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五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的成就是无比的殊胜。

  「乃至亦无老死,亦无小生」,小生是什么意思?就是底下讲的「亦无初生渐长」,这叫小生,就是从小慢慢长大,极乐世界没有这个现象。有从小长大那就有生灭相,极乐世界没有生灭相,它一切是变化所作。没有生灭相,变化所作,可能吗?可能,有这个现象,也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没有留意。什么现象?大家有没有作梦的经验?很多人做过梦,梦里头有没有从小慢慢长大,没有。梦境一打开,好像人事物很像真的。这个时候你没想到,你没有去想,你只看到这一面,你没有想到十年前、二十年前,没这样想法。如果一想到这个,一年比一年长大,特别从小孩上看,看得太明显了。你看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一年一年不一样,年年不一样。年老了也不例外。

  我们的朋友、同事、同学,五、六十岁了,还在工作,每天想着工作,似乎很正常。到一退休,退休之后两年没见,突然见面,我就感觉到,怎么老得这么快!一下就老了,两年没有见好像老了二十年。这什么原因?从心想生。退休了就想到自己老了,没有退休没想到,想到老了,天天想老,所以衰老就非常快。老了就想病,所以每天跑医院,以前上班有工作,现在没工作,天天上医院。麻烦就这么来的,让我们产生巨大的变化。极乐世界是从阿弥陀佛无漏心中流出,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现象,是从我们自己有漏心中流出,漏就是烦恼、就是习气、就是业障。

  「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这是说极乐世界,你看到的一片树林,宝树,是同时看到的、同时起来的。没有这个树大,那个树小,没有,整整齐齐,都是一样的,不生不灭。数量等齐,排列成行列,一行多少棵树,你看看每一行都是的,这一片有多少行。「何意然者」,为什么会如此的美好?何意然者就这个意思,为什么这么好。「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极乐世界跟我们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有生有灭,极乐世界是无生无灭。「岂有生死渐长之义」,所以在那个地方看不到这个现象,看到它生,看到它长大,看到它枯死,这个现象完全看不到。我们知道这桩事情、肯定这桩事情,这不是假的,许许多多的道理都在我们面前,只要你细心都能体会到,在极乐世界都变成事实。

  「准上之义,则彼国宝树,皆阿弥陀无漏心中所流出,无有老死,亦无迁变,故无初生与渐长之相」。「彼土是无生之界」,极乐世界法性土,没有生老病死,「故林树亦住无生,亦是无量寿」。「有情无情,平等一味,囫囵是个不可思议」,囫囵是整个的意思,整个世界、整个物体,一切完整,一切全现,没有先后。这是说生到极乐世界,你完全能够看到。「以不可思议故,如下所云,树出妙音,自然相和」。我们看下面这段经文: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这是极乐世界树木花草妙用的真相,十方世界不能够跟它相比。解里面说,「《会疏》曰:无漏清净风,故云清风。应时而吹,故云时发」。『清风时发,出五音声』,时发。在注子里头,引用很多经论、很多祖师大德的开示,都提到无漏,这样的句子我们看多了,印象就深刻。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所有一切烦恼都用这个字来代表。为什么?烦恼现起,我们的清净心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智慧没有了,这个没有了就好比漏掉了。有漏,这个漏是代名词,像我们这个茶杯,如果这里有个洞,这叫有漏,破损了,装水、装茶都漏掉了。我们的心如果有不善的念头,烦恼、习气,这叫有漏,把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善心、善行、功德全漏掉了。所以漏是一切烦恼的总代名词,自性里头智慧、德相都不能现前,这就好比是漏失。无漏,他是完整的,换句话说,他没有烦恼,他没有习气,一切不善他都没有,这叫无漏,无漏是圆满的功德。

  惠能大师明心见性的时候告诉我们,自性是清净的,清净就是无漏。我们经题上告诉我们,自性是平等的,平等是无漏;自性是觉悟的,愚痴、迷惑那就是漏。六道众生哪一个没有烦恼,换句话说,个个都是有漏,有漏的心、有漏的身,这个身漏落在六道轮回生死之中。灵性迷惑颠倒,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苦不堪言。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人身难得得到了,佛法难闻闻到了,闻到佛法最可贵的,是要你能够听懂,真的搞明白了,这个可贵。闻到佛法没搞清楚、没搞明白,半信半疑,这很可惜,为什么?我们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只有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我们这一生当中享受佛法的受用,那叫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享受,于地位、于财富不相干。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乞丐。所以比丘,这句印度话在中国翻成乞士,乞丐,士是什么?士是有学问的读书人、有道德的人。乞士合起来,这是个乞丐,但是他有学问、有道德,不是普通的乞丐。他没有任何地位,也没有财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能够成为全世界这么多人的尊敬崇拜,这就是他的德行,德行的感召。不仅是当世,到今年,中国历史记载三千多年了,外国的记载也二千五百多年,他不衰。这是什么?完全是性德,完全是随顺大自然,没有违背自然,没有破坏自然。自性就是大自然,自性之美,自性之善,在极乐世界完全表现在依正庄严当中。我们读这个经书,确实生起无限的向往,真想去。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保证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得了。他的条件很简单,你真信、真想去、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你就能去得成!

