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見到不動的真相;我們用浮動的心,永遠見不到真相。動只能見動,阿賴耶是動的,所以阿賴耶的叁細相科學家能見到,自性見不到,因爲自性不動。自性是真心,自性是神智,此地講的神智。極樂世界七寶池,能幫助我們開發自性智慧。

  「又水具八德,調和適意,故悅體」。淨,清、澄無垢。清是清潔,澄也是清潔的意思,非常清潔,一絲毫染汙都沒有。「無形,表至清也」,清到極處,好像看不到東西一樣。「淨若無形,水之相」,像空氣一樣,我們眼睛看不到它,它有,彌漫在虛空裏頭。海裏面的動物,它們在水裏面遊,就像我們在空氣當中生存一樣。淨若無形這水之相,不像我們這邊的水。我們這邊水要跟它一比太粗了,它的相彷佛像空氣。「開神悅體,水之用也」,它的作用。幫助極樂世界所有帶業往生的衆生,這個水能把他們的煩惱洗掉,能把他們的罪孽洗掉,這叫開神悅體。「相用俱妙,實因水之本體妙也。」爲什麼相用妙、體妙?體是什麼?體是真實之際,體是性德,所以妙不可言。下面第六:

  【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因爲水幹淨,一絲毫汙染都沒有,所以你從水上面看到水底下。「以水至清,能使池底寶砂清澈映現,故曰寶沙映澈。徹照至底,故曰無深不照。」這水底下你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絲毫障礙都沒有。

  最後這一段,「水演法音」,這是妙至極處!

  【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這是略說,舉幾個例子,實際上水說法,無量無邊諸法。寶池德水天天在演說,所以人在寶池裏面沐浴,不但這個水能幫助你斷煩惱、消業障,幫助你開智慧,它在說法。所說之法亦如人意,你想聽什麼法,它就給你說什麼法,它所說的淺深恰恰就是你的程度。你的程度高,它說得高深,你的程度淺它講得淺白,決定讓你得利益,決定讓你生歡喜心。由此可知,寶池德水,經上又說,極樂世界衆鳥說法,那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是真的。那我們看極樂世界的寶樹、寶池、德水,又何嘗不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它的體是什麼?它的體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心,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實智慧,所起的作用就是阿彌陀佛惠予大衆真實之利,這個話講得通。

  我們看念老這個注解。這一段明本品第二個大段「水演妙法。廣演無情說法之妙谛」。廣是普遍、廣泛的,隨時隨處你都能看到,這些水在這裏說法。水是無情,礦物,才說它作無情。實際上現在我們知道,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一回事情,不是兩回事情。說水無情,這是隨順世間法,隨順俗谛說的。要隨順真谛,《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就說出,情跟無情是一不是二,同圓種智。這是近代量子力學家才發現、才提出。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它都有能力,它會聽,它會看,它懂得人的意思,它能隨著人的意思産生種種不同的變化。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做成功了。臺灣高雄有些學佛的同學,學江本博士的實驗,也做成功了,他們要我去看。做成的效果超過日本江本博士,爲什麼?他們用的科學儀器比江本博士那個先進,江本博士所用的顯微鏡二百五十倍,他們的顯微鏡七百多倍,幾乎差不多超過兩倍,所有一切設備都比江本博士先進。這批同學是業余的,做得非常成功。證明物質可不是開玩笑的,不要覺得房間沒有人,桌椅板凳都會看、都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人要學佛、要成就,不能不用真心,決定不用妄念,用真心。

  他實驗裏面發現一樁事情,江本博士來問我,從他這麼多年的實驗,發現只有愛跟感謝這兩個念頭最好,反應的結晶最美。所以他問我,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一點都不錯。真心,我們叫真心,真性,真性裏面的核心就是愛,這個愛是真愛,佛家講慈悲。爲什麼?世間人的愛,他裏頭帶著有情,有情執,所以佛教不用愛字,用慈悲。慈悲就是愛,慈悲是理性的愛,是智慧的愛,裏頭沒有情執;換句話說,裏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占有、沒有控製、沒有貪瞋癡慢疑,沒這個東西。這是純愛,天性。從哪裏看來?你細心觀察,你看小動物,小狗小貓,你看小狗剛生下來,它母親對待它,照顧它。小貓小狗看到它的母親,你冷靜仔細觀察,愛,那是自性本性流露出來的。看人亦如是,要看嬰兒。

