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个心里头的念头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四念处”观是属於智慧,提高一个人的警觉心。佛经里面常讲“万法无常”,佛把万法归纳为四条。末後“观法无我”,这个“法”是世出世间法,“我”是主宰的意思、主体的意思,所以跟你讲“万法皆空”。“空”不是没有相,不是没有作用;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你才能够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是心里面再不执着了,再不因为这些打妄想了,你就生智慧,教我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最重要的,实实在在讲真是佛替我们末法众生想到,最要紧的就是要断除贪爱。世间人修行所以不能证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贪爱不断,这个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根本不断,就永远不能够出离轮回。那麽又告诉我们,佛灭度之後,以谁为师呢?佛说了∶“以戒为师。”戒是佛的教诫,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那个几条戒,是广义的。佛在经论里的一切教诲要遵守,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要去做。以戒为师。佛又告诉我们,也是曾经说过,“以苦为师”;话说得都很有道理。佛教我们生活过得苦一点,为什麽?怕我们贪着享受,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古德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这就是以苦为师,警觉性就高。古时候出家人生活真的是简单,“三衣一钵”,这是在印度热带的地方;新加坡这个地方也如此。“三衣”这个衣就是我们现在披的这个衣,三件衣;五条衣、七条衣,九条以上的叫大衣;最多的,我们现在用的是二十五条。现在搭的这个衣,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对於御寒遮体的意思已经没有了,现在是纪念的意思。古时候物资缺乏,出家人到外面去托钵,他们一天吃一餐饭,到外面去托钵,人家供养容易。要是衣破了,要供养一件衣,这相当不容易。所以出家人的衣从那里来的?别人穿破了的旧衣服,丢掉不要的,到外面垃圾堆里面去捡。捡来之後,这个衣当然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还可以用的,把它裁下来,一块一块裁下来,然後再把它缝起来,缝成一个整块的衣,自己还可以用。颜色不一样,穿起来难看,所以染色;所以衣叫染衣:染色衣。现在不一样,现在整块的布拿来剪,剪碎了再缝起来,意思已经大大的不对了。所以现在只是象徵性的、纪念性的,纪念我们的老师当年这种生活艰苦的情形,让我们常常想到佛陀在世真的是“以苦为师”。衣食都不足,衣食足了就生贪心,对这个世间就贪恋了,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三界不错,满好的!舍不得离开了。常常觉得世间苦,常常觉得人生苦,它有出离的心,超越三界六道,契入一真法界,这个就对了。佛教我们“以戒为师”,佛的教诫就是老师,所以我们每天读经。昨天我跟诸位提到了,为什麽天天读经?天天听老师的教训。早课接受老师的教导,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老师的教诲。晚课是反省、忏悔,今天这一天,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把老师教诫的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晚课是作这个功夫,这叫真正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都要依照佛陀教诲为标准,早晚课用意在此地。那麽对於这些不守规矩的同参道友怎麽办呢?佛在世的时候,佛可以责备、可以呵斥、可以骂人;我们不行,我们没有佛的智慧德能。你要是责备他,你跟他结冤仇;冤仇结了之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大了!真正学佛人不给任何一个众生结冤仇,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对於这些恶性比丘怎麽办?佛教我们方法:“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不要理他;看他来了,我们躲得远远的,不要理他。一切随他去,各有各的因果,个人有个人的报应,修自己的清净心,佛教给我们这麽一个原则。第四个问题,这就讲到这个经上。阿难将来集结经典,开头怎麽个写法呢?佛就教他:你一开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麽地方与那些人在一起聚会”,用这些字样。为什麽要这样写呢?佛就说了∶三世诸佛经藏开端都是用这个。释迦牟尼佛说:我也不例外,循古佛的规矩,也用这个作开端。所以经一开端这些字样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指示的。古大德告诉我们这个开端还有很深的用意。第一个,古代印度的习尚。佛没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可以说是世界上真正的宗教之国。这些宗教徒们他们的修学成绩相当可观,不能够等闲视之,跟我们现在一般人所接触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他们真修,多半都是修定,修瑜伽、修定,而且有相当深的定功,所以在定中能够突破时空。我们今天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禅定里面可以突破。所以在禅定里面,他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能够看到六道里面的状况,那个不是幻觉,是事实。他能够见到鬼道,能见到地狱道,能够见到诸天: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无色界天,他们都有能力达到。