  「清风时发」,想要清风,清风就来了,想不要的时候它就停了,随人的意思。「出五音声」,这是风吹到树叶、吹到花朵,因为树叶全是珍宝,叶跟叶相碰的时候就像风铃一样。音声美妙,不但美妙的音声听起来很悦耳,喜欢听,音声当中还说法。五音声,这是中国古时候用宫商角征羽这个五声,现代的音乐用七声,Do Re Mi Fa,用七声,五音声就是今天讲的交响乐。实际中国的古时候也有七音,五音是正,它再加上两个,再加变宫、变征,还是七声,跟现代音乐很相似。『微妙宫商』,这一句,以宫商代表今天讲的交响乐,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悉皆微妙」。『相和』是相应。树木花草大家喜欢看,看不厌;微妙的交响乐喜欢听,听不厌。这是极乐世界的人,天天所享受到的。不但享受这些,前面、后面经文上都提到,小本《弥陀经》上就告诉我们,这些树木发出的音声、鸟叫的音声都在宣扬佛法。你在音声里面去听,它在说什么?说苦空无常、说三学六度,它在说法。我们想听什么法,它就为我们说什么法,我们不需要启请的,念头才一动,我想什么就听到什么,太妙了。

  今天科学虽然发达,我们也能把这些音乐、把念佛、把讲经,将它的录音、录像放在芯片里面,做成一个小盒子,可以随身携带,什么时候你只一按钮,音声、色相都能播出来。我们还得动手,还得按频道。极乐世界不需要,也不需要这种机器,到处都是,你想看你能看见,你想听你能听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极乐世界这些人的学习,可以说日夜都没中断,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日夜,一片光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成功的秘诀。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它有中断的,吃饭的时候中断、睡眠的时候中断,或者有其他的事情必须要去办的话,学习也中断。只有极乐世界,学习永远不中断,原因是什么?你没有闲杂事情,你到极乐世界就是专修,学习毕业你就成佛了。在极乐世界绝对没有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人人皆是无量寿,树木花草无量寿,山河大地无量寿,没有一法不是无量寿。

  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力不可思议,六种神通具足,十方世界想到哪里你就到哪里,而且奇妙的,你的本身没有离开阿弥陀佛。你能分身、你能化身,同时能分很多身、能化无量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去礼拜诸佛如来。礼拜供养,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慧,极乐世界的人修福修慧每天没有中断。一直到成佛,福慧圆满,就成佛了。你看我们皈依三宝的时候念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足什么意思?足就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二就是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报。这两样东西都修圆满了,在哪里修?在极乐世界修,其他的地方不可能。真正修圆满确实是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圆满,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分身到十方世界。同时,分身到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去供佛、去闻法,而且自己的本身又没有离开阿弥陀佛。他的学习没中断过,可以同时修学无量法门。

  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能分无量身,每个身修一个法门,也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但是他有无量身,所以同时学无量法,一时究竟圆满成就,成就什么身?一切智身。这些智慧不是自己胡思乱想得来的,是从一切诸佛如来那个地方学来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修成六种神通不容易,修成六种神通证阿罗汉果。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没有分,来生来世也办不到。为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小乘修得须陀洹果,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证阿罗汉,就知道这桩事情不容易。可是,到极乐世界就太容易了,修的不是阿罗汉,修的是究竟圆满妙觉如来,一生当中圆满成就,真实不可思议境界。这个地方,没有遇到那就难讲了,遇到了能不去吗?所以一定要晓得,两个世界一比较,这个世界没有值得留恋的。

  这个世界最难舍的,亲情,但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人到命终的时候,神识离开这个身体,不一定到哪里去投胎,就是业力牵着你走。这一生再好,相聚在一处,生死就散开了,再碰到,不认识了,陌生人,来世都到人道也不认识。如果不是在一道,一个在人道,一个在天道,距离更远。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想到。所以,莲池大师有《七笔勾》,他看破了,他了解事实真相,出家修行,成为一代祖师。在明朝末年中兴净土,这是祖师当中对净宗贡献最大,他们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所以蕅益大师,前面我们读过,教导我们以一七为限,讲到《弥陀经》上若一日到若七日。我们求往生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我在这个世间寿命只有七天,这个七天你要干什么?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吗?还有放不下的吗?真正求往生,这个七天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七天到了,还是作七天想。印光大师更进一步,他不是作七天,他说把死贴在额头上,天天想到,我一口气不来就走了。这警觉性更高了,我的寿命只有今天这一天,还不念佛吗?还有多余的时间去干别的吗?没有了。如果祖师大德这种教我们,我们真用上,没有一个不往生。这一品经最后的两句:

  【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这一品是专门讲极乐世界的宝树,这样的宝树在极乐世界『周遍其国』,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