  我有一年在東京開會,那是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在岡山開的。有一天我們出去散步,二十多個人陪著我,當中有個年輕的媽媽,一個小車推著小嬰兒,嬰兒四個月。不是小車,床,像小床一樣,四個月大,小床推著。在路上我忽然想起來,就停下來,大家來看。看什麼?看「父子有親」,你在這裏就看到了。你看這個媽媽對她的兒子,你再看兒子,兒子四個月,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表情,你看他對他的媽媽,這裏你真能看到。五倫裏面的核心就是這個愛,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是性德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中心就在此地。五倫裏頭第一倫,父子有親,這就是自性裏面的真愛,是性德,是性德的核心。

  我們老祖宗知道,發現了,所以中國教育,愛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這種愛怎樣把它保存,保護好,一生都不會變質。中國教育第一個目標就是這個,永遠不變,父慈子孝。第二個目標,把這個愛擴大,愛你的家人。你只曉得愛你父母,你父母還有父母,有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伯叔兄弟姐妹,這你家族,把這個愛發揚光大,愛家族。再擴大,愛鄰居,不是我們一家的,鄰裏鄉黨。一層一層擴大,再擴大到社會,再擴大到國家,最後擴大到《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這個愛是用父子有親那個真愛去愛人。所有宗教都用這個,沒有例外的,上帝愛世人,是這個愛,神愛世人,是這個愛。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愛的文化,傳統教學是愛的教學。從這個愛延伸出來,五倫,你看頭一個父子,延伸出來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長幼有序,有你自家的人,也有外人。五倫關系是從自己開始,所以第一一定是父子有親,第二個夫婦有別,第叁個長幼有序。一半家人、一半外人,家人是兄弟姐妹,按照老大、老二排行,有秩序,不能亂的。對外面,外面人有年歲大的,有年歲小的,年歲大的,我們把他當作兄長,哥哥看待;年歲小的,把他當作弟弟看待;年老的,把他當作父母看待;年幼的,把他當作兒女看待,這就是長幼有序。所以是一半自己,一半外人。其他的是外面人,不是自己人,君臣有義,這是外人,朋友有信,一層一層往外擴充。整個概念,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都是一家人。中國民間諺語有所謂「四海之內皆朋友也」,四海之內在從前指天下,整個天下人都是我們的好朋友,五倫的社會。

  五倫社會裏頭,人與人往來必須要遵守的,德行。基本的道德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就是愛人,第一個就是愛;第二個是義,義是合情合理合法,不能亂來,有秩序;第叁個禮貌,一定要講求,要有禮,沒有禮就會亂了。禮是有節度的,不必超過,也不能不到。禮是能夠讓大家和睦相處,每個人遵守,它有秩序,它不會紊亂。智,今天講的理智,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裏頭有流弊,理智不會,用心要用智慧。最後一個信,一定守信用。這五個是基本的道德,五倫是道,五常是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達到這個標准,不能違背。古聖先王用這個治天下,用這個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今天講的世界和諧,就這個意思。讓天下人都得到公平、都得到禮遇,這就是幸福、美滿。怎麼落實?用教育,教育是落實的手段

  了解這些你才真正認識中國人,古時候中國人,現在中國人不講了,忘掉了。我們疏忽了兩百年,不算很長的時間。前一百年疏忽了,就是不重視,外國的科學進來了,對這個東西好奇,對自己東西冷漠了。最近這一百年嚴重了,爲什麼?講的人都沒有了,讓我們自己中國人對傳統東西都感到很陌生,才有今天的災難。今天社會動亂,居住環境災難頻繁,不善業之招感,《感應篇》說得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太平盛世,幸福美滿是善心善行的感召,動亂、災禍是不善心行的感召,都是自作自受,不可以怨天尤人。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尤其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物隨心轉,這是佛法叁千年前講得很多了。佛法講境隨心轉,外面的境界隨著我們心在轉,心善樣樣都善,心不善樣樣都不善。所以,我們要想恢複社會的秩序,化解我們居地的這些災難,只要從心上改就行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准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老祖宗行了幾千年,沒有出亂子,今天我們丟掉,麻煩出來了。

  我們要肯定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理念、老祖宗的方法、老祖宗的經驗。所以我在很早的時候,我記得大概是五十歲的時候,我就極力提倡文言文,提倡孝親尊師,提倡恢複祠堂、恢複孔廟、恢複城隍廟。這叁個硬體設施,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頭核心的,用佛法講是表法。祠堂代表孝道,代表倫理、道德;孔廟代表教育,尊師重道,倫理道德的教育;城隍廟代表的是因果教育。這叁個建築,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接受過倫理道德教育,不敢有惡念,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作惡;懂得因果教育,不敢作惡。爲什麼?一個惡念,鬼神知道,後頭還有報應,所謂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不敢作惡。所以這個教育在中國起很大的作用。

