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八集)  2012/4/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五八页,倒数第二行:

  『获三种忍』者,「《净影疏》曰: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三地已还」。这三种,第一种音响,第二种柔顺,第三种无生法忍。《佛学大辞典》对「忍」有一个简单扼要的解释,解释得很好,我们可以做参考。「(术语)忍耐。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这是它主要的一个意思。更进一步,对于顺境也要忍,顺境不起贪恋比逆境不起瞋恚还要难,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逆境起瞋恚心造地狱业,顺境起贪恋心造饿鬼业,都是三途,不但出不了轮回,出不了三恶道,所以一定要懂得。贪瞋痴慢疑,佛在经上说,地狱五条根,有一条都麻烦,要是五条都具足,那还得了!世俗人常言说得好,你存的是什么心?如果这个心里头有贪、有瞋、有痴、有傲慢、有怀疑,这个心叫地狱心。你存的什么心?地狱心。从这个心起业,那就是地狱业,地狱业不外乎杀盗淫妄,很不容易避免。

  盗是什么意思?《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叫不与取。财物都有主,主人没有答应,你就把它据为己有,这就叫盗。无论用什么手段,威胁利诱,花言巧语来骗你,统统属于盗。盗心讲到微细的地方,就是一般所说的占便宜,想占一点便宜,这个心是盗心。盗是属于贪心,属于贪心那就是饿鬼业,不能不谨慎。古时候人好,从小就受过很严格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纵然有这个念头,他比较淡薄,他造的业不重,现在人没受过这个教育,所以问题就严重了。起心动念自己不知不觉,造业也是不知不觉,造极重的罪业自己没有感触,到果报现前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所以这个地方给我们的提示很好,忍耐违逆之境不起瞋心,真正能忍受得了。实在说,没有智慧很难忍受,忍受很痛苦;有智慧,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事实真相是什么?假的,梦幻泡影,不是真的,这就很容易放下。所以有智慧修行容易,没有智慧就修得很苦。

  「又安忍」,安是把心安住,「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道是什么?成佛之道。理就是真理,本经上说真实之际,就是理。大乘讲理是讲自性。自性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也就是一切万法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能生能现,万法所生所现,这是理。自性是不动的,自性是永恒的,没有生灭的、没有染污的,可是所生所现之法,当然也是真实的,但是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的,它是动的,所以它会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周边环境善,它所感受的全是善;周边环境不善,它所感染的全是不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古圣先贤他们知道,就非常重视教育,教育尤其注意到婴儿的教育,还没有出生,母亲怀孕,就讲求胎教。母亲在怀孕这十个月当中,所有一切负面的、不善的不能接触,眼不能看、耳不能听、言不能说,最好这些东西都不要放在心上,让你的胎儿感受的是正气,纯净纯善,这是母亲的责任,母亲对自己子女的爱护,真正爱护,不能受一丝毫不善的影响。

  小孩出生下来,他眼睛睁开就会看,他就会听,你就要知道,他现在已经在学习。虽然不会讲话,他看在眼里面,印象落在心里,这样看三年,就是一千天,这一千天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小孩的成就,可以说一半得力于母亲,另外一半后天的造化。母亲这三年能守得住,这一千天照顾好,就是所有负面、不善的不让他接触到,六、七岁交给老师,老师负责任把他带大。老师跟父母一样,把父母的责任承担下来,这小孩渐渐长大,可以讲一点浅显的道理,老师带头做,跟母亲一样。老师自己不做,学生就怀疑,怀疑老师骗他,你说这个好,为什么你自己不做?所以老师,教儿童的老师,我们今天讲小学,最重要是身教!到大学,古时候没有中学,上面是太学,太学就是大学,大概是十三岁进大学,大学的老师着重在言教,跟学生研究讨论帮他开智慧。所以小学老师是着重身教,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模范,这个根扎得稳,所以他能安住。

  古时候小孩安在哪里?安在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父子、夫妇这是一家人,这个关系非常亲密,我们讲亲人,亲人之外,这是外人。所以它排列这个次序,父子有亲摆在第一个,第二个夫妇有别,第三个长幼有序。因为长幼有自己亲人也有别人,自己家兄弟姐妹是长幼,外面人也有讲长幼,年岁比我们大的,我们要看成哥哥、姐姐,年岁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所以这个通内通外。再完全是外面的,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心安住在这里,知道我们是什么关系,我们往来的礼节以什么为标准,他知道,一点都不会错乱。现在完全没有,天下大乱!人跟人的关系明白,处理好了,用什么样心态?那就是道德。道德,基本的道德五个字,真简单,仁义礼智信。中国人叫五常,这五种。常是什么?永远不能改变的,这叫常,用现在的话说真理,这五种真理。你能做到你是个善人,不能做到就不是人,人必须要具备五德,这道德。关系是道,那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这种关系表现在实际行为上,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就是德。这个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

