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六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六集)  2012/4/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六百五十一頁第一行,科題,「道場覺樹」,分四段。

  【菩提道場第十五】

  念老的注解說,「此品中之菩提樹」,說的菩提樹,「即第四十一願中之道場樹」,四十八願第四十一願所說的道場樹,就是此地所說的菩提樹。「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次顯樹之妙德難思」。末後一段顯「彌陀願力,舉果明因」。這因果的定律,世出世法都不能超出,從因可以想到果,從果也能知道它的因,這是屬于智慧的觀察。我們先看第一段,講樹的量。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裏。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

  我們看注解,這段經文初學佛的人讀到免不了有懷疑,注解裏面都有解釋。這是一個不思議的境界,我們無法用我們的常識來衡量、來解釋。『道場』,有五義,五種說法。第一個指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菩提樹下成道,這個地方就稱爲道場,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這個處所。第二種,「指得道之行法」,也就是開悟了、見性了,他用什麼方法修成的,這個方法也稱爲道場。「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直心,《維摩經》上說,《大乘起信論》也說,也講直心。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叫至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直心。直心就是真誠心,菩提心之體,也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如,也就是自性,它的名稱很多,都是說這樁事情。一樁事情說很多名相,用意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是假的,要知道實質,這個很重要。第叁個是「供佛之處,稱爲道場」,像現在的寺院庵堂,只要有供佛的地方都可以稱爲道場。第四個,「學道之處,《維摩經肇注》」,僧肇大師的注解,「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這個道場就是修行、養道、學道的地方,那就是學校。古時候寺院叢林確確實實是學校,寺院庵堂沒有一天不講經、不教學的。

  中國的寺院庵堂放棄了講經教學,改爲經忏法事法會,曆史不長,大概是兩百多年;換句話說,兩百多年之前寺院庵堂都講經。一般人說,慈禧太後之後,她執政之後,因爲她不重視傳統文化,今天講的儒釋道,她都不重視。從這種行爲來看,應該是慈禧太後的文化水平不高,爲什麼?她對傳統文化不認識。她是滿洲人,滿族人,她執政之後,這有大福報,對于儒釋道不尊重,不像過去這些帝王,清朝曆代帝王,都將儒釋道叁家的專家學者看作老師,向他們學習。最優秀的都封爲國師,非常尊重。所以清朝康幹盛世,康熙、雍正、乾隆這叁代,不輸給貞觀、不輸給開元,我們細細看曆史,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什麼原因?尊重傳統,向老祖宗學習,才有這樣的盛世。

  唐朝開端,唐太宗搜集,在他那個時候向上二千五百年,從叁皇五帝到隋朝,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古聖先賢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教訓,都把它搜集出來,寫成一本書叫《群書治要》,這就是他治國的寶典。唐朝從帝王、文武百官都要學習,所以成就了空前的盛世。滿清一入關,他就懂得中國傳統東西好,認真努力學習,特別是王子、皇孫沒有一個不讀聖賢書。所以康幹盛世將近一百五十年,在中國曆史上造成無比的輝煌。可是慈禧一執政,她就把宮廷裏面的講學廢除了。中國從康熙時候開始,禮請儒釋道叁家的學者不斷的在宮廷裏面上課、講學,帝王帶著嫔妃、文武大臣在受教,這是太平盛世的由來。

  慈禧廢除之後,宮廷裏頭從此不再講經,這個國家領導人跟儒釋道叁家的學者就疏遠了,不常有機會見面。慈禧迷信,喜歡親近鬼神,叫駕乩扶鸾。這些人走向宮廷,國家大事不向這些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請教,去問鬼神,到最後國家亡了。傳統文化之衰,衰在這個時候,這一百年當中逐漸下降,到民國幾乎講的人都沒有了。清朝末年還有講學的,但是沒有人重視,沒有人真幹了;民國,講的人都沒有了。清朝亡國到現在一百年,中國文化之衰這段曆史我們要認識,今天我們受這些苦難,苦難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要知道。

  有人問我,傳統文化還能不能複興?這個關鍵在人,真正有人發心認真學習,可以複興。可是一定要知道,至少要兩百年,不可能說在我們這一代就看到成果,那是錯誤的。丟掉兩百年,再恢複至少也要兩百年。佛門有個明顯的例子,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禅宗,到六祖惠能才真正發揚光大。五代單傳,燈火不滅,這個功德就不得了。只要有人傳,一個人都行。我們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至少有十代了,能夠在六、七代之後發揚光大那就不得了!這個東西要真學,搞假的不行。真學就是要真修,光念不行,如何落實?如何將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他們的德行變成我們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得做出來。沒有智慧不行,有智慧才通情達理,才圓融自在。沒有智慧,生硬搬出來,跟這個社會大衆會産生摩擦,會産生障礙、阻力,這個你不能突破,那我們自己就毀掉了。

