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這一位尊者叫做福田第一。
第十叁位“迦留陀夷”尊者。這位尊者的相貌長得很難看,很黑。曾經在晚上去乞食的時候,被一個孕婦看見就嚇了一跳,就流産了。佛陀知道這件事情後,所以才製定了一條戒律,比丘晚上不能出去,過午不能吃飲食。後來他自己痛改前非,認真的教化衆生。所以在這十六位尊者裏頭叫做教化第一,善于教化衆生。
第十四位“摩诃劫賓那”尊者。他善于占蔔,善于觀察星相,預測吉凶禍福。後來皈依佛法以後證得了果位,所以他在佛的第十六弟子裏頭叫做星宿第一,就是善于觀察星宿。
第十五位“薄拘羅”尊者。這位尊者相貌長得非常好,因爲多生累劫他堅持不殺生,他在九十一劫裏頭,得到的果報是長壽無比,因爲他堅持了不犯殺戒,所以福報很好,健康長壽,活到一百六十歲,壽命第一。
第十六位“阿 樓馱”尊者。他過去生中是一個貧農。有一年遇到幹旱,到處鬧饑餓,沒得人供養僧人,他附近住了一位高僧,已經證得了羅漢果位,餓了七天,才下山來托缽化齋。在這個饑荒年代,大家都沒得多的東西來供養了,高僧到處走了一轉,托了一個空缽就回去了。他當時在田裏頭做莊稼,帶了一碗稗子飯,准備自己中午吃的,他見僧人這個情況,很不忍心,就把自己帶的這一碗稗子飯布施給了這個尊者了,願意自己挨餓。雖然是一碗稗子飯。可是他這種心,舍已救人的精神。功德確實了不得。這位僧人是證得了果位的,有他心通,他知道這個人發心很真誠。所以接受了他的供養,就給他說了一首偈語:“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布施,後必得安樂”。就是現在進齋時念的供養文。告訴他你今天作布施的因,後來必得好的果報,如果你爲了求得未來的福樂,那你今後必然得到安樂。後來這位尊者經過了九十一個小劫,都是出生在天道人道享受福報,不受貧窮饑餓的果報,而且事事如意。
上面這十六位尊者就介紹完了。下面“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就是上面說的這些,加一個等字,就是還有一些,除了這十六位外,一千二百多人還有一些沒有包括進來的,所以加一個等字。“如是等諸大弟子”這句話就總結了上面介紹的十六位尊者。上面介紹的比丘出家衆,下面介紹菩薩衆。
這個菩薩,昨天講菩薩戒的時候也談了,菩薩是梵文譯音,簡化了,菩薩的全稱就叫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也就是說菩薩雖然覺悟了,但是他的情執沒有斷盡,所以說是覺有情。有情就是情執還沒有斷盡,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說菩薩發了四宏誓願,爲了成佛道,爲了度衆生而修行。這裏列舉四位菩薩,當然參加發會的菩薩也很多。這裏面的第一位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又翻譯成曼殊師利,中文的含意就是吉祥、妙德,在菩薩中最有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早已經成佛了,爲了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倒駕慈航,現菩薩身來弘揚佛法。當然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啰。法王子,佛是法王,文殊菩薩來繼承法座的,所以稱爲法王子。大菩薩裏頭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這些都可以稱爲法王子。爲什麼這部經把文殊師利菩薩列爲上首?這說明了淨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啦!不是這種大智慧的人,不能夠理解。前面比丘裏頭列的是舍利佛尊者,菩薩裏頭列的是文殊菩薩,就說明不是具有大智慧,是無法理解淨土法門的。
第二位“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他的慈悲是超勝一切菩薩,他是修慈心叁昧。所以他願意在刀兵劫裏面維護一切衆生。
第叁位“乾陀诃提菩薩”。中文的意思就是不休息,他的願行廣大,永遠不休息來救度衆生。
第四位“常精進菩薩”。這位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也是爲了度脫衆生,精進不息。“如是等諸大菩薩”,如是就是指的這四位大菩薩。等字就是還沒有列名的菩薩還有很多,舉這四位菩薩是表示淨土法門“信、願、行”這叁個重要條件。文殊菩薩就表示信,沒有大智慧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信心。彌勒菩薩是表願,因爲他是得了慈心叁昧的人,所以他願意一切衆生往生西方,同證無量光,無量壽的,所以他是表願。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是表行。說明要想求生淨土就要精進不息,不間斷才能達到一心不亂。所以列舉這四位菩薩不是隨便列的。就是表明了淨土法門的叁個條件,就是信、願、行。菩薩以後就是介紹天人衆,“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就是說還有釋提桓因,在天道就是玉皇。諸天就是包括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在內了。大衆就是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在內,無量諸天大衆俱,都在一起。說明了《佛說阿彌陀經》聽衆非常的多。然而這部經的排列順序,主要的聽衆裏頭,首先就是舉出常隨衆。就是諸大比丘,然後介紹四位菩薩表“信、願、行”,然後無量諸天大衆,加一個無量。就是說數目沒有辦法統計了。以上講的是序分裏面的通序。序分裏面分爲兩類,一類叫通序,一類叫別序,就是敘述佛說這部經的因緣。
