有善根、有福德。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说实在的话过失当然不免,比起世间一般人总算是个好人,学佛嘛!学佛总是个好人。我在美国居住了十几年,美国的学校对於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宗教信仰,所以你上学的时候,一定问你信那一个宗教。只要你相信宗教都好,他们认为都是好人;你会信神,你会信佛,都是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他要特别的辅导。由此可知他们的社会很重视宗教教育,他知道宗教教育能够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众生的庄严显示佛法的殊胜,我们常讲法缘殊胜,佛的法缘很殊胜,他的学生、弟子这麽多,仰慕他的人很多,跟他学习的人很多。这是三种庄严互为依处,就称之为妙严。器世间庄严里面有众生、有智正觉,众生庄严里面有智正觉、有器世间,所以说一个庄严,一切庄严都在其中。佛讲庄严的事情,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美好;佛经里面讲美好的事情讲得太多太多,但是总不如《华严经》里面讲得圆满、讲得周详。这是清凉国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一点意思。而李长者在《合论》里面,他有他独特的见解,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研究教的人多半喜欢清凉的《疏钞》,参禅的人非常喜欢李长者的《论》,这个论的确有论的妙处,都值得我们作参考,我们在此地跟诸位做简单的报告。经不能细讲,如果细讲时间要很长很长,就是略说也得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圆满。佛在这一部经里面总共给我们列这个大众,大众用现在的话就是团体,好像我们今天讲的社团。这一个社会有多少个社团呢?本经里面一共有两百二十八类,这个数量确实是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没有的。两百二十八众形状不同,个个部类,每一类的数量都是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华严海会”。一开端品题就称为“世主妙严”。“品”这个字,品是类别,好像我们中国古书里面讲的篇、讲的章,有中国篇、章的意思。佛讲的那一类,属於这一类的把它编在一起称之为一品,然後看这一部分的内容给它标一个标题。佛在前面这一段里面,所说的就是世间主的庄严,三种世间主的庄严,所以用“世主妙严品”作品题。“品”这个字,里面最要紧的含意是帮助我们修学。经、品都是属於教法,教学的方法。无论是初学,无论是老修,我们依照佛所教导的,佛给我们讲的,有层次、有条理。诸位在经本上看每一段都标了一个小标题,这在佛法的名词里面称为科判,称为科题。经文无论有多麽长,《华严》是大经,比《华严》分量更大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这麽大的经,自始至终我们用表解体系把它排列出来,依旧是一脉相承,有条不紊。你能看出经典的章法结构多麽的严整,这是经典的庄严。佛当年说法言辞的庄严,从章法结构里面我们能够领会他思想的体系,这就属於教义了。前面跟诸位讲这个经题里头六对,第一个就是教义一对。思想体系是属於义理,章法结构是属於教学。目的是教我们学习的人,依照次第顺序进修而不至於迷惑,不会感到困难,这是佛经有品类差别的用意。底下有个“第一”。第一是顺序,这一品经在三分里面讲它属於序分,所以排列在第一。可是在《华严》里头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这个意思古大德所说,此地的第一不是次第先後的第一。那是什麽第一呢?法界门中没有先後次第,都是一时无二念,同时显着一切法的第一,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个个都是第一;《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般若》讲的是理,《楞严经》上讲的是事,事、理合起来看我们很容易懂。这个经里头所讲我们就很难懂,必须要了解事实真相,而且事实真相真的很不容易体会。

  (二)刹那生灭

  我们生活在现代,科技达到相当水平的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很大的忙。世尊在本经“十定品”里面讲刹那际,使我想起来古时候的人怎麽会懂?实在讲那是以我们的妄想推测古人的境界,我们有过失!古人怎麽会懂呢?古人入定。定中深深地证得刹那际,比我们高明太多了;我们今天是利用科学技术明白有刹那际。现代的科技向两个极端去发展,一个是无限大:太空物理,一个是无限小:量子力学,向两端发展。这两端跟佛法、《华严经》都有密切的关联。《华严》讲的刹那际,就跟现在量子力学讲的很接近,来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