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察物質到底是什麽?用科學的方法把物質分解,分解到最後變成分子,分子再分解變成原子,原子再分解,再發現有質子、有中子、有電子。能不能再分呢?還能分!前幾時我們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看到一個科學報導,外國人現在證實,以前是從數學裏面推算出來有一個最小的物質存在,給它取的名字叫“誇克”;但是沒發現,好像去年才被人發現。這個物質有多大?他舉了個比喻,假如把一顆原子,原子已經很小了,肉眼看不見;把一顆原子放大,放大成地球這麽大,那個誇克多大?像一粒黃豆那麽大,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之短。我們經上常講“如露亦如電”,電是閃電;用這個來比喻這個物質存在時間的短暫,實在講閃電的時間太長太長了。用這個讓我們體會刹那際,就是說明物質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暫。什麽是物質?我們身體就是物質,你不要以爲我們這身體在這個世間,還可以活幾十年、活一百年,你完全搞錯了。真相是什麽呢?真相是刹那生滅,我們思慮所不及,我們想像不到。我們起心動念那個時間太長,它不知道生滅多少次了。科學家觀察到這個現象,觀察到這個現象如佛法裏面所說,他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爲什麽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怎麽來的?怎麽産生?後來又如何演變?這個事情只有佛知道,所以佛是大智大覺。佛告訴我們這一些事實真相,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都明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爲什麽我們現在不知道?佛講我們智慧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障礙去掉,你的智慧現前就知道了。所以“出現品”裏面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真正是全知全能,我們個個人都有!可惜我們現在把自己的智慧喪失掉了、迷失掉了,並不是真的丟掉了,你只要一覺悟,就又恢複了。被什麽迷了呢?佛給我們講迷的東西也是無量無邊,太多了。佛把它歸納成兩大類∶一個叫煩惱,一個叫所知。煩惱障、所知障這兩樣東西把它障礙住,去了二障,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去了二障,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大方廣佛華嚴”,就是我們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大方廣佛華嚴”,跟諸佛所說無二無別,所謂是佛佛道同,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第一,古大德特別給我們說明這個甚深的義趣。明了這個義趣我們就能夠稍稍體會到,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究竟圓滿的大法,二七日中所說;二七日,二七:十四天,時間不長;將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實真相圓圓滿滿說出來,一法不漏,我們能體會到一點。而事實上呢?事實上是一刹那之間成就,那裏要二七:十四天?太多了。這個意思、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到“十定品”裏面再跟諸位細說。總而言之,佛法是刹那際,一時一處,同時緣起的第一,沒有第二。這在本經賢首國師爲我們所說出的十玄門,六相十玄,觀察一切萬物。說六相十玄就是說明一切事物的事實真相,這是同時具足相應門,十玄門裏頭這一門,一多相容不同門。六相十玄,字字句句,事事物物,乃至於我們起心動念,無不具足;明了了就叫覺悟,不明白那就是迷惑。所以《華嚴經》裏面難,難在什麽地方?難在它的意在言外,難在這個地方。如果你完全執著在文字裏面,那你就完全錯了,它的意思是在言語文字之外,不在言語文字之中,言語文字裏頭找不到,妙就妙在此地!這個是佛表現智慧達到了頂點。佛爲一切大衆講經說法,善巧方便也達到了極處,真正是妙不可言。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能體會幾分,那真是法喜充滿,對於釋迦牟尼佛真的是五體投地,佩服到極處。你只要通達明了了,需不需要佛來教導你?不需要了。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完全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境界。你看佛這種教學的手法高不高明?給你一點,你就豁然貫通,這才是高度智慧,極高明的教學方法。不是教我們一樣就懂一樣,教兩樣就懂兩樣,那要教到那一年你才能成就?品題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
(叁)經開叁分下面還不能夠避免的,要跟諸位略說一下“經開叁分”。這個叁分是東晉道安法師發現,實在講經典本身本來具足,但是從來沒人說過,沒人發現,道安法師發現。把這一部經分爲叁個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世主妙嚴品”這一品經就是《華嚴經》的序分,這一品經文很長。
