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嚴經》在第二個部分,這第二部分很長很的經文,“修因契果生解分”,著重在解。簡單講,信、解、行、證四個字,第二部分是“解”。解幫助我們修因,幫助我們與果德相應。你果然明白了,那你就是覺悟了。覺悟之後,悟後就起修,每天幹什麽事情?每一天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言語、行爲,天天幹這個,時時幹這個,處處幹這個,不妨礙工作。不管你過的是什麽生活,也不論你從事於那一個行業;你處順境也好,處逆境也還好,都在現前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你能這樣去做,這叫菩薩行。菩薩不是幹別的,菩薩就是修正自己的毛病,修行人,真幹!“托法進修成行分”。法是一切萬法,就在一切萬法裏面修正自己種種錯誤的觀念行爲。所以爲什麽佛在這部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表法,不在字面上。因爲你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一切諸佛在你面前說法,你始終不離開諸佛如來。如果不曉得這個意思,聽釋迦牟尼說法,聽完了就沒有了;離開講堂,你也就舍離了佛法。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無論在什麽時候,無論在什麽處所,我們都沒有辦法離開佛法,沒有辦法離開老師,老師就在眼前。末後一分“依人證入成德分”。依人是依一切人物,一切人都是我們的老師,一切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人、善人,我們看他的好處,向他學習;惡人、不善人,我們見到他,我們去反省我們有沒有他的過失?有沒有犯他的錯誤?所以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是我們一面好鏡子,都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華嚴經》在末後用五十叁位,五十叁尊佛,示現我們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裏頭有善人,也有惡人,就是把現前社會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這個大社會裏與這些芸芸衆生相處,怎樣去修菩薩道?怎樣去學菩薩行?換句話說,怎樣去過佛菩薩自在美滿的生活。所以清涼大師他從這個叁分裏面這個意思,又把這個經開成四分。我們現在在第一分裏頭,就是四個大段,我們現在讀的這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有六品經。“世主妙嚴品”清涼大師又把它分爲十分,這個六品經相當長,分作十分。第一分“教起因緣”,敘說釋迦牟尼佛爲什麽要講這部經?講經總有個因緣、緣起。第二分“大衆同請分”。佛法是師道,諸位一定要曉得,師道是很尊嚴的,尊師重道,所以“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世法、佛法都不例外。我們講求學,我們以真誠的心向善知識求學、求教,不可能叫老師到我家裏來教,那就很不尊重。現在這個社會有所謂家教,家庭老師,父母請了老師來教兒女,兒女對老師並不尊重,“你是我爸爸媽媽請來的,叫你來就來,叫你走就走,你算什麽?”沒有一點尊敬的心,他能學到什麽東西?現代社會裏。古時候沒有,古時候你看那個秀才再窮,沒飯吃,他也不幹這個事情,他也不會去當家教。一定要有人恭恭敬敬禮請才行;不恭敬禮請,那你絕對不會去,斯文掃地。現在社會變了,這是很可悲的一個現象。那麽同樣道理,從前老師真的有學問有道德,沒有聽說有招生。你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招生?沒有!老師都很謙虛,“我沒有道德、沒有學問,我不能教你”,都是這麽謙虛。招生那就太狂妄了,那就太自大了,你有這麽大的膽子,你敢招收人,那還得了,不敢招生。所以曆代相傳,寺院裏面講經說法,用什麽方法通知大衆呢?從前寺廟前面有旗杆,挂幢。幢是圓形的,像旗幟一樣,圓形的,挂在旗杆上。人家一看,诶!今天寺廟有法師講經;喜歡來聽的就來了,自己來的,不是招來的。我沒有叫你來;講得不好,你不能怪我,浪費你的時間,浪費你的精神,對不起你!你自己來的,沒有話說。我要請你來的,那講得不好的話,我對不起你;你自己找來的,那沒有關系,那是另當別論。所以不敢招生。可是說法要利益衆生,要把訊息告訴大家,來不來是他的意思,絕不能有絲毫的勉強;絲毫勉強,那就錯了,這是各有因緣。大衆聚集在這個地方一定是有請求,請求有的時候說出來,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有的時候沒說出來,有這個意念。佛有智慧、有神通,衆生起心動念,佛就知道,所以你有念頭佛就曉得。雖然沒有說出來,你意思要求法,佛還是給你講。所以這個第二部分是“大衆同請”,都有這個意願求佛說圓滿的大法。第叁部分“面光集衆”,佛放光。這個放光,我們凡夫煩惱太重,看到佛光只曉得很稀奇,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佛放光是讓十方世界那些菩薩們,大菩薩們他們見到佛這個光明,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那個地方講《華嚴經》,所以這些菩薩,喜歡來聽的他都就來了。他到這個地方來多半作影響衆,使這個法會殊勝莊嚴,有這麽多菩薩在場,顯示這個法會殊勝,希有難逢,讓一般人生慶幸之心。第五佛示現不思議的神通,從眉間放光,光明裏面現出許許多多的菩薩。這個是在從第二、第叁、第四,這叁大段都在如來現相品。教起因緣就是世主妙嚴品,就是這個一品經。