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爲方便和易有成就呢?
回答:實修道次第,按照本有的次第最爲方便。出家人有比丘戒,在家人沒有,按照道次第實修也夠了。最主要的是先做好十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邪見。做好十善法也不是很容易,有人可能希望幾周或幾個月便能做好,這樣要求自己很多,最後很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應該慢慢地做,不要著急,今天這方面做好一點,明天另一方面又做好一點,這樣時間長了便會慢慢改變。在家人時間少,每天都花很長的時間不斷地修行不大可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來安排。比如可以每個周末師父教一段道次的內容,然後這周就一直按照這一段法義思維觀修。觀修得比較熟練後,下個周末可以再觀修下一段內容。這樣一直修下去也是很實用的。
43,是否在道次第每個次第單獨修成後,才能串起來一起修?
回答:當然最好是前面皈依叁寶、念死無常等修得比較熟悉後,再修後面的出離心會比較有效果。但事實上每個次第要修成完全也是很難的,如果一直修某個部分,會覺得很辛苦但也沒有圓滿修成,這時候會感覺很累。比如修出離心,有人認爲要完全得到出離心才能修空性,但出離心完全得到是很難的,這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很累,不想再修行下去了,會容易放棄。所以不必等那麼久,在某一部分比較清楚熟悉後,就可以往下接著學修了,不必一定要等到這部分完全圓滿。在你每個部分都很清楚熟悉後,在閉關等合適的時候,便可以串修起來了。比如每天修一個小時出離心,如果在這一小時中能生起很好的出離心就可以,當然修完後可能在吃美味時還有貪戀,這沒關系,因爲完全得到是非常難的,只要修得很好便可以先接下去修下面的次第。還有一點很重要,有些人一直觀修叁惡道的痛苦,一直觀幾年,結果心裏並未得到出離輪回的心,卻變得很煩,這樣閉關出來會有很多精神問題,有的變成了行爲上很怪的人,這樣修是錯誤的。應該一邊觀想輪回的痛苦,一邊觀想出離輪回的希望、皈依叁寶,或者觀想去淨土的歡喜,佛陀的光明等,這種苦樂兩邊的觀想是一定同時需要的。
44,工作繁忙想每天用一個小時實修道次,時間和進度該如何安排?
回答:只有一小時,可以主要觀修念死無常,最後認識到真正死期到來時,有數不完的金錢也沒辦法救我們。既然世間的一切都無法救度我們,那誰能救度?只有叁寶才可以。當認識到只有叁寶可以救度我們時,便開始發心出離輪回,知道輪回裏的一切快樂都是沒有用的,這樣便慢慢進入出離心了,所以開始可以多觀修無常。
很多人認爲,修行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關在一個小房間裏天天念經念佛便可以了。實際上修一個小時也好,五分鍾也可以,最主要是應該發心不是爲了我們這一生,是爲了一切衆生,爲解除他們的痛苦而修行。如此發心修行五分鍾也會有很大的功德。如果你很忙,那修行也不一定是必須坐在家裏。比如在工廠做衣服,可以發心我們是爲了一切衆生,讓他們都有衣服穿,因爲很多衆生沒衣服穿。我們這樣發心,而不是發心爲了賺錢,這樣內心改變,便會積累很多功德。如果是造汽車,也可以發心解除衆生走路的痛苦。做任何工作都可以如此發心。每天早上我們去上班時,先發這樣的心,這也是修行,會有很多的善業。當善業積累慢慢圓滿時,菩提心、出離心、空性智慧都會比較容易得到。
45,現代在家人大多只能通過看書或聽錄音而不能長期依止善知識,應如何修學道次第?
回答:關于學習,只通過看書或者聽錄音帶,並不一定能完全了解佛法的意思。如果有了解的老師或師兄,可以向他們請教,距離遠的也可以打電話。很多書上的內容有差異,而且有時看起來似乎也有矛盾,到底哪個是對的,很難分辨,所以最好還是經常請教懂的人,並不一定是師父,師兄朋友也可以。關于修道行次第,不必每次都修整個次第。可以今天讀一小部分內容,閱讀之後對所讀的內容思維,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馬上做到當然不可能。將這些內容和自己的心去對比,比如今天學了五個不該做的,盡管這五個我們現在都做不到,能否今天便開始做其中一個,並把它做好呢?以後再慢慢做其它幾個,這樣修行會比較實際。
一次學習很多內容,卻沒有對照改變自己的心,這是不好的。學佛的次第是聽聞、了解意思,然後修行。修行時,觀察我們身口意所做的,是否與佛法相符。百分之百與佛法符合,是不現實的,開始能否先做百分之五呢?做好後,再看能否做百分之十,這樣不斷地修行,才會進步。做起來很吃力時,應多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因爲我們內心的力量不夠,要多祈禱佛菩薩加持幫助我們,這樣就不會很困難了。生意人每做完一筆生意後,會算賺了多少錢,修行人也是如此。每次修行,也要觀察自己修行到底進步了多少,貪嗔癡是否比以前少一些了呢?輪回的衆生大多不會看到自己的錯誤,總是一天到晚觀察別人的過失,卻不會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在做什麼。修行人應多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每天在做什麼,是否貪嗔癡每天都輕一點了。
四,密法 (25問):
46,既然佛陀慈悲平等衆生,爲什麼還會有密法?
