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九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九集)  2012/4/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9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五十八頁倒數第二行:

  『獲叁種忍』。我們先依照念老注解裏面提供的資料,也非常豐富,由此能夠知道念老對這一節的經文很重視。「《淨影疏》曰」,小慧遠法師《無量壽經義疏》裏面講的,「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叁地已還」。已還就是叁地以下,初地、二地、叁地,這都講的是別教。尋聲悟解,這就是聽經聞法有覺悟,一般稱這個叫解悟,不是證悟,是解悟。解悟能放得下就是證悟。知聲如響,這就是不著音聲相,與《大乘起信論》裏面跟我們講的完全相應。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告訴我們,聽經聞法所以要會聽,什麼叫會聽?不執著言說相。這個就是不執著言說相,爲什麼?音聲就如同空谷來音,我們講回音。所以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相是假設的,世尊幫助我們覺悟,說了很多的名詞,爲了說、聽方便而用的。像這世間,每個行業都有它的術語,解釋的時候用這個,省時也省事。

  第叁個,不能有心緣相,聽懂了就明白、就懂了,不要去想它,愈想愈錯。爲什麼說愈想愈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講經說法全是從自性裏面流出來的。自性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然流出來,我們想就錯了,愈想愈錯。不懂?不懂不要緊,不懂就讓它過去。中國古人讀書,「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爲什麼?一千遍的時候你的心定下來了,定能開智慧,智慧一開就懂得了,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不要去勉強,不懂,苦苦的去思索它,這個不可靠的。縱然想到了,也未必是真的,可能是扭曲了。我們年輕的時候,早年學講經,看注解看不懂,怎麼辦?把經注放下,拜佛,拜上個二、叁百拜,豁然就明白了。用這個道理可以,用真誠心,求叁寶加持,不去想它,管用!這個法子我們常常用。離這叁種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就是聞經聽法悟解。叁地已還,別教初地、二地、叁地的境界,這叫音響忍。

  第二個,「舍诠趣實,名柔順忍」。诠是诠述,也是方便。這個舍也是不將言語、文字放在心上。這裏頭有诠,诠述是文字,就像我們看經不著文字相,前面是聽經,不著音聲相、不著言說相,這不著文字相。明白真實的道理,心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叫柔順忍。四地、五地、六地所證得的是柔順,前面一、二、叁地證得的是音響忍。最後,「證實離相」,證到實相,離一切虛妄相,這叫無生法忍。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無相是性,這見性了,在相上見性,在性上體會到相,性是真的,相是假的。證得實相的人心地清淨,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他都證得了,這是七地以上,在圓教就是七住以上。

  「其意謂,聞法悟道,知一切法,如聲之回響(回音)」,這個下面是黃念老的解釋,聞法悟道,「如夢幻泡影」,音聲如夢幻泡影,不去執著。知道一切法都是方便法,我們要從方便裏面悟入真實,這就對了。悟入真實沒有別的,你得把方便法放下,也就是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放下執著,小乘境界;放下分別,這是菩薩境界,權教菩薩。這是大乘,得放下起心動念,這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這裏講叁地已還,這是別教,別教初地所證的功夫等于圓教初住,我們一般講,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始無明破了,但是習氣還有,習氣還在。這個地方講清楚了,「別教叁地以下之菩薩所得」。「舍離言诠,趣入實相,名柔順忍」,讀經不執著文字相,聽經不執著言說相,能夠體會到實相,這是柔順忍。心安住在實相上,知道一切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再把一切法放在心上。連佛法亦如是,佛法是方便法,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

  「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個離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把一切現象放在心上。一切法有沒有?有,確實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就是確實有念頭)、有自然現象。這個東西都不是真的,是自性裏頭變現出來的。自性清淨心裏面沒有這些現象,但是遇到緣能現這些現象,這是自性功德自然流露,大乘裏面叫隱現。隱,是不現的時候,像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隱。具足什麼?具足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它不現,沒有緣它不現。爲什麼會有現?一念不覺的時候它現了,真如不守自性,就一念不覺,這個現了。另外一種,是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現。尤其是諸佛如來,他們住常寂光。常寂光在什麼地方?這個概念我們都有了,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寂光遍一切處,遍法界虛空界。契入常寂光,妙覺如來。如來的身我們叫法身,叫法性身,居住的地方我們叫法性土。法性身沒有相,法性土也沒有相;如果說相,相就是自性,相就是法身。他像光一樣,什麼地方有情衆生跟他有緣,就會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他就現身說法。如果這個地方有一群人,人很多,緣很盛,他就現應身。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我們地球上示現的是應身,八相成道,示現來投胎、出生,住世八十年,這叫應身。

