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六集)  2012/4/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六百五十一页第一行,科题,「道场觉树」,分四段。

  【菩提道场第十五】

  念老的注解说,「此品中之菩提树」,说的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四十八愿第四十一愿所说的道场树,就是此地所说的菩提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树之妙德难思」。末后一段显「弥陀愿力,举果明因」。这因果的定律,世出世法都不能超出,从因可以想到果,从果也能知道它的因,这是属于智慧的观察。我们先看第一段,讲树的量。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我们看注解,这段经文初学佛的人读到免不了有怀疑,注解里面都有解释。这是一个不思议的境界,我们无法用我们的常识来衡量、来解释。『道场』,有五义,五种说法。第一个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菩提树下成道,这个地方就称为道场,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这个处所。第二种,「指得道之行法」,也就是开悟了、见性了,他用什么方法修成的,这个方法也称为道场。「如《维摩经》曰:直心是道场」。直心,《维摩经》上说,《大乘起信论》也说,也讲直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叫至诚心,真诚到极处,就是直心。直心就是真诚心,菩提心之体,也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如,也就是自性,它的名称很多,都是说这桩事情。一桩事情说很多名相,用意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是假的,要知道实质,这个很重要。第三个是「供佛之处,称为道场」,像现在的寺院庵堂,只要有供佛的地方都可以称为道场。第四个,「学道之处,《维摩经肇注》」,僧肇大师的注解,「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修行、养道、学道的地方,那就是学校。古时候寺院丛林确确实实是学校,寺院庵堂没有一天不讲经、不教学的。

  中国的寺院庵堂放弃了讲经教学,改为经忏法事法会,历史不长,大概是两百多年;换句话说,两百多年之前寺院庵堂都讲经。一般人说,慈禧太后之后,她执政之后,因为她不重视传统文化,今天讲的儒释道,她都不重视。从这种行为来看,应该是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不高,为什么?她对传统文化不认识。她是满洲人,满族人,她执政之后,这有大福报,对于儒释道不尊重,不像过去这些帝王,清朝历代帝王,都将儒释道三家的专家学者看作老师,向他们学习。最优秀的都封为国师,非常尊重。所以清朝康干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不输给贞观、不输给开元,我们细细看历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什么原因?尊重传统,向老祖宗学习,才有这样的盛世。

  唐朝开端,唐太宗搜集,在他那个时候向上二千五百年,从三皇五帝到隋朝,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古圣先贤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教训,都把它搜集出来,写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这就是他治国的宝典。唐朝从帝王、文武百官都要学习,所以成就了空前的盛世。满清一入关,他就懂得中国传统东西好,认真努力学习,特别是王子、皇孙没有一个不读圣贤书。所以康干盛世将近一百五十年,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无比的辉煌。可是慈禧一执政,她就把宫廷里面的讲学废除了。中国从康熙时候开始,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学者不断的在宫廷里面上课、讲学,帝王带着嫔妃、文武大臣在受教,这是太平盛世的由来。

  慈禧废除之后,宫廷里头从此不再讲经,这个国家领导人跟儒释道三家的学者就疏远了,不常有机会见面。慈禧迷信,喜欢亲近鬼神,叫驾乩扶鸾。这些人走向宫廷,国家大事不向这些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请教,去问鬼神,到最后国家亡了。传统文化之衰,衰在这个时候,这一百年当中逐渐下降,到民国几乎讲的人都没有了。清朝末年还有讲学的,但是没有人重视,没有人真干了;民国,讲的人都没有了。清朝亡国到现在一百年,中国文化之衰这段历史我们要认识,今天我们受这些苦难,苦难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要知道。

  有人问我,传统文化还能不能复兴?这个关键在人,真正有人发心认真学习,可以复兴。可是一定要知道,至少要两百年,不可能说在我们这一代就看到成果,那是错误的。丢掉两百年,再恢复至少也要两百年。佛门有个明显的例子,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到六祖惠能才真正发扬光大。五代单传,灯火不灭,这个功德就不得了。只要有人传,一个人都行。我们传统文化丢掉两百年,至少有十代了,能够在六、七代之后发扬光大那就不得了!这个东西要真学,搞假的不行。真学就是要真修,光念不行,如何落实?如何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他们的德行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得做出来。没有智慧不行,有智慧才通情达理,才圆融自在。没有智慧,生硬搬出来,跟这个社会大众会产生摩擦,会产生障碍、阻力,这个你不能突破,那我们自己就毁掉了。

