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個心裏頭的念頭刹那刹那生滅。所以“四念處”觀是屬於智慧,提高一個人的警覺心。佛經裏面常講“萬法無常”,佛把萬法歸納爲四條。末後“觀法無我”,這個“法”是世出世間法,“我”是主宰的意思、主體的意思,所以跟你講“萬法皆空”。“空”不是沒有相,不是沒有作用;沒有自性,沒有自體,你才能夠萬緣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是心裏面再不執著了,再不因爲這些打妄想了,你就生智慧,教我們依“四念處”住。“四念處”最重要的,實實在在講真是佛替我們末法衆生想到,最要緊的就是要斷除貪愛。世間人修行所以不能證果,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就是貪愛不斷,這個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根本不斷,就永遠不能夠出離輪回。那麽又告訴我們,佛滅度之後,以誰爲師呢?佛說了∶“以戒爲師。”戒是佛的教誡,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那個幾條戒,是廣義的。佛在經論裏的一切教誨要遵守,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不要去做。以戒爲師。佛又告訴我們,也是曾經說過,“以苦爲師”;話說得都很有道理。佛教我們生活過得苦一點,爲什麽?怕我們貪著享受,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古德常講:“比丘常帶叁分病。”這就是以苦爲師,警覺性就高。古時候出家人生活真的是簡單,“叁衣一缽”,這是在印度熱帶的地方;新加坡這個地方也如此。“叁衣”這個衣就是我們現在披的這個衣,叁件衣;五條衣、七條衣,九條以上的叫大衣;最多的,我們現在用的是二十五條。現在搭的這個衣,是紀念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對於禦寒遮體的意思已經沒有了,現在是紀念的意思。古時候物資缺乏,出家人到外面去托缽,他們一天吃一餐飯,到外面去托缽,人家供養容易。要是衣破了,要供養一件衣,這相當不容易。所以出家人的衣從那裏來的?別人穿破了的舊衣服,丟掉不要的,到外面垃圾堆裏面去撿。撿來之後,這個衣當然質料不一樣,顔色也不一樣還可以用的,把它裁下來,一塊一塊裁下來,然後再把它縫起來,縫成一個整塊的衣,自己還可以用。顔色不一樣,穿起來難看,所以染色;所以衣叫染衣:染色衣。現在不一樣,現在整塊的布拿來剪,剪碎了再縫起來,意思已經大大的不對了。所以現在只是象徵性的、紀念性的,紀念我們的老師當年這種生活艱苦的情形,讓我們常常想到佛陀在世真的是“以苦爲師”。衣食都不足,衣食足了就生貪心,對這個世間就貪戀了,想了生死出叁界;這叁界不錯,滿好的!舍不得離開了。常常覺得世間苦,常常覺得人生苦,它有出離的心,超越叁界六道,契入一真法界,這個就對了。佛教我們“以戒爲師”,佛的教誡就是老師,所以我們每天讀經。昨天我跟諸位提到了,爲什麽天天讀經?天天聽老師的教訓。早課接受老師的教導,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老師的教誨。晚課是反省、忏悔,今天這一天,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把老師教誡的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晚課是作這個功夫,這叫真正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爲,都要依照佛陀教誨爲標准,早晚課用意在此地。那麽對於這些不守規矩的同參道友怎麽辦呢?佛在世的時候,佛可以責備、可以呵斥、可以罵人;我們不行,我們沒有佛的智慧德能。你要是責備他,你跟他結冤仇;冤仇結了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真正學佛人不給任何一個衆生結冤仇,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對於這些惡性比丘怎麽辦?佛教我們方法:“默擯”。默擯就是不理他,不要理他;看他來了,我們躲得遠遠的,不要理他。一切隨他去,各有各的因果,個人有個人的報應,修自己的清淨心,佛教給我們這麽一個原則。第四個問題,這就講到這個經上。阿難將來集結經典,開頭怎麽個寫法呢?佛就教他:你一開端,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麽地方與那些人在一起聚會”,用這些字樣。爲什麽要這樣寫呢?佛就說了∶叁世諸佛經藏開端都是用這個。釋迦牟尼佛說:我也不例外,循古佛的規矩,也用這個作開端。所以經一開端這些字樣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指示的。古大德告訴我們這個開端還有很深的用意。第一個,古代印度的習尚。佛沒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宗教非常發達,可以說是世界上真正的宗教之國。這些宗教徒們他們的修學成績相當可觀,不能夠等閑視之,跟我們現在一般人所接觸的宗教完全不一樣。他們真修,多半都是修定,修瑜伽、修定,而且有相當深的定功,所以在定中能夠突破時空。我們今天講的叁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在禅定裏面可以突破。所以在禅定裏面,他能夠看到過去,能夠看到未來,能夠看到六道裏面的狀況,那個不是幻覺,是事實。他能夠見到鬼道,能見到地獄道,能夠見到諸天: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無色界天,他們都有能力達到。也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這些現象,這現象怎麽産生?