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那一堂國文課是叁個小時,晚上,那也很受用,講古文。我在那個時候這些力量全部都用在經教上,古文隨喜,旁聽。所以,那真有好處,底子打得深。初學,那個教初學好。初學天天講、天天聽,聽個叁年什麼也不會,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聽的都還給老師了。聽了之後就能講,能講得跟老師差不多,複講!複講就是把老師的東西都講出來,不可以增加,減少一點沒有關系,漏掉了,不能自己去添加,這個不許可的。這是我在臺中住了十年,根是這麼紮下來的。所以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昏沈、掉舉,這在平常用功的時候常常犯。昏沈是精神提不起來,聽經的時候打瞌睡;掉舉是心裏面念頭太多,複雜,這心一上下止不住,心浮氣躁,這個很難學東西。所以這些煩惱常常犯。怎樣把這些煩惱消除?念佛是不二法門,真誠心去念。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口裏頭只有這一句佛號,這些東西全部都沒有,你的清淨心會現前,清淨心現前就生智慧。昏沈、掉舉是決定生不了智慧,尤其是掉舉,掉舉就是我們現在叫它心浮氣躁。

  「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爲惡事而不改」,不是自己不知道,知道這個事情不好,還幹惡事,爲就是作惡。知惡事能不爲惡事,不錯。知惡事還幹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這個飽就是滿,就是你幹不善的事幹得很多。好事可以多做,不善的事不可以。但是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看許多人作惡,真的做到飽,不但飽,他超飽。他知不知道?知道。「不用他人之谏言」,別人勸告他不聽。「但自懊惱煩悶也」,這就是說他良心還沒有昧,還是有良心,受到良心責備。爲什麼不聽人勸告?傲慢,面子問題,知道錯了,面子放不下,繼續錯下去。這個時候常常有自責,但是他沒有這個勇氣來改過自新,沒有勇氣忏悔。忏悔要勇氣,尤其是在大庭廣衆那麼多人,把自己的過失說出來,這不是容易事情,要相當的勇氣,真正發露忏悔。

  「又爲二十隨煩惱之一。貪、瞋、癡、慢、疑、惡見,名爲根本煩惱。從根本煩惱流出者,名爲隨煩惱」。前面所說的這隨煩惱,大隨、中隨、小隨。中隨是無慚、無愧,就是兩個,不知道慚愧。「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于意,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這是解釋什麼叫隨煩惱。這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無明到掉舉這六種,這大隨煩惱,人常有。這裏頭最重要的就是信,如果真信,這些煩惱縱然有,很輕,不嚴重。不信就是迷,心地迷惑,這個東西起很大的作用。

  「又《唯識述記》曰」,跟我們解釋煩惱兩個字的意思,「曰:煩是擾義」,擾亂,這個擾亂是心理上擾亂,「惱是亂義」,雜念很多。「遠離惱亂之患,故曰無諸惱患」。在極樂世界,聽到、看到、接觸到這些樹的音聲、色相,乃至于觸到它的光影,這些煩惱、惱患都沒有了,都能夠得到六根清徹,這個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議了。下面兩句:

  【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乃至得不退轉,直至成佛」。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不要說成佛,證個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努力一輩子未必能得到。這什麼原因?障緣太重了。西方極樂世界沒這個障緣,西方世界全是助緣,沒有一樣不是幫助你、提升你,幫助你消業障,幫助你轉煩惱,轉煩惱爲菩提。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速,你會法喜充滿。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可能每天看到自己進步,所以日子很難過;天天看到自己進步,那就快樂無比。我們今天能夠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進步一點,就算不錯了,不容易看到了。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比較多,一年比一年這個一般用功的人都能體會到。極樂世界是天天看到自己進步,你說他多快樂、他多歡喜,這法喜有來源。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複由見彼樹故。獲叁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叁者無生法忍。】

  這段經文也是非常不可思議,「見樹得忍」。前面遍舉六根,這段只講見,見是眼根,「蓋標眼根以例余根」,這個意思深。見樹能得忍,聽音聲、嗅花果的香、嘗花果的味,意思就是說,一一都能成就這叁種忍。這叁種忍,意思有淺深不同,所以這一章的注解就很豐富。念老引經據典,把這些古注全抄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覽無余,他提供我們學習的參考資料,我們要感恩。

  「此處見樹成忍正是第四十一願樹現佛刹願,與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願」,這兩願之所攝,也是這兩願之所成就。《會疏》解釋:「仰唯道場樹者,正是正覺果滿之標幟。」正覺果滿是阿彌陀佛,菩提樹是阿彌陀佛的標幟,就像旗號一樣,讓一切衆生仰慕,從這裏生起信心。「名號,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這個講得好,「故願以聞名爲得忍因,成就以見樹明其相」。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將來就會得這叁種忍,這個忍是定,這叁種定,這是大菩薩所證得的。我們種下因,成就在西方極樂世界,見樹你就明其相。括號裏說,「謂彌陀大願既已成就,則以見樹證明得忍之事相」。「彼聞名,即道場樹之妙聲」,這有證據。小本《彌陀經》上說,「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見樹如是,聞香亦如是,六根接觸這個樹,甚至于這樹的光、樹的影,都會讓你自自然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見樹,即阿彌陀之果德也。以此況彼」,用這個來比這部經上所說的,此是小本《阿彌陀經》,彼就是《無量壽經》,「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這個益彌是格外顯得清楚、明了。

