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七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七集)  2012/4/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六百五十五頁,從第一行看起。科題「說法利生」,分兩小科,第一「樹說法」。請看經文: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爲第一。】

  請看注解,「上」,上面這兩行經文,「顯樹能演說妙法,不可思議之益。妙法者,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通常我們看到妙法,就會想到《法華經》,就聯想到不可思議之法,不可思議的利益。「《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褒是獎勵的意思,說這個法不可思議。佛不常講,一般人也不常遇到,爲什麼?決定是成佛之法。如果不是成佛的機緣成熟,佛不說這個法。世尊說法是應機而說,我們是什麼程度、什麼樣的福分,有什麼樣的功德之所感,佛一定是如其感而應之。妙法之感不容易,《法華》是妙法,我們能夠想到,世尊當時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法華》是最後說的。等于辦學,最初辦小學,人只是小根器,這個器非常契機,十二年講阿含。阿含講什麼?就是現在我們常講的,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這些法。對一般世人非常有受用,正是他所需要的,也是他的程度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十二年之後講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阿含是小學,中學八年。方等是大乘的預備班,預科,准備接受大乘的,八年,加上前面十二年,二十年,這就不可思議了。二十年的基礎,才給你宣講大乘。大乘是般若,講了多久?二十二年。由此可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般若占一半,差不多一半,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是研究所,成佛之法。佛門所謂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楞嚴經》開智慧,《法華經》成佛。妙法必定是成佛之法,才稱之爲妙。淨土是妙法,往生就是成佛,所以這個不可思議的經典。

  「風吹寶樹枝葉」,樹,樹的根、本、幹、枝、條、葉全是無量珍寶所成,這個珍寶相碰的時候,音聲就非常美妙。我們這個世間風鈴,風鈴一般是銅的,也有用玉石,用翡翠、瑪瑙做的,很少,那非常名貴,這個聲音非常好聽。西方極樂世界風吹樹葉,就像交響樂一樣,「所發音聲,演說不可稱量之微妙法音」,這個確實是妙。爲什麼?聽的人聽這個音聲,喜歡聽什麼經,那個聲音就是講這部經的聲音。兩個人在一起聽,我想聽《華嚴》,你想聽《法華》,我們兩個各人聽的就是各人要的,一點都不雜;千萬人聽,一一如願,這才真妙!「故雲,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昙師曰」,昙鸾法師《往生論》注解裏頭說的,「此聲爲佛事,焉可思議」。極樂世界風吹樹葉的音聲能做佛事。佛事是幫助衆生開悟的事情,都叫做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佛事是覺悟的事,能幫衆生破迷開悟、斷疑生信,這都叫佛事。不是現在所謂經忏佛事,不是這個東西,佛陀在世這些事情沒有,全是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教學,那叫佛事,釋迦牟尼佛的事業,每天幹的是這個事。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每天講經教學,就是阿彌陀佛的佛事。下面指「佛事者,指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于佛道之事。通常以祈福超薦等法會,稱爲佛事」,這是現在世俗稱之爲佛事,我們要懂。「極樂國土,樹發音聲能作佛事,故昙師贊爲不可思議也」。

  「又此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義寂大師解釋說,「清者清淨,聞者不生濁染心故」。聽到這個聲音,不會有邪思,不會産生惡念,這叫清淨。揚是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實相法是真實法。彼本作「清揚」,今本翻作「清暢」,暢是通暢的意思,歡暢的意思,能令聽者舒暢。又具通曉的意思,通達、曉了,「能令聞者通達實相法故」,聽了會開悟。「哀者悲哀,聞者能生大悲心故」。這個經文裏頭講到六道衆生,講到十法界,會讓聽的人生起大悲心。我們要像佛菩薩一樣,要全心全力幫助這些苦難衆生。苦難衆生由于不聽聞正法故,他有邪思、他有惡念、他有邪惡的行爲,招感惡道的果報,這是菩薩遇到,一定會起感應道交去幫助他。亮,明亮、響亮,也有透徹、顯露,有這些意思在,「由能開發智慧明故」。這些都是說音聲說法的功德,有這麼多好處。

  「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響故」,梵響是大梵天的音樂。梵這個字就是清淨,梵天的音樂聽了讓人感到非常舒暢,能把我們一些雜念、惡念都消除,它有這麼大的功德。「妙者妙善,其音妙善似鸾聲故」,鸾是鳳凰一類的,叫的聲音很好聽。「和者調和,音韻克調,宮商和故」,這就是交響樂裏面的和聲。「雅者雅正」,這個音調不邪,「順佛法故」,雅是隨順正法,隨順正道。上面所說的「音聲之德,非但于天中最爲殊特」,這是講在諸天,在諸天這個音聲非常殊勝、奇特,「亦于十方世界中,最爲第一」。不但諸天不能爲比,就是十方諸佛刹土,極樂世界這些樹林、花鳥所發的音聲都是最爲第一。