昨天講的序分就是《彌陀經》的前言部份。但是這個序分還沒有講完。昨天講的是通序。還有一部分叫別序。專門說明《佛說阿彌陀經》的根源。下面這一段“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爾時就是那個時候,佛陀就告訴長老舍利弗,長老舍利弗是《佛說阿彌陀經》的當機者,就是聽衆裏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我們知道舍利弗在羅漢裏面是智慧第一。說明淨土法門沒得智慧的人,不可能相信,不可能理解。菩薩裏頭文殊菩薩就是代表智慧。從這個來看就說明了文殊菩薩在這裏是上首。舍利弗在這裏也是上首。這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他們都是智慧第一的人,說明沒得智慧的人不可能懂得,不可能理解這個法門。所以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那些不相信淨土法門的人智慧不夠,要有智慧才能夠相信。有些人把這個淨土法門認爲是對那些不識字的老婆婆說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以文殊菩薩的大智慧,以舍利弗的大智慧,才能夠懂得這個法門。這就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要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理解,才能夠相信。“佛告長老舍利弗”就是告訴他,這裏要注意是佛告訴他,不是舍利弗提問題,這一部經,整個的一部經裏面沒得一個是舍利弗提問題,都是佛叫他的名字告訴他。這個與其它的經就不同了。比如說普門品是無盡意菩薩提問題,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叫觀世音菩薩?那是提問題才解答的。在《金剛經》須菩提提問題,怎麼降伏其心?佛才解答,與《彌陀經》不同。全篇都是佛喊到舍利弗給他講,沒得一處是他提問。這就說明了淨土法門是無問自說。這部經是沒得人提問,佛陀自己講的。就是那些大阿羅漢都還不能完全理解。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就是從這裏,這個 “是”字就是指的娑婆世界這裏到西方,向西方這個方向走,走好遠呢?要“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那就是由若幹個太陽系,有上百億的日、月,才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要過十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那個地方還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極樂世界”,世界這個兩個字“世”字代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界”是代表方位,東、南、西、北加東西南北角,加上下就是十方。世界就是代表時間空間。“其土有佛”,那一個國土有一尊佛。“號阿彌陀”就是佛的名稱“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今現在就是講經的時候,現在正在說法。這裏有兩個問題,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是這兩個“有”字,有世界,有佛,說明了是真正有,不是虛言,不是假設。這個問題佛陀告訴我們有世界,有佛,這裏主要就是讓我們建立信心,相信,讓我們發起願心,願意往生。今現在說法,這個阿彌陀佛就是現在的佛,我們曉得今天來說,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佛。彌勒佛是未來佛。那麼現在佛是那一位?現在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想親近現在佛,要發心往生淨土。這兩個有字非常重要。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是兩門,一門叫空門,一門叫有門。比如說《金剛經》這些都是講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空、法空、空也要空,一切都空。但是淨土法門是有門,“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有,是佛陀親口開示。這個千萬不能用《金剛經》來反駁《阿彌陀經》。有些學佛的人,就認爲求生淨土是心外求法,是執著,他就用《金剛經》的道理來駁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種說法不懂得空門與有門,空宗與有宗,法門不同,佛是應機說法。有些衆生適合于走空門,有些衆生適合于走有門,所以我們應當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如果我們是修淨土法門,那麼就應該按照《阿彌陀經》的開示來做,就不要用講空門的經典道理來懷疑這個。當然實際上說到最後空與有是一回事,空有不二。但是我們都是凡夫,你沒有證到這種境界。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那個問題。既然我們要想修淨土法門,我們就要走有門下手,那麼就相信佛陀的這兩句開示。有世界、有阿彌陀佛。這樣才能建立信心,當然這個有也是唯心所現。跟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一樣啦。娑婆世界還是唯心所現。衆生的共業所感的嘛。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念佛衆生的願心所現的一樣,都是唯心所現,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聽到別人說求生淨土是心外求法,就懷疑,就動搖。這兩個有就是正報,有依報。極樂國土的依報就是極樂國土的環境。所以這一部經,下面大量介紹了極樂國土的環境,很好的地方,這也是告訴我們生活的環境嘛。依報就是我們往生的人的生活環境。另外就介紹了正報。正報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告訴我們極樂國土的依報正報十分莊嚴圓滿,這決定是真實的。這個也就是讓我們建立起信心,決不能說念佛求生西方是執著,當然我們對于一切東西,不應該執著。這個念佛求生西方,執持名號,這個與那個執著不同。我們執持名號,緊緊的抓住這句…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