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八集) 2012/4/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9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五八頁,倒數第二行:
『獲叁種忍』者,「《淨影疏》曰: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叁地已還」。這叁種,第一種音響,第二種柔順,第叁種無生法忍。《佛學大辭典》對「忍」有一個簡單扼要的解釋,解釋得很好,我們可以做參考。「(術語)忍耐。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這是它主要的一個意思。更進一步,對于順境也要忍,順境不起貪戀比逆境不起瞋恚還要難,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逆境起瞋恚心造地獄業,順境起貪戀心造餓鬼業,都是叁途,不但出不了輪回,出不了叁惡道,所以一定要懂得。貪瞋癡慢疑,佛在經上說,地獄五條根,有一條都麻煩,要是五條都具足,那還得了!世俗人常言說得好,你存的是什麼心?如果這個心裏頭有貪、有瞋、有癡、有傲慢、有懷疑,這個心叫地獄心。你存的什麼心?地獄心。從這個心起業,那就是地獄業,地獄業不外乎殺盜淫妄,很不容易避免。
盜是什麼意思?《戒經》裏面告訴我們,叫不與取。財物都有主,主人沒有答應,你就把它據爲己有,這就叫盜。無論用什麼手段,威脅利誘,花言巧語來騙你,統統屬于盜。盜心講到微細的地方,就是一般所說的占便宜,想占一點便宜,這個心是盜心。盜是屬于貪心,屬于貪心那就是餓鬼業,不能不謹慎。古時候人好,從小就受過很嚴格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縱然有這個念頭,他比較淡薄,他造的業不重,現在人沒受過這個教育,所以問題就嚴重了。起心動念自己不知不覺,造業也是不知不覺,造極重的罪業自己沒有感觸,到果報現前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的提示很好,忍耐違逆之境不起瞋心,真正能忍受得了。實在說,沒有智慧很難忍受,忍受很痛苦;有智慧,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事實真相是什麼?假的,夢幻泡影,不是真的,這就很容易放下。所以有智慧修行容易,沒有智慧就修得很苦。
「又安忍」,安是把心安住,「安住于道理而不動心」。道是什麼?成佛之道。理就是真理,本經上說真實之際,就是理。大乘講理是講自性。自性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也就是一切萬法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能生能現,萬法所生所現,這是理。自性是不動的,自性是永恒的,沒有生滅的、沒有染汙的,可是所生所現之法,當然也是真實的,但是它是虛幻的,它不是真的,它是動的,所以它會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周邊環境善,它所感受的全是善;周邊環境不善,它所感染的全是不善。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古聖先賢他們知道,就非常重視教育,教育尤其注意到嬰兒的教育,還沒有出生,母親懷孕,就講求胎教。母親在懷孕這十個月當中,所有一切負面的、不善的不能接觸,眼不能看、耳不能聽、言不能說,最好這些東西都不要放在心上,讓你的胎兒感受的是正氣,純淨純善,這是母親的責任,母親對自己子女的愛護,真正愛護,不能受一絲毫不善的影響。
小孩出生下來,他眼睛睜開就會看,他就會聽,你就要知道,他現在已經在學習。雖然不會講話,他看在眼裏面,印象落在心裏,這樣看叁年,就是一千天,這一千天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小孩的成就,可以說一半得力于母親,另外一半後天的造化。母親這叁年能守得住,這一千天照顧好,就是所有負面、不善的不讓他接觸到,六、七歲交給老師,老師負責任把他帶大。老師跟父母一樣,把父母的責任承擔下來,這小孩漸漸長大,可以講一點淺顯的道理,老師帶頭做,跟母親一樣。老師自己不做,學生就懷疑,懷疑老師騙他,你說這個好,爲什麼你自己不做?所以老師,教兒童的老師,我們今天講小學,最重要是身教!到大學,古時候沒有中學,上面是太學,太學就是大學,大概是十叁歲進大學,大學的老師著重在言教,跟學生研究討論幫他開智慧。所以小學老師是著重身教,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的模範,這個根紮得穩,所以他能安住。
古時候小孩安在哪裏?安在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父子、夫婦這是一家人,這個關系非常親密,我們講親人,親人之外,這是外人。所以它排列這個次序,父子有親擺在第一個,第二個夫婦有別,第叁個長幼有序。因爲長幼有自己親人也有別人,自己家兄弟姐妹是長幼,外面人也有講長幼,年歲比我們大的,我們要看成哥哥、姐姐,年歲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所以這個通內通外。再完全是外面的,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五種關系,心安住在這裏,知道我們是什麼關系,我們往來的禮節以什麼爲標准,他知道,一點都不會錯亂。現在完全沒有,天下大亂!人跟人的關系明白,處理好了,用什麼樣心態?那就是道德。道德,基本的道德五個字,真簡單,仁義禮智信。中國人叫五常,這五種。常是什麼?永遠不能改變的,這叫常,用現在的話說真理,這五種真理。你能做到你是個善人,不能做到就不是人,人必須要具備五德,這道德。關系是道,那是自然的,不是人爲的。這種關系表現在實際行爲上,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就是德。這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