也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这些现象,这现象怎麽产生?这个六道还能不能突破?六道之外还有没有生活空间?他就不晓得了。这就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了。所以佛为什麽不出现在中国,而出现在印度?中国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学术也相当发达,但是跟印度比还是比不上。他们已经明了六道的事情,我们孔老夫子只是讲人道,鬼神跟天道他很少说,这就是我们不如印度的成就。释迦牟尼佛出现在那个地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很想突破六道轮回。所以佛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术语都是借古印度宗教里面的术语;但是借它的术语,我们用新的意思来解释,这就变成佛法了。像“涅槃、圆寂”都是古印度宗教里头的术语,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或说当时他们宗教的典籍一开端用“阿伛”开头,一开端的时候总是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有、无”,也就是说所有一切学说总不外 讲“有、无”的道理,所以把这两个字标在最前面。而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用“如是我闻”,这就明显区别跟宗教的典籍不一样;换句话说,佛教不属於宗教。这是一个意思,跟宗教的典籍明显的差别,一开端就不一样。第二个意思是息诤论。阿难尊者如果要不是说这个经典是亲自听佛说的,大家以为是阿难自己说的;阿难说的,别人就有诤论,就有议论,不服。所以说“如是我闻”,大家没有话说;我听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不是我的意思,这一切争执就没有了。第三个意思是断众疑惑。这种情形诸位如果要是细心,能够体会到一些。法师升座讲经,如果能够说如理如法,心地清净、真诚,就能得佛的加持,得佛的感应,所以台上跟台下不一样;在台上得佛的加持,容貌比在台下一定要好。何况是阿难尊者集结经藏的时候,升座讲经得到世尊的加持,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他的相就变了,变得格外的好,让大众一看,阿难怎麽成佛了?怀疑阿难成佛了。也有人怀疑什麽?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宗教里面讲复活,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复活了?也有人疑惑,可能是他方佛来示现了。有这麽多的疑惑,那麽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疑惑就没有了,晓得坐在台上讲经的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容光焕发,是得佛力加持。第四个意思是能令听众生起信心。大家对佛尊敬,传述佛的法音,也能令大众生信。末後一个意思就是刚才叙说过了,世尊是顺同三世诸佛,一切诸佛经藏都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麽地方”,都是用这个开端。释迦牟尼佛不例外,今佛无异於古佛。所以佛十号里面第一个叫“如来”,“如来”有个意思就是今佛如同古佛之再来,所以称“如来”。但是《金刚经》里头有一个意思,我觉得非常之好,它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意思好,那就是万法皆如。“如”是什麽呢?如是真如本性,能变;一切诸法是所变,能所不二,这个意思好!(四)华严四分虽然一切经都有三分∶序、正、流通三分。《华严经》又稍微特别一点,这个我们要知道。清凉大师注这部经,把它分做四分。序、正、流三分,他老人家把它分成四分。这个四分跟三分重叠,跟三分交叉,显示得格外的圆满。这个四分在前面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这是分成四个大段落。第一是“举果劝乐生信分”。这是一开端,有六品经文,讲毗卢遮那如来他的果报,他的生活状况显示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觉得我们应当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自在,佛菩萨幸福,佛菩萨美满,佛菩萨没有一丝毫缺陷,我们这个羡慕的心就生起来了,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建立信心之後,一定要把这里头因果的道理搞清楚,我们看到佛的这个果报,果必有因;我们今天这一生,这一生受用的也是果报,这个果也有因。乐有乐的因,苦有苦的因,这个里头的因因果果非常复杂。再复杂的因果,我们也把它理出一个头绪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们把不好的因改正过来,修行!“行”就是行为、造作。错误的行为造作;这个行为里面,佛通常把它分作三类,身、语、意;身体错误的造作,口业就是错误的言语,意业就是错误的念头。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由此可知,你先要知道错误,你才能把错误修正过来。如果你不知道错在那里,你怎麽个修法?你就没法子修了。所以许多同修常常听佛门里头讲“开悟”,某人开悟。什麽叫开悟?这个名词好像很神秘、很玄。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字很普通,什麽叫开悟呢?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开悟;你能把你的毛病、错误改正过来,就叫做修行。佛家常讲“解行相应”,解是明了。你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你怎麽会修法?你无从下手起。修行一定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诸佛菩萨他们的行为纯正,思想纯正,没有丝毫过失,常常读他们的书籍,这就是一个水平、就是一个标准。依照这个标准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就对了。《华…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