這個六道還能不能突破?六道之外還有沒有生活空間?他就不曉得了。這就是衆生有感,佛就有應了。所以佛爲什麽不出現在中國,而出現在印度?中國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學術也相當發達,但是跟印度比還是比不上。他們已經明了六道的事情,我們孔老夫子只是講人道,鬼神跟天道他很少說,這就是我們不如印度的成就。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那個地方,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們很想突破六道輪回。所以佛經裏面許許多多的術語都是借古印度宗教裏面的術語;但是借它的術語,我們用新的意思來解釋,這就變成佛法了。像“涅槃、圓寂”都是古印度宗教裏頭的術語,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或說當時他們宗教的典籍一開端用“阿伛”開頭,一開端的時候總是用這兩個字。這兩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有、無”,也就是說所有一切學說總不外 講“有、無”的道理,所以把這兩個字標在最前面。而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用“如是我聞”,這就明顯區別跟宗教的典籍不一樣;換句話說,佛教不屬於宗教。這是一個意思,跟宗教的典籍明顯的差別,一開端就不一樣。第二個意思是息诤論。阿難尊者如果要不是說這個經典是親自聽佛說的,大家以爲是阿難自己說的;阿難說的,別人就有诤論,就有議論,不服。所以說“如是我聞”,大家沒有話說;我聽佛說的,不是我說的,不是我的意思,這一切爭執就沒有了。第叁個意思是斷衆疑惑。這種情形諸位如果要是細心,能夠體會到一些。法師升座講經,如果能夠說如理如法,心地清淨、真誠,就能得佛的加持,得佛的感應,所以臺上跟臺下不一樣;在臺上得佛的加持,容貌比在臺下一定要好。何況是阿難尊者集結經藏的時候,升座講經得到世尊的加持,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他的相就變了,變得格外的好,讓大衆一看,阿難怎麽成佛了?懷疑阿難成佛了。也有人懷疑什麽?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來了?宗教裏面講複活,釋迦牟尼佛是不是複活了?也有人疑惑,可能是他方佛來示現了。有這麽多的疑惑,那麽阿難一說“如是我聞”,這疑惑就沒有了,曉得坐在臺上講經的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容光煥發,是得佛力加持。第四個意思是能令聽衆生起信心。大家對佛尊敬,傳述佛的法音,也能令大衆生信。末後一個意思就是剛才敘說過了,世尊是順同叁世諸佛,一切諸佛經藏都是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麽地方”,都是用這個開端。釋迦牟尼佛不例外,今佛無異於古佛。所以佛十號裏面第一個叫“如來”,“如來”有個意思就是今佛如同古佛之再來,所以稱“如來”。但是《金剛經》裏頭有一個意思,我覺得非常之好,它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意思好,那就是萬法皆如。“如”是什麽呢?如是真如本性,能變;一切諸法是所變,能所不二,這個意思好!(四)華嚴四分雖然一切經都有叁分∶序、正、流通叁分。《華嚴經》又稍微特別一點,這個我們要知道。清涼大師注這部經,把它分做四分。序、正、流叁分,他老人家把它分成四分。這個四分跟叁分重疊,跟叁分交叉,顯示得格外的圓滿。這個四分在前面也曾經跟大家報告過,這是分成四個大段落。第一是“舉果勸樂生信分”。這是一開端,有六品經文,講毗盧遮那如來他的果報,他的生活狀況顯示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了覺得我們應當要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自在,佛菩薩幸福,佛菩薩美滿,佛菩薩沒有一絲毫缺陷,我們這個羨慕的心就生起來了,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建立信心之後,一定要把這裏頭因果的道理搞清楚,我們看到佛的這個果報,果必有因;我們今天這一生,這一生受用的也是果報,這個果也有因。樂有樂的因,苦有苦的因,這個裏頭的因因果果非常複雜。再複雜的因果,我們也把它理出一個頭緒出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們把不好的因改正過來,修行!“行”就是行爲、造作。錯誤的行爲造作;這個行爲裏面,佛通常把它分作叁類,身、語、意;身體錯誤的造作,口業就是錯誤的言語,意業就是錯誤的念頭。你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由此可知,你先要知道錯誤,你才能把錯誤修正過來。如果你不知道錯在那裏,你怎麽個修法?你就沒法子修了。所以許多同修常常聽佛門裏頭講“開悟”,某人開悟。什麽叫開悟?這個名詞好像很神秘、很玄。我告訴大家這兩個字很普通,什麽叫開悟呢?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開悟;你能把你的毛病、錯誤改正過來,就叫做修行。佛家常講“解行相應”,解是明了。你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你怎麽會修法?你無從下手起。修行一定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自己的毛病。諸佛菩薩他們的行爲純正,思想純正,沒有絲毫過失,常常讀他們的書籍,這就是一個水平、就是一個標准。依照這個標准幫助我們改過自新,幫助我們修正錯誤的行爲,這就對了。《華…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