  我們從哪裏做起?從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十善、五戒、十戒,要從這裏做起,非常認真的做,這才能讓這盞燈不滅。對環境,要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一定要知道,衆生對這門功課疏忽了兩百年,現在讓他一下就認識、就相信,這是很難的事情,佛都做不到,只有自己做出來,別人看到了,受感動。一年不能感動,二年;二年不能感動,叁年;叁年不能感動,十年,要有這種耐心。他受了感動,他當然向你請教,這就是緣成熟了;生硬的搬出去,緣不成熟。我們過去曾經在湯池做個實驗,很短時期看到效果,那不是我們有什麼本事,那是祖宗保佑、叁寶加持,不是人力。雖然時間很短,昙花一現,但是證明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我們看到了,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讓我們自己有了信心。人怎麼教好?先要把自己教好,自己沒有教好就沒有辦法把人教好。古人有一句話,那是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句話裏頭有大道理!古聖先賢教育之所以成功,這兩句話他做得圓滿了。現在的社會,整個世界是個病態的社會,要知道它是什麼病,病從哪裏來的,如何對症下藥。今天承傳不是講解,是做出來給人看。所以修行的道場,這個處所稱爲道場。

  第五,「隋炀帝時以爲寺院之名」,所有寺院庵堂都叫道場,他下诏,「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今經所雲道場」,是第四個意思,《維摩經》上所講的,是學習的場所,修行的場所,這是道場。修行學習的場所在現在很少很少了,失傳太久了,不知道怎麼個修法,丟了好多代了,我這一代都沒有學到。上一代沒有做樣子給我們看,他們所做的樣子,經忏佛事法會,我們只能學到這些,經教學不到了。現在學經教,所用的注解都是前人的。黃念祖這個注解,集注,好!集經論古注的精華,讓我們自己從這些注解裏頭去體會、去覺悟。在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也只有這一種方法,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的。可是我們自己要去讀一百九十叁部書不容易,太多了。

  我們感謝黃念老,他用了六年的時間,一百九十叁部書裏頭,精彩片段、重要開示抄錄下來,來注這部經。我們不要去費那麼長的時間、費那麼大的功夫去搜集,他全給我們搜集好了。所以這個注解就跟《群書治要》一樣,《群書治要》只是六十五種裏面的精華,這是一百九十叁種,涉獵之廣,可以說是自古至今注解當中稀有的。這是針對現前這個時代,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取信于大衆,才能幫助這個時代初學的人對于大乘經教生起信心。念老的用心良苦!夏蓮公會集,做第叁次的會集,黃念老的集注,留給末法九千年的一切有緣衆生。真正遇到了,肯學,都能往生淨土。往生就是大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功德無量無邊、無法稱說。

  再看下面解釋『菩提樹』,「據《西域記》曰」,《西域記》是玄奘大師的遊記,他到印度去取經,他的日記,裏面記載中國人講菩提樹就是畢缽羅樹,印度人稱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等正覺」,佛在這個樹下修定的時候開悟了,禅宗裏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稱它爲菩提樹。畢缽羅樹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道樹,或者是覺樹,就是佛在這個樹下成道、開悟。「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也許有人說四百尺太高了,很少有這樣大樹。當時印度的尺沒有這麼長。我們看弘一大師《律學叁十叁種》裏頭有一篇「周尺考」,他做了考證。周朝時候的尺,一尺大概只有現在的六寸。所以說佛身高一丈八,大概現在只有一百八十多公分的樣子,是個高個子,不奇怪。那個時候尺短。後來這個樹,這麼多年了,釋迦牟尼佛在中國曆史上記載叁千年了,這樹還在,佛在這個樹下成道的,當然也保護得很好。可是砍伐是不能避免,到現在還有四、五丈高。「是爲此世界之菩提樹」,我們這個世界的。

  「今經雲彼土樹高四百萬裏」,不是四百萬丈,不是四百萬尺。「或以《觀經》中」,釋迦牟尼佛說,「佛身」,阿彌陀佛的身,報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這佛的身相太高了,半邊天,天一樣高。「則顯佛高樹低」,樹才四百萬裏,佛身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不成比例,佛坐在那個地方,樹很矮,不成比例,懷疑從這來的,「量不相稱」。下面這是念老給我們解釋,「實則此亦無礙」,實在講這也沒有妨礙。爲什麼?「種種說量」,就是講到數量,數量種種不同。「皆隨衆生機宜」,都是隨機應量。「故不拘于一格」,不是一個格式,佛對于這個數量講得很多。那我們知道佛講經,聽衆裏頭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諸天、有六道衆生,也有鬼神,有時候跟這個人說量,有時候跟那個人說量,那就不一樣了。那要給蚊蟲螞蟻來說,我們人這個高度,那蚊蟲螞蟻想象當中,人也是像天一樣高。所以這是佛跟誰說,參加法會聽衆程度不整齊,所以佛說一切經…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