  「總之,名號與樹,皆是果地大覺妙德之所顯」。確實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本願與五劫修行功德之成就,自然顯現出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極樂世界從哪來的?阿彌陀佛從哪來?本願功德之所成就。你看到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環境,一切環境裏面都是如來果地上妙德的流露。樹如是,八功德水如是,衆寶莊嚴如是,沒有一樣不如是。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人,在蓮花裏面産生蛻變。就像蠶,蠶結成繭,在繭裏面就産生變化,成熟了,繭破了,它飛出來,變成蛾,有翅膀了。我們每個往生的人,在蓮花裏面就産生了變化,自自然然的變化。蓮花一開,出來的時候,跟阿彌陀佛、跟一切大衆身相圓滿沒有兩樣,化生。沒有看到像極樂世界有小孩慢慢長大,不是的,它沒有這種現象,全部都是化生。從蓮花一出來,跟大衆完全一樣,相貌相同,皆是金剛不壞身,經典裏面講的紫磨真金色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我們在前面講這個蓮胎,我把它形容成阿彌陀佛的胎教。因爲蓮花從哪裏來的?蓮花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智慧、願力、威神之所變現。但是也得要衆生所感,衆生念佛,蓮池裏頭就有一個花苞,你愈用功、愈勤奮,這個花苞就愈長愈大。所以在極樂世界,看到有大小不同的只有蓮花,除蓮花之外看不到。這個人念佛後來退了心,改變主意學別的法門去了,這蓮花就枯掉了。所以,在極樂世界看到唯一的變化,就是蓮花。從蓮花看到念佛的人功夫在那裏變化,功夫的淺深在蓮花可以看見,功夫深的蓮花愈來愈大。功夫真正得力的,往生到極樂世界,花開得有早、有晚,這就是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確實是微妙至極。

  所以念老在這裏,總結《會疏》說「總之,名號與樹,皆是果地大覺妙德之所顯,皆是圓圓果海,圓融具德。皆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皆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性、就是法性。下面這一句,「亦即是當人自性,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真實之利也」,這句話是決定不能少的。彌陀自性跟我們自己的自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彌陀能顯,我們也能顯。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所以顯示不出來。我們念佛是藉著阿彌陀佛,藉著他的大徹大悟、大德大能,把我們的自性功德引發出來,就是這個意思。前面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念佛是把阿彌陀佛的自性功德,轉變成自己的自性功德,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彌陀佛修行無量劫的成就,我們沒有他那麼樣成就,能轉他的嗎?能,真的能。阿彌陀佛這盞燈點亮了,我這盞燈不亮,我藉他的光把我點亮,我的光跟他光是一個光,不是兩個光,就這個意思。是用阿彌陀佛的功德,引發自己自性裏頭的本願功德,這是念佛成佛的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真實之利。

  「但名號則聲聞十方,普被叁根」,十方一切諸佛刹土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名號的。我們這個地方?有!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出來了。十方怎麼知道?一切諸佛如來都不斷的在宣揚,不斷的在勸大家,要信、要願、要念佛求生淨土。爲什麼?只有這個法門幫助你快速成就,其他法門也行,慢,時間要很久。只有這個法門無比的快速,一生圓滿成就,其他的法門都要多生多劫,一生成就的只有這一門。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不容易。在今天這個時代,像我們的根性,離開這個法門,任何法門我們修學都不能成就;就是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得不到,這是真的。但是這個法門一得往生,成就比他們就高得太多了。天臺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華嚴講五教,小始終頓圓;念佛法門,圓頓大教、圓頓大法,圓是究竟圓滿,頓是快速,一生就成就了。我們一定要珍惜機緣,世出世間什麼事都是小事,念佛往生淨土是唯一的一樁大事。名號聲聞十方,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諸佛菩薩確實爲他宣揚。

  「見樹則唯有神遊淨土」,你見菩提樹,你一定是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才見到。神遊,往生是神識去往生的,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不清淨,那個地方是淨土,所以這個身體是沒有辦法進去的。必須把這個身體舍掉,神識往生淨土,這遊就是往生。在六道裏也是如此,這個身死了,神識離開了。神識不離開,不叫做死,死是神識離開。神識離開,又去找一個身體,誰在主導?這個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業力。不是佛菩薩,也不是天神,也不是閻羅王,什麼都不是,自己的業力。我們現在曉不曉得自己的業力?你懂得佛法,你了解事實真相,你細心的去反省,你就知道了,我來生會到哪裏去…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