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裏明確說,沒有菩提心一定不能往生淨土。沒發菩提心,而有真正的出離心,有出離娑婆世界和往生淨土的願力,亦可往生。往生淨土,有空性的智慧當然最好,不了解空性但去淨土的情況也是有的。很多佛經會提及誦某經咒會得到解脫、成佛、往生淨土等功德。修淨土每天念誦阿彌陀佛佛號,這樣本身發心便很好,念到很久之後,惡業便會慢慢消除,去淨土當然是很可能的事。不過如果有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就更好了。
31,消除妄念與修定有什麼區別?
回答:消除妄念不等于修定。修定是當觀想某一佛像、思維某一法義、或者禅定于空性時,都一定要有一個心之所緣(注:心之所緣即心所安住的境,如觀想釋迦佛修定,心即安住于佛陀的莊嚴形相)。這時不會想別的,只專注于這個心之所緣時,就是禅定。盡力消除妄念時,只是處于進入禅定前行的部分,還並未到達禅定。以前的印度教裏也有禅定,他們的禅定是將心住在一個石頭上,或者住在樹木上,這樣禅定下來。但我們佛教認爲一定要把心住在某一佛像或法義上,心禅住于這些的時候,才會有功德。
32,修定時觀想力不強、內心散亂,該怎麼辦?
回答:開始修時定力很差,經常從心的所緣境上跑掉,是正常的,但不要放棄,有時間便多練習,累了也要注意休息。當你十分熟練的時候,就會生定,觀境很清楚也不會隨便跑掉。如同我們開始學電腦,一開始不知該如何操作,熟練以後便可操作自如了。只要多練習,便會提高觀修的定力。
33,空性最究竟的見解是哪種?空性智慧如何修行才能得到?
回答:對于空性的解釋沒有比龍樹菩薩講授的中觀見更究竟的。龍樹菩薩的《中觀論》是從釋迦佛的大藏經裏總結出來的,是釋迦佛解釋空性的總結。釋迦佛涅槃以前曾經授記:將來很多年後,龍樹菩薩會出世,解釋佛陀所講的空性毫無缺失。空性智慧是在現證空性的一刹那得到的。現證空性以前,必須先了解空性的道理,並在修行中除掉證空的障礙。了解正確的空性道理應學習《龍樹六論》、聖天菩薩的《四百論》、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佛護論師的《佛護釋》、宗大師的《緣起贊》等著作。然後通過打坐修行止觀的方式對空性進行觀修。
以前宗喀巴大師有兩位精通中觀的上師極尊仁達瓦和喇嘛務瑪巴,他們叁位一起討論後對空性的深義還是有不清楚的地方。後來宗大師請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讓大師學習上述印度諸大中觀論師的著作,並且多修禮拜、曼紮等加行來積累資糧、淨除罪障。大師後來閉關修曼紮,因爲苦修,手掌上的肉很多都磨掉了,骨頭開始露了出來。經過如此精進修行,最終才證悟到空性。
34,有人說格魯派不立自宗只破他宗對嗎?
回答:經部、有部、唯識、中觀這四宗的見解格魯派都要學習,最後抉擇出龍樹、月稱的中觀應成見最有道理。不是破他宗,而是他宗叁部的見解全都要學。經、有、唯識、中觀自續這些宗抉擇某一法的時候,總認爲這一法在自性上多多少少是有的;格魯派所主張的中觀應成宗則認爲:我們觀察時,找不到其他各宗所許的任何真實有,因此無自性便是格魯應成見的自宗。這樣成立的宗是以理由成立的,並非隨意破他宗,而是依據他宗所說去觀察,發現他宗說的似乎是空性,但實則都不夠合理。如果不經觀察,世間任何法都是有的。但通過觀察,會發現任何法都是沒有自性的。比如一個人,他的手是他嗎?他的腳是他嗎?透過如此的觀察,會發現找不到一個真實的“他”存在。
35,爲何格魯派先學《現觀莊嚴論》,而不是先學《俱舍》?
回答:《現觀莊嚴論》是講授大乘菩薩修行五道十地的次第,它最重要因此在開始時學。它和因明方面法稱論師著作的《釋量論》一起,是對于修行的觀察。《俱舍論》雖然也和修行相關,但對大乘修行來講並無《現觀莊嚴論》重要,所以在後面學習,但也並無很必須的理由認爲一定需按照什麼次序學,只是先學重要的是最好的。
叁,道次第 (10問):
36,在家人沒時間學習很多經論,除了道次第哪些論典必須學?只學叁主要道不學道次第論行嗎?