第六“普賢叁昧分”,第七“諸佛同加分”,第八“法主起定分”,第九“大衆重請分”,這個都在“普賢叁昧品”裏面,在第叁品裏頭。末後“正說”,這個法會因緣統統具足,釋迦牟尼佛正式爲我們講這個《大方廣佛華嚴》;在這一分裏面,有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六品經的後面叁品。這個是第一分裏面的十個大段。如果就經義來說,第一品是“教起因緣”;第二品現相以下二品經,第二品、第叁品是“說法儀式”;第四、第五、第六品,這是“正說”。這是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現在我們要介紹第一品“世主妙嚴品”,清涼大師也把它分作十個段落,第一段,這個叫大段落,“總顯已聞”。這一段只有四個字,“如是我聞”,這是一大段。第二大段“標注時處”,這是“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這是第二個大段。第叁大段“始成正覺”,也是一句,這是大段,不是小段。經文雖然很少,這四個字,四個字要跟諸位細講,講一年都講不完,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們不可以那麽細講,我們也要跟諸位略說。我把這個大段先跟諸位說出來。第四大段“別顯處嚴”。第五大段“教主難思”。第六段是“衆海雲集”。第七段是“稱揚贊德”,就是這些世間主,衆生世間主、器世間主贊歎釋迦牟尼佛。第八段題目叫“座內衆流”。“衆海雲集”這個文很長,“稱揚贊德”的文也很長,這個是《華嚴經》這一部分在一般講解是比較上困難,難講的地方。第九段“天地徵祥”,這是感應,有許許多多的祥瑞。最後一段“結通無盡”。這是清涼大師將我們這一品經,分成這十個大段落。從十個大段落裏面我們就能夠看出,“世主妙嚴品”這一品經的內容,內容大概都能從這個地方看到。
(五)總顯已聞第一大段“總顯已聞”。經文∶【如是我聞】就是這一句,“總顯已聞”。最簡單的解釋:“如是一部經義,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我們要把它翻成現代白話,這樣講就不錯,這句話沒講錯。這裏面還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印度古大德說“傳佛教學”,要用現在話說,傳承佛陀學說的這一樁事情。經文裏面講“如是之事”,如是之事裏頭的意思傳承佛陀學說這樁事情。阿難是第一個人,以後這都是從阿難尊者代代相傳,這就傳到我們這一代。這個意思就是明顯的說出道統一定要有師承,決定不是自己閉門造車。你所學的,你是跟誰學的?我有老師,我的老師他跟誰學的?這樣一代一代推過去,推到最原始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這是一個道統,一脈相承。所以學東西一定要有師承,世出世間法如果離開師承,自己成就的,沒那回事情,決定不可能。那麽你要問了∶那最初第一個人呢?釋迦牟尼佛跟誰學的呢?釋迦牟尼也不是無師自通的,到後來會給諸位說到,釋迦牟尼佛也是祖述過去諸佛所說;換句話說,不是自己的創意,沒有創意。孔老夫子也說“祖述前人”,他老人家一生說“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轉述古德的。佛也是轉述古佛的,你看那個多謙虛。話是不是真的?是真的。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是一段,“總顯已聞”。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阿難尊者告訴我們大衆,這部經是他親自聽佛所說,而不是傳聞。一般我們介紹佛的經典,開端都要說明六種成就,這四個字在六種成就裏面包括了信成就、聞成就。也就是說一個圓滿的法會,它必須要具備的幾個條件。世尊滅度,誰能夠講經說法呢?不但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講經說法,即使是羅漢、辟支佛、菩薩也不能夠講經說法。爲什麽?因爲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親證。不是說我們聽人家講就行,必須要自己契入境界,你才能講經,你講得才踏實,沒有猶豫,沒有懷疑,才能令大衆生起信心。所以講經說法的人必定是諸佛再來。在大乘經教裏面所說,最低限度要圓教初住菩薩,這樣的人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跟佛是屬於同生性,這個名詞是法相宗所說:同生性跟異生性。同生性就是跟諸佛如來同用一個真心,用真心才能講經說法;異生性是用的妄心。那些人用妄心呢?我們凡夫用妄心,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都是用的妄心。不過四聖,我們講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雖然是用妄心,這個妄心的方向對准了“大方廣”,跟“大方廣”的方向沒有差誤。目標是“大方廣”,所以雖然用的妄心,妄心方向沒錯。六道凡夫用的妄心與“大方廣”偏差太大了,所以感得六道輪回的苦報。地獄衆生,那是一百八十度的違背,往上去餓鬼道、畜生道都是大幅度的偏差。我這種說法諸位聽起來容易明了。一定要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盡,無明也要破幾分,這種人才有資格講經說法,雖有資格依舊要得佛力加持。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清涼大師在注疏裏面告訴我們,不僅是等覺菩薩要得如來加持才能夠講經說法,即使諸佛出世,佛升座講經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