仁是親愛,和睦。中國這個仁,會意,兩個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這叫仁。我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別人不喜歡的,我也不喜歡。義,義是講道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要合理、要合法,面面都顧到,這是義。義的反面就是不講理。禮是禮節,人與人他有尊卑上下,非禮不成,要是沒有禮,那就亂掉了,所以小小的禮節都不能失。禮有節度不能超過,超過就是巴結,不能不到,不到就是傲慢,所以恰到好處。現代,我們這個時代,最敬禮是叁鞠躬,這是一般社會風俗都認可的,那我要四鞠躬,這就顯得巴結;我二鞠躬就可以了,顯得你傲慢,一定要符合這個定數,這就對了。所以禮有講求節度,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智是理智,叫我們待人接物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智。理智的反面是感情,感情都有私心、都有偏愛,理智則大公無私,你處理一切問題,大家心服口服。
最後一個信,信是德行的基礎、德行的根本。中國人講道德最低的底限就是信,人要不講信用,前面四個全沒有,就好像五層大樓,信是第一層,禮是第二層,智是第叁層,義是第四層,仁是最高的一層。中國自古以來,這是從一出生,你就看到你父母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符合這五個字,所以小孩就學會了。中國的小孩,不像外國小孩那麼活潑,中國小孩懂事、懂規矩,斯斯文文,不會亂蹦亂跳,不會心浮氣躁,不會亂說話。外國人看到中國的教學,怎麼把小孩教成這個樣子?呆呆板板的,他看不慣。他不曉得那個重要,根基從那裏紮的,這是中國人教學的智慧、教育的理念跟外國不一樣。外國小孩讓他盡情的去享受,過快樂的童年,中年就得拼命要跟人競爭、鬥爭,晚年進入墳墓,苦不堪言。你看中國人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德行,道德的根基,讓他求智慧、學技能;中年服務于社會,光耀門楣,這是爲家庭爭光;晚年落葉歸根,回家享天倫之樂。所以中國人的享受是在晚年,跟外國人不一樣,恰恰相反。
中國人不競爭,中國人不鬥爭,中國人以道德爲根基,將自己的學術、學問、技能貢獻給社會大衆。縱然從事于工商事業,賺一點錢非常合理,那就是利潤,在工商業講利益,利益不超過叁分。這是什麼?合理的利潤,我十塊錢的本金,我能賺叁塊錢;十塊錢的本錢,我能賺五塊錢,你有點過分,賺得太多;要十塊我能賺十塊,這不像話,你這個人的良心有問題;如果十塊賺一百塊,那這個人不得了,誰都不敢碰你,你不是個善人。所以中國這個社會,幾千年能夠維持繁榮、興旺、安定、和諧,有它的道理,全在教育成功了。人把貪瞋癡慢疑,這是決定有的,限製到一定的水平,不讓它超過;超過一點點可以,不能超過太多,這個方法妙極了!我這次有機會參加曼谷多元文化的活動,我要把這些東西對大家好好的講講,這很多外國人聽都沒有聽說到的。哪有現在一本萬利,這成什麼話?這地球上當然會有災難,社會肯定不安定,肯定混亂,就是做得太過分了。
所以這個安,這五種是基本道德,從這個地方延伸治國,那就是四維。管仲所說的「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治國這四個字,禮義廉恥。廉,就不貪汙;恥,不幹壞事。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義,仁義代表儒家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治國需要廉恥,平天下要八德,你看這中國人的發展,都是從五常延伸出來的。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就能讓天下太平、世界和諧。這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教育教什麼?就教這個。人人都能夠學到孝悌忠信,都能夠把仁愛和平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有沖突,永遠不會有戰爭。今天社會的沖突,我們有沒有自己去反省反省,我們有沒有做到仁義?有沒有做到忠信?沖突發生,過失都是對方,你說是他,他說是你,永遠扯不清,這個世界不會有和平。中國傳統這些理念,可以在每一個宗教經典裏面都能找得到。全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你到老祖宗那裏去找,都能找到同樣的理念、同樣的智慧。中國曆史悠久,記載得清楚,把這些道理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這些方法推行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世世代代它都保持,都把它發揚光大。這就是安住于道理而不動心,叫安忍。
忍這個字,中國人是從小培養。嬰兒還不會說話,兩個嬰兒放在一起,你擺一塊糖在那裏,兩個人就搶。母親怎麼辦?教小孩忍,那真是忍,小孩要學忍,不准搶,要讓給他;那個母親說,你要讓給他,彼此相讓。到最後怎麼辦?來分,切開一半,一人一半,這是中國人的方法。漸漸長大,開頭最初的時候忍讓,不講爭講讓,漸漸長大,教他學什…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