回答:所有佛法都是攝在菩提道次第裏,除了道次第再無其他,其他的佛法修持都可在道次第的相應部分找到。所以有時間學習其他論著時,可以視爲加強對于道次第的理解。有人說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師造的,是格魯派特有的,其他宗派裏還有比它更好的。釋迦佛講的法,總的是《般若十萬頌》,中的是《般若二萬頌》,短的是《般若八千頌》。彌勒菩薩對這些內容進行了解釋,作了《現觀莊嚴論》,宗喀巴大師對《現觀莊嚴論》依照清晰的次第方式進行了總結,便是菩提道次第,將所有般若的內容都包含在裏面了。阿底峽尊者造過一部總結佛法所有修行次第的論著《菩提道炬論》,道次第也是它的擴展。
在古印度時,阿底峽尊者寫過很多論著,依照印度的習慣,如果有人作了很好的佛法論著,人們便會供養他一塊漂亮的包經布。如果有人作的論著不如法有錯誤,人們會把這些論綁在狗的尾巴上,讓狗帶者它們在大街上跑。阿底峽尊者收到的包經布曾將整個屋子都堆滿,當然卻從未被綁在狗的尾巴上。如果已經學好叁主要道,那廣論也就學好了。叁主要道學好後,廣論裏再也沒有其他剩下來的。比如一顆樹,叁主要道是樹幹,它拔掉以後,整個樹也就倒下了。
37,菩提道次第是顯宗經典,只學道次不學密法能否成佛?
回答:道次第一般人認爲是顯教,很多西藏人也這麼說,實際上是顯教和密教合在一起的。道次第裏所說的法,如果你可以做到,那會確定成就。道次第如同講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出生,長大,工作,退休,衰老,直到死亡,它講的是一個人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很多成就者都說,道次第是佛陀所說八萬四千法的重點的完全總結,該修的全部都有,並且十分清楚。如同一個國家的所有寶貝都鎖在一個屋子裏,當我們尋找一個寶貝時,打開這個屋子便可以,而不需再到處去找,道次第便是佛陀所講的寶藏重點都在裏面。很多人當年求宗喀巴大師說,需要一部象道次第這樣的著作,後來大師親見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囑咐大師一定要寫一部這樣的次第。所以這部著作並非宗喀巴大師自己隨便寫的,而是文殊菩薩請大師寫的。
38,在家人應以修密法本尊爲主,還是修道次第爲主?
回答:應該以修道次第爲主。如果自己力量夠,本尊與道次可以同時修。如果力量不夠,應以修道次第爲主。有人或許認爲修本尊法比較容易去諸佛本尊之淨土,因此修本尊法更實際。但如果能好好修行道次第,那自然會業障清淨,資糧也積累得多,這樣會更容易去各種淨土。釋迦本師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時,所示現的便是經曆叁大阿僧祗劫淨除業障積累資糧而成佛,並非是示現爲修本尊密法而成佛的。
39,我准備開始實修道次第,用哪本書比較好?
回答:智慧比較高的人用宗喀巴大師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修行是很好的。智慧比較差的人,馬上學菩提道次第可能有的學不懂,可以用帕繃喀仁波切的《掌中解脫》。《掌中解脫》寫得清楚詳細,比較適合智慧稍差的人學修。《道次廣論》和《掌中解脫》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並無差別,帕繃喀仁波切不過是解釋得清楚一點,這樣智慧較差的人會容易了解。有人現在認爲這是宗喀巴大師寫的,比較好點,那是帕繃喀仁波切寫的,可能比較差點,並不是這樣。帕繃喀大師只是解釋得更加清楚一點,並未加入他自己的東西。本來佛陀就已經講得很好,爲何宗喀巴大師又寫道次第呢?因爲大師把佛陀講的次第清楚地總結了出來。比如我們做菜,要先洗菜再點火然後燒菜,佛陀當時講的並沒有把這些內容分成很清楚的次序,而宗喀巴大師是把次序總結出來,道次第便是這樣寫成的。比如有人單純給我們講,中國在這裏,美國在這裏,我們可能不很清楚。但如果把它們一起畫了出來,我們便一下子清楚了,道次第便是這樣寫下來,讓大家更容易了解的。再比如一個地圖只畫了中國,而另一地圖卻標明了中國各個省,道次第與掌中解脫的差別就是如此,掌中解脫講得更詳細一些。
40,學習道次第的訣竅是什麼?
回答:學習道次第是很好的修行方式,按照道次第固有的次第學習就是最好的。以道次第爲主時,其他的經論也可以學習,但不必同時學習很多。最主要是學習時應注重內心的改變,假如我們能學到一點道次第的內容,同時便用這些內容使我們的內心變得柔軟,這樣學就是對的。如果我們學習了很多內容,但內心卻沒有改變,這便不大好了。
41,修道次第需要有儀軌嗎?還是按照道次廣論等書就可以了?
回答:修道次第沒有很必要的儀軌。按照喇嘛宗喀巴所寫的道次,一邊讀一邊思維觀修意思就很好。平時生活的時候,能否按照道次所說的做到,應該多觀察。做不到的,要面對,及時地修正自己。帕繃喀仁波切閉關修道次第的時候,也沒有很具體的儀軌,也是以道次論爲主。他每天都閉關做觀修思維,後來對道次的內容很熟悉甚至大多能背誦下來,然後也産生了證量,再講出來便很有加持了。
42,在家居士如何實修道次第會…
《永嘉仁波切答疑精粹100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