回答:佛陀對有的衆生傳顯法,有的傳密法,這並非佛陀有分別心,而是根據修行者自身的差別,看哪一種他們能夠接受並適合他們修行。佛陀乃是觀察修行人的根器而傳法。
47,修密法時應如何決定自己該主要修何本尊?
回答:一般人是多聽一些本尊修法介紹和利益,了解多了以後對哪個本尊有信心就修哪個。也有在密續灌頂中通過儀式來看自己是和哪個本尊更有緣。還有人是通過蔔卦決定。沒有灌頂前,多數人是通過了解某本尊的修行利益,觀想、持咒、儀軌等特點,看自己是否能相信並接受此本尊爲自己的本尊的信心決定。開始最好先受多種本尊灌頂,然後都了解了,再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比較好。如果只受一個灌頂,修的時候可能還會想這個是否真的適合我,是不是其他的會更好,這樣有時心會不安。多去受法,最後自己便可以比較確定說:這個本尊儀軌比較容易,觀想也簡單,加持力也殊勝,最適合自己,這樣選擇的決定信心會更加堅固。當然,這只是決定以哪個本尊爲主,其他不作爲主要本尊修持的,在受過相應灌頂後,也必須承認其是你的本尊並完成相應的功課要求。
48,隨許和灌頂有什麼區別?
回答:傳隨許是因受者對某本尊還不大熟悉。隨許是將本尊身口意之加持賜予受者,並對此本尊做一介紹,裏面並無真正灌頂時其他部分的加持,比如國王灌頂等。受隨許也代表本尊的允許,亦即本尊同意其人修此本尊,因此受過隨許以後便可觀想自成本尊。並非所有本尊都有隨許與灌頂之區別,有的只有灌頂,並無隨許,有的則灌頂與隨許合一,並無分別。
49,修密法一定需要有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嗎?
回答:修顯宗與密法都需發菩提心,任何修行之前都必須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修行。修密法需要菩提心主要是說,每次修行前必須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修行,並非要求我們完全生起菩提心之後才可修密法。真正生起菩提心需要很高的證量,當然如果能完全生起菩提心修密法是最好的。對于空性的學習,先花很多時間了解空性,再修密法,是最好的,會很快。但空性很難了解,沒了解前修密法,也是可以的。
50,沒有灌頂修什麼法可提高記憶力與智慧?供養什麼可以獲得智慧?
回答:藏傳佛教一般都念文殊菩薩心咒:嗡阿日阿巴雜那的……。念此心咒可增長智慧,增強記憶力。沒有口傳和灌頂也可以念。燈代表智慧,供電燈、油燈均可。西藏以前開大法會時,會買很多針,每位僧人都供養一根,這些針代表鋒利的智慧,緣起也很好。供養時,你可以觀想供養了數量很多的供品,雖然你可能只供一盞燈,但可以觀想成供養無量的燈,這樣觀想會有很大的功德。有些人自己用貴重的好東西,而買便宜的供養佛菩薩,這樣不大好。如果錢不多,供品不必買很多,但一定要供養好的,然後如上觀想成無量便可以。
51,修皈依加行,四皈依連起來一起念好,還是單獨集中念一個比較好?
回答:四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起念誦,比單獨集中念其中一個要好。修時如做簡單的觀想,觀想釋迦佛便可以了。佛陀代表我們的上師,這是皈依上師。佛陀是佛,也代表皈依佛。皈依法,是皈依佛陀所說的法。皈依僧是皈依成就的聖者比丘,佛也是聖者比丘。所以四皈依的對象均可由釋迦佛代表。
在佛的額頭,觀想有一白色“嗡”字,喉間有一紅色“阿”字,心間是藍色“吽”字。額上“嗡”字放出白色光明,融入我們身上,如同洗澡一樣,將我們“身”所造惡業全部淨除。“嗡”字代表皈依僧,也代表佛身,代表皈依僧的加持。“阿”字代表皈依法,喉嚨代表口說法,也是佛語。它放出紅色光明,淨除我們“口”的惡業,得到皈依法的加持。心間的“吽”放出藍色光明,融入我們,淨除我們“意”的惡業,代表皈依佛的加持。觀想所有衆生和我們一樣都得到加持,而不只我們一個人,這樣功德會很大。
誦皈依時有兩種觀想法:一種觀想自己無量的前世都在周圍圍繞一起誦持,另一種觀想一切衆生都和我們一起誦持,這樣觀想功德很大。我們今天念誦皈…
《永嘉仁波切答疑精粹100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