  我们从哪里做起?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十善、五戒、十戒,要从这里做起,非常认真的做,这才能让这盏灯不灭。对环境,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定要知道,众生对这门功课疏忽了两百年,现在让他一下就认识、就相信,这是很难的事情,佛都做不到,只有自己做出来,别人看到了,受感动。一年不能感动,二年;二年不能感动,三年;三年不能感动,十年,要有这种耐心。他受了感动,他当然向你请教,这就是缘成熟了;生硬的搬出去,缘不成熟。我们过去曾经在汤池做个实验,很短时期看到效果,那不是我们有什么本事,那是祖宗保佑、三宝加持,不是人力。虽然时间很短,昙花一现,但是证明祖宗所说的人性本善,我们看到了,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让我们自己有了信心。人怎么教好?先要把自己教好,自己没有教好就没有办法把人教好。古人有一句话,那是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里头有大道理!古圣先贤教育之所以成功,这两句话他做得圆满了。现在的社会,整个世界是个病态的社会,要知道它是什么病,病从哪里来的,如何对症下药。今天承传不是讲解,是做出来给人看。所以修行的道场,这个处所称为道场。

  第五,「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所有寺院庵堂都叫道场,他下诏,「改天下诸寺,皆名道场」。「今经所云道场」,是第四个意思,《维摩经》上所讲的,是学习的场所,修行的场所,这是道场。修行学习的场所在现在很少很少了,失传太久了,不知道怎么个修法,丢了好多代了,我这一代都没有学到。上一代没有做样子给我们看,他们所做的样子,经忏佛事法会,我们只能学到这些,经教学不到了。现在学经教,所用的注解都是前人的。黄念祖这个注解,集注,好!集经论古注的精华,让我们自己从这些注解里头去体会、去觉悟。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讲,也只有这一种方法,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好的。可是我们自己要去读一百九十三部书不容易,太多了。

  我们感谢黄念老,他用了六年的时间,一百九十三部书里头,精彩片段、重要开示抄录下来,来注这部经。我们不要去费那么长的时间、费那么大的功夫去搜集,他全给我们搜集好了。所以这个注解就跟《群书治要》一样,《群书治要》只是六十五种里面的精华,这是一百九十三种,涉猎之广,可以说是自古至今注解当中稀有的。这是针对现前这个时代,唯有这个方法才能取信于大众,才能帮助这个时代初学的人对于大乘经教生起信心。念老的用心良苦!夏莲公会集,做第三次的会集,黄念老的集注,留给末法九千年的一切有缘众生。真正遇到了,肯学,都能往生净土。往生就是大成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功德无量无边、无法称说。

  再看下面解释『菩提树』,「据《西域记》曰」,《西域记》是玄奘大师的游记,他到印度去取经,他的日记,里面记载中国人讲菩提树就是毕钵罗树,印度人称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佛在这个树下修定的时候开悟了,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称它为菩提树。毕钵罗树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道树,或者是觉树,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开悟。「佛在世时,树高四百尺」。也许有人说四百尺太高了,很少有这样大树。当时印度的尺没有这么长。我们看弘一大师《律学三十三种》里头有一篇「周尺考」,他做了考证。周朝时候的尺,一尺大概只有现在的六寸。所以说佛身高一丈八,大概现在只有一百八十多公分的样子,是个高个子,不奇怪。那个时候尺短。后来这个树,这么多年了,释迦牟尼佛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三千年了,这树还在,佛在这个树下成道的,当然也保护得很好。可是砍伐是不能避免,到现在还有四、五丈高。「是为此世界之菩提树」,我们这个世界的。

  「今经云彼土树高四百万里」,不是四百万丈,不是四百万尺。「或以《观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佛身」,阿弥陀佛的身,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佛的身相太高了,半边天,天一样高。「则显佛高树低」,树才四百万里,佛身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不成比例,佛坐在那个地方,树很矮,不成比例,怀疑从这来的,「量不相称」。下面这是念老给我们解释,「实则此亦无碍」,实在讲这也没有妨碍。为什么?「种种说量」,就是讲到数量,数量种种不同。「皆随众生机宜」,都是随机应量。「故不拘于一格」,不是一个格式,佛对于这个数量讲得很多。那我们知道佛讲经,听众里头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有诸天、有六道众生,也有鬼神,有时候跟这个人说量,有时候跟那个人说量,那就不一样了。那要给蚊虫蚂蚁来说,我们人这个高度,那蚊虫蚂蚁想象当中,人也是像天一样高。所以这是佛跟谁说,参加法会听众程度不整齐,所以佛说一切经…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