“現相品”以下是屬於本經的正宗分;一直到“入法界品”的末後有一段經文“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這個以下才是本經的流通分。序分裏面古德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就我們娑婆世界來說,更深的意思是結通十方無盡世界的序分。《華嚴經》確確實實所敘說的乃是盡虛空、遍法界。爲什麽佛要說這麽廣大的境界呢?諸位要曉得,無限的法界是我們自己生活的空間,如果佛要不說,他就對不起我們,我們生活空間他沒有說得圓滿。必須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有過去生,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今天出現在這個地球上,來生也許到別的星球去了。我們現在講外太空,每一個星球跟我們都有關系,我們可能過去曾經住過,將來還要去觀光,對於裏面一切狀況、情形不了解,那怎麽行?所以佛在這個經裏頭,對於十方諸佛國土過去、現在、未來,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佛盡到他做一個好老師的責任。序分裏面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證信序,一個是發起序,我們到經文裏面都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序文到底怎麽來的?過去我們講經省略得太多了,雖然這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它屬於佛學常識,我們也不能夠不知道。這一段文字有它的來曆,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入滅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曉得,生命是永恒的,確確實實沒有生死!佛沒有生死,菩薩沒有生死,我們有沒有生死?沒有!這給你講真話,沒有生死。爲什麽?生滅同時,那那有生死?講到刹那際,生滅同時,沒有生死。相狀也是不滅,這連科學家都知道,物質不滅,精神不滅,怎麽會有生死呢?我們今天貪生怕死,貪生怕死是個錯誤的觀念,不是事實;不了解事實的真相,讓我們産生一個錯覺,以爲有生死。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地球有成住壞空,這是什麽?這是一個現象,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就物質來講確實不滅,這個只是物質的緣聚緣散而已。緣聚,就現一個物體;緣散,物體改變了,不是它消滅,它沒有消滅。譬如諸位手上拿的這本書,這是物體;這個書裝訂成了,做好了,這是一本書。如果你把它一張一張紙拆開了,就不叫書,書沒有了。裝訂起來,這本書生了;把它拆開來,這本書死了,沒有了。我們看到生死的相,其實生,是那麽多張紙;滅,還是那麽多張紙,那紙沒有壞,只是拆散開而已!諸位從這個比喻冷靜細細地去觀察,然後你觀察我們人也是不生不滅。我們今天有個人身,就像許多張紙裝訂成書一樣,什麽叫做死?細胞東西分解了,就像那個書拆開了、散開了,沒有了。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物質不滅,精神當然更是不滅了。精神是個主宰,物質是現相。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講:“世間相常住。”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不滅,世間相常住。這不是我們一般人,粗心大意人所能夠懂的。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境界,實在講佛如是,我亦如是,大家都如是。《華嚴經》就是講我們自己,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這一切的事實真相,你要是統統明白了,那就叫你做菩薩,叫你做佛,佛菩薩就是明白人。不明白就叫你做凡夫,凡夫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白。所以佛出生滅度示現,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他自在示現,我們也示現,不自在,很不自在;我們是受業力的支配,不自在!佛把業力解除了變成智慧,智慧作主宰就自在了。我們今天是煩惱、感情作主宰,那就苦不堪言。如果我們把感情轉變成智慧,我們跟佛菩薩就沒有兩樣。這個裏頭有個很深的道理,也有許許多多巧妙的方法,我們道理通達了,方法明白了就能轉境界;轉凡成聖,轉迷成悟,轉苦爲樂,真做得到!它不是假的。所以佛示現入滅,阿難是個凡夫,阿難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只證得須陀洹果,小乘初果。雖然叁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見惑我們現在講錯誤的見解,他沒有了。他的見解是很正確了,可是他的思想不正;見解沒有問題了,思想有問題。思想是什麽呢?裏面這貪、嗔、癡、慢沒斷掉。
所以看到佛入滅心裏就難過,心裏面就很悲哀。這個時候,他什麽樣的智慧都現不起來了,爲什麽?這一悲痛就迷惑了。這個時候阿少免樓馱,我們在《彌陀經》上
念到的,阿少免樓馱是他的同學,就提醒他,他說∶“你現在不能悲傷。佛要滅度了,你是佛的佛法繼承人。佛在世的時候,你聞法是最圓滿的一個人。”可以說佛在一切時、一切處講經說法,阿難都在旁邊聽,一堂課沒缺。“你有責任要承傳佛法,你現在這麽樣的痛苦,那你怎麽辦?趕緊向佛去請求、去請教。”佛不在世了,他教他四樁事情重要。“佛不在世了,我們怎樣修學?以前佛在世,我們大家依靠佛,佛來教導。佛不在世了,我們如何行道、怎麽修道?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不在了,誰能代替老師?推選那一個人來做我們的老師呢?”古時候的僧團跟現在的僧團實在講也沒有兩樣,人多了,良莠不齊。“有一些很頑皮的、不聽話的、犯規矩、不守規矩的,這些同學我們怎麽辦?佛在世的時候看到,佛會呵斥他,會教訓他;佛不在了,我們都是同學,誰肯聽誰的?那麽對於這些惡比丘,怎麽辦?第四樁事情,你將來集結經藏,這個經藏一開頭要用些什麽文字?”告訴他這四樁事情,趕緊向佛請教,佛要是入滅了,你就沒地方請教了。阿難尊者就把這四樁事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就告訴他,佛不在世,依什麽行道?佛教人依“四念處”,“叁十七道品”裏面的四念處;能依四念處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兩樣。“四念處”是智慧、是正覺,時時刻刻要警策自己:“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