  第二段,「樹利生」。這個利生裏頭有叁種,第一種「聞觸根淨」,聞是聞到香氣,觸是你碰到它,你接觸它,六根清淨,有這個功德。我們看經文:

  【若有衆生。睹菩提樹。】

  你看見了。

  【聞聲。】

  你聽到風吹枝葉的聲音。

  【嗅香。】

  樹有香氣,你聞到了。

  【嘗其果味。】

  這樹有果實。

  【觸其光影。】

  你接觸到它的光,或者接觸到樹影。

  【念樹功德。】

  樹有這麼多的功德。

  【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自自然然就把煩惱化解,這不可思議。「上顯樹作饒益」,益是利益,饒是豐饒,就是豐饒的利益,我們講豐富的利益、很多的利益、圓滿的利益。「廣施真實之利」,帶給我們真實的利益。「衆生若有目見此樹」,你看見了,「耳聞其聲,鼻嗅其香,口嘗其果味,身觸其光影,或意根憶念樹之功德」,想樹的功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任何一根,能緣此樹皆得不退、得忍、成佛之勝益」。你看看,這叁種真實利益,第一個利益,不退,第二個得定,得忍就是得定,最後成佛。極樂世界菩提樹到處都有,不僅是菩提,所有樹都像菩提樹一樣的功德,所以能成就殊勝的利益。

  「首雲,皆得六根清徹」,這第一段說的。《會疏》解釋說:「耳根無垢爲清,徹聽衆音曰徹。」「依此以例余根,則眼根無垢曰清,徹見衆色曰徹。乃至意根,則意根無垢曰清,徹了諸法曰徹。六根各發勝智,皆得清徹。故曰六根清徹」。《會疏》裏頭解釋得好,爲我們說明,極樂世界這是無比殊勝莊嚴的一種。我們這個世界,青山、古樹品類也不少,也能令人生歡喜心,但是沒有這樣的殊勝。你接觸之後,能得不退轉、能得忍、能成佛,這種利益都沒有,只能夠讓人賞心悅目而已。

  「惱者,《箋注》曰」,《箋注》是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注的《無量壽經箋注》,爲我們解釋『無諸惱患』,煩惱都沒有了。「惱,心所名,小煩惱地法之一」,這小煩惱。小煩惱有十個,中煩惱有兩個,大煩惱有六個,大煩惱叫根本煩惱。惱,煩惱。「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此六者,名爲大煩惱地法」。大,這是隨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根本是最嚴重的,根本煩惱六個,貪瞋癡慢疑,後頭有個惡見。惡見就是見惑,五種見惑合在一起叫惡見。

  這裏面有不信,這是我們學佛最嚴重的障礙,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這些煩惱幾乎都有。無明,我們對于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不是很清楚,沒有透徹了解,障礙功夫得力。另外是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馬虎、不認真;懈怠,懶散。所以沒有真信。淨宗知難行易,把這個裏面道理搞清楚、搞明白,確實不是容易事情。我們自己是個過來人,六十年,整整六十年,對于這樁事情才沒有疑惑了。六十年如果不是天天接觸經教,六十年還是搞不清楚。多少在家、出家學佛,搞一輩子都沒有搞清楚,到最後不能往生,還是搞輪回,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早年,這總得四、五十年前的事情,李老師常講,講臺中蓮社的,不講外頭,在家裏講的,我們自己的蓮友。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叁個、五個;換句話說,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不能往生。能來生再到人道,生到天道,不錯了!爲什麼?信心不具足。

  我們感到很遺憾,那個時候年輕沒智慧,要有智慧我們勸勸李老師,把其他的工作辭掉,不要搞那麼多事情,把時間都浪費掉了。搞的事業太多,蓮社、圖書館、幼兒園、菩提醫院、養老院,他搞東西太多了。還有兩個學校教書,自己本身的工作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真的,工作量太大了。在臺中,一個星期講經一次,一次兩個小時,有臺語翻譯,實際上一個小時。所以一年的經,講一年也不過五十天,五十個小時。五十小時都不到,大概四十五個小時,過年放假就停了,大概一年四十五個小時。所以有些年輕人到臺中去,老師是好,但是進度太慢了,這到哪一年才學得會!

  我去的時候我很歡喜,我那個時候跟一些年輕的朋友說,我說他這老人教學的方法對我很適合。爲什麼?我學得很輕松、很愉快。如果他一個星期講兩次,還行,我還能跟得上;一個星期講四次、五次,我就很緊張了。能接受,就是一點空都沒有了。因爲聽經,講經要准備功課,聽經也要准備。我聽經,我找古人的注解我先看,看了之後,聽他老人家講,他是怎麼個講法的。他講得好,好在哪裏,我要能看得出來,我才會學到東西。所以我聽一次講經,至少要花十個小時,有時候二十個小時去准備,充分的准備。所以我聽完之後,我有能力把他所講的重複講一遍,一個星期之內,我能夠講到九成。也就是他講一個小時,我要上臺複講,大概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鍾,我有這個能力。充分准備。

  他每個星期還上一堂國文課,…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