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的成就是無比的殊勝。

  「乃至亦無老死,亦無小生」,小生是什麼意思?就是底下講的「亦無初生漸長」,這叫小生,就是從小慢慢長大,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現象。有從小長大那就有生滅相,極樂世界沒有生滅相,它一切是變化所作。沒有生滅相,變化所作,可能嗎?可能,有這個現象,也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沒有留意。什麼現象?大家有沒有作夢的經驗?很多人做過夢,夢裏頭有沒有從小慢慢長大,沒有。夢境一打開,好像人事物很像真的。這個時候你沒想到,你沒有去想,你只看到這一面,你沒有想到十年前、二十年前,沒這樣想法。如果一想到這個,一年比一年長大,特別從小孩上看,看得太明顯了。你看一歲、二歲、叁歲、四歲,一年一年不一樣,年年不一樣。年老了也不例外。

  我們的朋友、同事、同學,五、六十歲了,還在工作,每天想著工作,似乎很正常。到一退休,退休之後兩年沒見,突然見面,我就感覺到,怎麼老得這麼快!一下就老了,兩年沒有見好像老了二十年。這什麼原因?從心想生。退休了就想到自己老了,沒有退休沒想到,想到老了,天天想老,所以衰老就非常快。老了就想病,所以每天跑醫院,以前上班有工作,現在沒工作,天天上醫院。麻煩就這麼來的,讓我們産生巨大的變化。極樂世界是從阿彌陀佛無漏心中流出,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現象,是從我們自己有漏心中流出,漏就是煩惱、就是習氣、就是業障。

  「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這是說極樂世界,你看到的一片樹林,寶樹,是同時看到的、同時起來的。沒有這個樹大,那個樹小,沒有,整整齊齊,都是一樣的,不生不滅。數量等齊,排列成行列,一行多少棵樹,你看看每一行都是的,這一片有多少行。「何意然者」,爲什麼會如此的美好?何意然者就這個意思,爲什麼這麼好。「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極樂世界跟我們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有生有滅,極樂世界是無生無滅。「豈有生死漸長之義」,所以在那個地方看不到這個現象,看到它生,看到它長大,看到它枯死,這個現象完全看不到。我們知道這樁事情、肯定這樁事情,這不是假的,許許多多的道理都在我們面前,只要你細心都能體會到,在極樂世界都變成事實。

  「准上之義,則彼國寶樹,皆阿彌陀無漏心中所流出,無有老死,亦無遷變,故無初生與漸長之相」。「彼土是無生之界」,極樂世界法性土,沒有生老病死,「故林樹亦住無生,亦是無量壽」。「有情無情,平等一味,囫囵是個不可思議」,囫囵是整個的意思,整個世界、整個物體,一切完整,一切全現,沒有先後。這是說生到極樂世界,你完全能夠看到。「以不可思議故,如下所雲,樹出妙音,自然相和」。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這是極樂世界樹木花草妙用的真相,十方世界不能夠跟它相比。解裏面說,「《會疏》曰:無漏清淨風,故雲清風。應時而吹,故雲時發」。『清風時發,出五音聲』,時發。在注子裏頭,引用很多經論、很多祖師大德的開示,都提到無漏,這樣的句子我們看多了,印象就深刻。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所有一切煩惱都用這個字來代表。爲什麼?煩惱現起,我們的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智慧沒有了,這個沒有了就好比漏掉了。有漏,這個漏是代名詞,像我們這個茶杯,如果這裏有個洞,這叫有漏,破損了,裝水、裝茶都漏掉了。我們的心如果有不善的念頭,煩惱、習氣,這叫有漏,把我們的智慧,把我們的善心、善行、功德全漏掉了。所以漏是一切煩惱的總代名詞,自性裏頭智慧、德相都不能現前,這就好比是漏失。無漏,他是完整的,換句話說,他沒有煩惱,他沒有習氣,一切不善他都沒有,這叫無漏,無漏是圓滿的功德。

  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清淨就是無漏。我們經題上告訴我們,自性是平等的,平等是無漏;自性是覺悟的,愚癡、迷惑那就是漏。六道衆生哪一個沒有煩惱,換句話說,個個都是有漏,有漏的心、有漏的身,這個身漏落在六道輪回生死之中。靈性迷惑顛倒,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在六道裏頭舍身受身,苦不堪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人身難得得到了,佛法難聞聞到了,聞到佛法最可貴的,是要你能夠聽懂,真的搞明白了,這個可貴。聞到佛法沒搞清楚、沒搞明白,半信半疑,這很可惜,爲什麼?我們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只有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我們這一生當中享受佛法的受用,那叫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于地位、于財富不相幹。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生活方式,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乞丐。所以比丘,這句印度話在中國翻成乞士,乞丐,士是什麼?士是有學問的讀書人、有道德的人。乞士合起來,這是個乞丐,但是他有學問、有道德,不是普通的乞丐。他沒有任何地位,也沒有財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能夠成爲全世界這麼多人的尊敬崇拜,這就是他的德行,德行的感召。不僅是當世,到今年,中國曆史記載叁千多年了,外國的記載也二千五百多年,他不衰。這是什麼?完全是性德,完全是隨順大自然,沒有違背自然,沒有破壞自然。自性就是大自然,自性之美,自性之善,在極樂世界完全表現在依正莊嚴當中。我們讀這個經書,確實生起無限的向往,真想去。能去得了嗎?阿彌陀佛保證我們每個人都能去得了。他的條件很簡單,你真信、真想去、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你就能去得成!

