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七集▪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村莊上長大的。四十多歲了,他說你要出家,五堂功課你都學不會,那個東西要背的。學不會五堂功課,你在這個寺廟裏人家瞧不起你,不讓你住,你不會經忏佛事。講經,你念書來不及了,四十歲很難學成功了。他又賴著不肯走。最後老和尚沒有辦法,他說那我給你提個條件,你能答應,我就收你做徒弟,你不能答應,到別的地方去好了。他說行,你什麼條件我都答應。他說好,你真聽話,你出家,不要住在寺廟裏,他到甯波鄉下找個破廟,沒人住的,你到那邊去住。他說我替你找一個信徒,照顧你的生活。找個老太婆給他燒兩頓飯,中午、晚上,給他洗洗衣服照顧他。早餐你自己去搞去。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念,不分晝夜。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叁年。

  這個方法好,一點壓力都沒有。他就一個人,他也沒有什麼早晚課,反正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坐著念也行,走著念也行,毫無拘束,累了休息。叁年,預知時至。他也沒跟人說,只是往生前一天,他離開寺廟。他在這個寺廟住叁年,從來沒有出過門。到城裏面去,大概看看親戚朋友,見最後一次面,也不說。當晚就回來了,告訴老太太,明天不要替我燒飯。老太太以爲叁年沒出門,今天到城裏去見朋友,大概明天有人請他吃飯,明天不要燒飯。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老太太不放心,到廟裏再看看,師父在不在。結果到廟裏叫,沒人答應,一看到,他站在佛堂前面,面對著佛像,站在那裏不動。叫他也不答應,仔細一看,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

  馬上把這個信息傳給這些鄰居、學佛的朋友們,大家都來。這怎麼辦?在鄉下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真是新聞,趕緊派人到甯波觀宗寺去通知谛閑老和尚。走路去,沒有交通工具,一個來回叁天,他就站叁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非常贊歎,歡喜,就說,也告訴大家:「你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超過那些弘宗研教的法師」,弘宗是參禅的,研教的是講經的法師,超過了,「超過那些名山方丈住持」,都比不上你。你看多潇灑、多自在,一點都不假,到極樂世界就作佛去了。什麼都不懂,就這樣念叁年佛,他真信、真願,他真幹。我們想想,他往生是什麼品位?肯定是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他總在這叁個位次上。

  他爲什麼能這樣發憤?他的生活太苦了。做鍋漏匠,鍋漏匠是很低級的職業,每天挑個擔子,一個擔子那一邊是個小火爐,炭爐,補鍋、補碗。人家鍋碗打破了,鄉下人還能把它補了再可以用。補一個鍋,兩個銅板吧!你就想他的生活多苦,他一天一毛錢都賺不到。那個時候一毛錢叁十個銅板,補個鍋、一個碗,頂多二、叁個銅板。都在鄉下,城裏比較富裕,鍋碗破了就不用了。只有鄉下人舍不得,鍋碗破了就留在那裏,等,這個鍋漏匠一年會來巡回二、叁次,等他來拿去補。所以非常辛苦。這一下遇到這個法門,你看,叁年,有吃、有穿,又有地方住,又不要去那麼辛苦,就這麼一句佛號拼命念,念到有這麼好的成就,這他都沒有想到。老和尚當年給他說一句話,他也是耳邊風沒留意,就告訴他,將來一定有好處。他從來不問有什麼好處,他不問,他就是念到底。你教我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好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這都是來作證轉的,比講經說法效果還殊勝,做給你看。

  鍋漏匠我們沒有看到,決定不是假的,倓虛法師常講。倓虛是同學,那是谛閑老和尚剃度的徒弟,倓虛是谛老的學生,佛學院的學生。臺南將軍鄉的,那親耳所聞,那個時候她往生好像就前一年,前一年的事情,還在佛光山開山之後。我到佛光山教書,佛光山大概才開山大概四年,今年好像四十六年了。這使我們永遠記住,認真學習。

  下面講「得忍」,「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爲忍」。像鍋漏匠,這個就是一聽他就相信了。理他不懂,他相信他師父,師父講的話不會騙他,師父講的話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這叫得忍,一點折扣都不打。將軍鄉這個老太太,聽到媳婦的勸告她就接受了,她沒有懷疑,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人家叁年也是站著往生。真的是難信之理、難信之法,他一點不懷疑,這個不惑是不懷疑,完全相信、完全接受。《淨影疏》上說:「慧心安法,名之爲忍。」這個心是真實智慧。他雖然什麼都不懂,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可是這樣難信之法他居然能相信,居然能依教奉行,這叫忍。又《大乘義章》十一卷裏面說:「于法實相,安住爲忍」,這是一般學教的。釋迦牟尼佛講《般若經》,《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這是非常難以相信。但是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礎,才開始給你講般若,般若講空,大家才能聽得進去。一開頭就給你講般若,會把人講跑掉,他不相信。所以能安住。

  「《會疏》雲:智行增進名法忍」,智是智慧,講解門,行是修行。智是看破,行是放下,看破、放下都能有進步。天天有進步這個難;每個星期都有進步,這就很了不起,這人肯定成就;每個月都有進步,一個月一個月看,月月都有進步,他的成功可以預料。如果看不到進步,這一生到最後就是個不定法,不定到哪裏去了,那要看你最後臨命終時的緣分。臨命終時緣分殊勝,還行,遇到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你還沒有斷氣之前,勸你提起正念,一心觀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都能往生。你來生到哪一道去,關鍵在最後一念,前面我們講的十種心,最後一念是什麼樣的心,就感什麼樣的處所。六度心是菩薩;聲聞、緣覺的心是二乘;十善、慈悲喜舍,天道;五戒十善,人道,中國人講五常、四維、八德,這個念頭生起,人道。如果是貪心、愚癡、傲慢、瞋恚,那個麻煩大了,惡道去了!

  所以常常我們自己要警覺到,起心動念時候,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能夠覺察到好!這說明什麼?你不迷。時時刻刻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什麼心、動什麼念,自己清楚,就知道到哪一道的成分比較多。常常有念佛的念頭起來,好!這是到極樂世界的緣分。好,今天時間到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