  化身,就像我們前面所舉的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中途在路上生病了,遇到一個乞丐,照顧他,把他的病養好,他繼續再去朝山。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照顧了十幾天,病好了就不見了。他朝山時間長,如果從雲南雞足山去朝山,恐怕得要一、二年,叁步一拜才能拜到。所以第二次生病,又碰到這個乞丐,又照顧他。第二次老和尚就,感恩,難得碰到這麼個好人,就問他的名字。他告訴他,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家住在哪裏?就住在五臺山。他說你到五臺山,五臺山的人都知道我。他記住了。他拜到五臺山的時候,第一個就問,兩次救命,幫助。沒人知道。到寺廟裏去問,寺廟人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這個是什麼?這是化身,你有困難的時候他來了,幫你解決問題了,他就不見了。所以法身有這個能力,我們要相信,一點都不能懷疑,我們起心動念,佛與法身菩薩完全知道。

  過去我們學過賢首法師的《妄盡還源觀》,這一篇論文裏頭寫得非常清楚,告訴我們諸法實相。他分成叁段,第一段是「顯一體」,那是真的,那就是真如自性,法性、本體。一切法是從它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這個是不生不滅,他說的這個名字也非常好。從這個體起作用,作用就兩種作用,一個是依報,一個是正報,這「起二用」。依報是環境,就是整個宇宙,正報是自己,別的人,別的人也是我依報。就好像作夢,夢中境界出現。第叁段跟我們說明,依報、正報都有「叁種周遍」,這些話非常重要。第一個,我們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收到了。我們這裏好像有個電臺發射出去,遍法界虛空界都收到,速度快!一塵普周法界遍,我通常用四個字,「周遍法界」。這是我們念頭。

  物質現象?我們的肉體,物質現象。你看一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這一塵是什麼?現在科學家講的中微子,就是物質環境的最基礎的物質,就是最小的物質。《金剛經》上「一合相」,遍法界虛空界都是這個物質現象變現出來的,這是物質現象的基礎,根本,一塵。一念周遍法界,一塵周遍法界,一塵是我們身體狀況,我們身體健康狀況。那個知道的比現在什麼醫院檢查高明多了,醫院很多檢查不出來,佛菩薩全知道,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身體狀況全知道。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科學家確實證實了佛法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物質現象完全聽念頭在指揮,我們要想身體好,不需要用任何保養,用你的念頭,你的善念、你的清淨念頭,這是最好的保養。心地清淨、心地善良,你的身心就健康,不會出一點毛病,又得佛力加持。佛力雖然加持你,你自己還有惡念、不善,他沒有辦法,他加持你,你還製造,製造病毒,給病毒做增上緣,這就沒有辦法,就很苦了。我們不應該製造,我們有什麼困難、痛苦的時候,真的,求佛菩薩保佑,決定沒有問題。知道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從來沒有離開我,就像空氣一樣,沒有離開過空氣,沒有離開過諸佛如來的法身。

  實報莊嚴土裏面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這個能力,就是都能收到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身體細胞裏頭,他全知道,我們周邊環境他都知道。桌子,物質,它也是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不斷向外面發射。同時也能夠收到外面的波動,身體既是一個發送消息的機器,也是接收的,我們也能接收到。所以你心地清淨,你能接收到佛菩薩信息,佛菩薩能幫助你、觸動你,讓你覺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要相信,不能懷疑。我們讀了科學報告之後,才真相信、真不懷疑了。念頭一定要善,至少起心動念要落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要落在十善業道。再提升,落實在菩薩的六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能夠落實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就更好了。

  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不容易!想到學佛這麼多年,現在才是真正搞清楚,真正不懷疑了。像《華嚴經》上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個心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念頭,于任何人都不相幹。我們的心跟一切諸佛如來同一個心性,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性。這是說明什麼?倫理,關系,我們跟阿彌陀佛什麼關系?太密切了。比父子密切,父子是兩個身,這一個身、一個心,跟一切諸佛如來一個心。這是修學大乘必須要認識的、肯定的,要把心安住在這個道、安住在這個理、安住在這個法上,這叫無生法忍。忍是一個,安住是一個。音響忍淺,柔順忍功夫深一點,無生法忍是深到底,都在這一樁事上。所以無生法忍,七地以上。

  「又《彌陀疏鈔》曰: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種約法,一種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爲忍」。這是無生忍第一個說法,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個知道…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