  「清風時發」,想要清風,清風就來了,想不要的時候它就停了,隨人的意思。「出五音聲」,這是風吹到樹葉、吹到花朵,因爲樹葉全是珍寶,葉跟葉相碰的時候就像風鈴一樣。音聲美妙,不但美妙的音聲聽起來很悅耳,喜歡聽,音聲當中還說法。五音聲,這是中國古時候用宮商角征羽這個五聲,現代的音樂用七聲,Do Re Mi Fa,用七聲,五音聲就是今天講的交響樂。實際中國的古時候也有七音,五音是正,它再加上兩個,再加變宮、變征,還是七聲,跟現代音樂很相似。『微妙宮商』,這一句,以宮商代表今天講的交響樂,不同的樂器同時演奏,「悉皆微妙」。『相和』是相應。樹木花草大家喜歡看,看不厭;微妙的交響樂喜歡聽,聽不厭。這是極樂世界的人,天天所享受到的。不但享受這些,前面、後面經文上都提到,小本《彌陀經》上就告訴我們,這些樹木發出的音聲、鳥叫的音聲都在宣揚佛法。你在音聲裏面去聽,它在說什麼?說苦空無常、說叁學六度,它在說法。我們想聽什麼法,它就爲我們說什麼法,我們不需要啓請的,念頭才一動,我想什麼就聽到什麼,太妙了。

  今天科學雖然發達,我們也能把這些音樂、把念佛、把講經,將它的錄音、錄像放在芯片裏面,做成一個小盒子,可以隨身攜帶,什麼時候你只一按鈕,音聲、色相都能播出來。我們還得動手,還得按頻道。極樂世界不需要,也不需要這種機器,到處都是,你想看你能看見,你想聽你能聽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極樂世界這些人的學習,可以說日夜都沒中斷,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日夜,一片光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成功的秘訣。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它有中斷的,吃飯的時候中斷、睡眠的時候中斷,或者有其他的事情必須要去辦的話,學習也中斷。只有極樂世界,學習永遠不中斷,原因是什麼?你沒有閑雜事情,你到極樂世界就是專修,學習畢業你就成佛了。在極樂世界絕對沒有感受到時間的長短,人人皆是無量壽,樹木花草無量壽,山河大地無量壽,沒有一法不是無量壽。

  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力不可思議,六種神通具足,十方世界想到哪裏你就到哪裏,而且奇妙的,你的本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你能分身、你能化身,同時能分很多身、能化無量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去禮拜諸佛如來。禮拜供養,修福,聽經聞法是修慧,極樂世界的人修福修慧每天沒有中斷。一直到成佛,福慧圓滿,就成佛了。你看我們皈依叁寶的時候念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足什麼意思?足就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二就是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報。這兩樣東西都修圓滿了,在哪裏修?在極樂世界修,其他的地方不可能。真正修圓滿確實是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圓滿,因爲他們有這個能力分身到十方世界。同時,分身到一切諸佛刹土裏面,去供佛、去聞法,而且自己的本身又沒有離開阿彌陀佛。他的學習沒中斷過,可以同時修學無量法門。

  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能分無量身,每個身修一個法門,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但是他有無量身,所以同時學無量法,一時究竟圓滿成就,成就什麼身?一切智身。這些智慧不是自己胡思亂想得來的,是從一切諸佛如來那個地方學來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修成六種神通不容易,修成六種神通證阿羅漢果。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沒有分,來生來世也辦不到。爲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修得須陀洹果,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證阿羅漢,就知道這樁事情不容易。可是,到極樂世界就太容易了,修的不是阿羅漢,修的是究竟圓滿妙覺如來,一生當中圓滿成就,真實不可思議境界。這個地方,沒有遇到那就難講了,遇到了能不去嗎?所以一定要曉得,兩個世界一比較,這個世界沒有值得留戀的。

  這個世界最難舍的,親情,但是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人到命終的時候,神識離開這個身體,不一定到哪裏去投胎,就是業力牽著你走。這一生再好,相聚在一處,生死就散開了,再碰到,不認識了,陌生人,來世都到人道也不認識。如果不是在一道,一個在人道,一個在天道,距離更遠。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想到。所以,蓮池大師有《七筆勾》,他看破了,他了解事實真相,出家修行,成爲一代祖師。在明朝末年中興淨土,這是祖師當中對淨宗貢獻最大,他們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所以蕅益大師,前面我們讀過,教導我們以一七爲限,講到《彌陀經》上若一日到若七日。我們求往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我在這個世間壽命只有七天,這個七天你要幹什麼?還有別的事情要做嗎?還有放不下的嗎?真正求往生,這個七天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七天到了,還是作七天想。印光大師更進一步,他不是作七天,他說把死貼在額頭上,天天想到,我一口氣不來就走了。這警覺性更高了,我的壽命只有今天這一天,還不念佛嗎?還有多余的時間去幹別的嗎?沒有了。如果祖師大德這種教我們,我們真用上,沒有一個不往生。這一品經最後的兩句:

  【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這一品是專門講極樂世界的寶樹,這樣的寶樹在極樂世界『周遍其國』,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你都能看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