  仁是亲爱,和睦。中国这个仁,会意,两个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别人,这叫仁。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别人不喜欢的,我也不喜欢。义,义是讲道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要合理、要合法,面面都顾到,这是义。义的反面就是不讲理。礼是礼节,人与人他有尊卑上下,非礼不成,要是没有礼,那就乱掉了,所以小小的礼节都不能失。礼有节度不能超过,超过就是巴结,不能不到,不到就是傲慢,所以恰到好处。现代,我们这个时代,最敬礼是三鞠躬,这是一般社会风俗都认可的,那我要四鞠躬,这就显得巴结;我二鞠躬就可以了,显得你傲慢,一定要符合这个定数,这就对了。所以礼有讲求节度,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智是理智,叫我们待人接物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智。理智的反面是感情,感情都有私心、都有偏爱,理智则大公无私,你处理一切问题,大家心服口服。

  最后一个信,信是德行的基础、德行的根本。中国人讲道德最低的底限就是信,人要不讲信用,前面四个全没有,就好像五层大楼,信是第一层,礼是第二层,智是第三层,义是第四层,仁是最高的一层。中国自古以来,这是从一出生,你就看到你父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符合这五个字,所以小孩就学会了。中国的小孩,不像外国小孩那么活泼,中国小孩懂事、懂规矩,斯斯文文,不会乱蹦乱跳,不会心浮气躁,不会乱说话。外国人看到中国的教学,怎么把小孩教成这个样子?呆呆板板的,他看不惯。他不晓得那个重要,根基从那里扎的,这是中国人教学的智慧、教育的理念跟外国不一样。外国小孩让他尽情的去享受,过快乐的童年,中年就得拼命要跟人竞争、斗争,晚年进入坟墓,苦不堪言。你看中国人的教育,从小培养他德行,道德的根基,让他求智慧、学技能;中年服务于社会,光耀门楣,这是为家庭争光;晚年落叶归根,回家享天伦之乐。所以中国人的享受是在晚年,跟外国人不一样,恰恰相反。

  中国人不竞争,中国人不斗争,中国人以道德为根基,将自己的学术、学问、技能贡献给社会大众。纵然从事于工商事业,赚一点钱非常合理,那就是利润,在工商业讲利益,利益不超过三分。这是什么?合理的利润,我十块钱的本金,我能赚三块钱;十块钱的本钱,我能赚五块钱,你有点过分,赚得太多;要十块我能赚十块,这不像话,你这个人的良心有问题;如果十块赚一百块,那这个人不得了,谁都不敢碰你,你不是个善人。所以中国这个社会,几千年能够维持繁荣、兴旺、安定、和谐,有它的道理,全在教育成功了。人把贪瞋痴慢疑,这是决定有的,限制到一定的水平,不让它超过;超过一点点可以,不能超过太多,这个方法妙极了!我这次有机会参加曼谷多元文化的活动,我要把这些东西对大家好好的讲讲,这很多外国人听都没有听说到的。哪有现在一本万利,这成什么话?这地球上当然会有灾难,社会肯定不安定,肯定混乱,就是做得太过分了。

  所以这个安,这五种是基本道德,从这个地方延伸治国,那就是四维。管仲所说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治国这四个字,礼义廉耻。廉,就不贪污;耻,不干坏事。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仁义代表儒家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治国需要廉耻,平天下要八德,你看这中国人的发展,都是从五常延伸出来的。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就能让天下太平、世界和谐。这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教什么?就教这个。人人都能够学到孝悌忠信,都能够把仁爱和平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有冲突,永远不会有战争。今天社会的冲突,我们有没有自己去反省反省,我们有没有做到仁义?有没有做到忠信?冲突发生,过失都是对方,你说是他,他说是你,永远扯不清,这个世界不会有和平。中国传统这些理念,可以在每一个宗教经典里面都能找得到。全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你到老祖宗那里去找,都能找到同样的理念、同样的智慧。中国历史悠久,记载得清楚,把这些道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这些方法推行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世世代代它都保持,都把它发扬光大。这就是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叫安忍。

  忍这个字,中国人是从小培养。婴儿还不会说话,两个婴儿放在一起,你摆一块糖在那里,两个人就抢。母亲怎么办?教小孩忍,那真是忍,小孩要学忍,不准抢,要让给他;那个母亲说,你要让给他,彼此相让。到最后怎么办?来分,切开一半,一人一半,这是中国人的方法。渐渐长大,开头最初的时候忍让,不讲争讲让,渐渐长大,教他学什…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