  我們要把這個教育推向全世界,因爲整個世界社會亂了。這是英國湯恩比博士第一個說出來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要用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換句話說,中國傳統的文化可以救國家,可以救世界。今天最重要的是沒有老師,培養儒釋道的師資是當前的急務,沒有比這個更著急的,趕快做!儒釋道都缺乏老師,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很親切,也發現一般宗教都缺乏好老師。這個好老師要能說能行,能說不能行的可以,救今天的社會必須要能說能行。在中國唐代,天臺智者大師曾經說過,他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這可以做國師。爲什麼?他說得不錯,沒有說錯,沒有教錯,但是他自己沒有做到,我們可以跟他學。所以學生超過老師,學生真幹就超過老師,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道理在此地。老師也希望學生超過,這個社會國家才有前途,代代有高人出世。如果學生不如自己,我們的教學失敗了,一代不如一代,那就是衰相。一代比一代強是興旺的氣象,這個要知道,決定不能嫉妒。如果這個老師能說又能行,大師說這是「國之寶也」。能說能行是國寶!孔孟能說能行,釋迦牟尼佛能說能行,他們所說的自己全做到了,這國寶級的,國寶級的能救世。國師級的也算不錯了,現在連國師級的都找不到。國師不是不做,做得不圓滿,做得不夠好;國寶那是做得好,做得很圓滿,很道地。

  無情說法,這講到因果妙谛,「成熟極樂衆生之善根」。凡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有善根,小本《彌陀經》上說出往生的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那個少是貫下來的,不能少善根,不能少福德,不能少因緣;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個人必定得生。善根福德因緣從哪裏來的?過去生中結的。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好,我們要相信,往生極樂世界這些人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世遇到淨土法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得到無量諸佛威神加持,你能信,你能解,你歡喜,你肯學。要不然不可能,這是難信之法,哪有那麼容易相信?我們讀了這些經文,好好的去想想,不要辜負這一生。過去生中紮那麼好的根,這一生又遇到了,絕不空過,這一生決定要生淨土,就對了。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我們隔壁的教學樓快好了,那個地方我們做個念佛堂,做爲我們早晚共修的地方。聽經、學教、念佛,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我們一生必須要完成的一樁大事。我們就是爲這樁大事來到這個世界,其他的都是小事,實在講無需要重視,我們要重視大事因緣。

  『微瀾』,微瀾徐回,微瀾是水生細紋,就是波,很細的波,大波叫瀾,小的叫波,大波叫瀾。「今曰微瀾,乃指細波」。『徐回』,徐是緩,回是回流。池裏面的水在流動,但是流動得很慢,它不快,流動得很慢。「水波徐緩往複,互相激蕩,輾轉生波」。這也給我們說出來,波瀾從哪裏來的。水不是靜的,如果是靜止的它沒有波,它在那裏動。怎麼會動?因爲在水池周邊,在水池當中沐浴,這些菩薩們心動,它就動了。這些菩薩都是有道心的,都是有定功的,所以它動的波浪不大,微波,這個原因。特別是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土大概不需要了,因爲人沒有這些習氣。方便土是四聖法界往生的,同居土是六道凡夫往生的,習氣還重。習氣完全沒有,就不動了。所以實報土的那個習氣,就是分別執著的習氣沒有了,他的習氣是無始無明習氣,非常非常微薄。所以,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實報土裏面這些菩薩不會到七寶池去,他們沒有這個必要,對這個也不感興趣。

  『轉相灌注』。「水波相擊,發微妙悅耳之聲。其聲之種類無量」,無量種音聲,「微妙亦無量」,聲音無量,微妙亦無量,故曰『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所言無量微妙,以能廣說無量妙法。」這個就太難得了,它的作用,能令一切衆生開悟,這才叫真的妙,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功德。我們這個世間縱有這些微妙,沒有辦法幫助我們開悟;極樂世界寶池德水,微妙的音聲,能幫助我們開悟。世尊這樁事情爲我們多次宣說,常常介紹。不像說別的經,別的經只說一遍,沒有說過第二遍。這是我們要多多去想,爲什麼?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自己的根性,所有一切法門,唯有這個法門能完全接受,能依教奉行。它所要求的條件我們都能符合,決定能成就。

  所以就在這一生,最好就在這一年,我們先把根基奠定,取得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什麼時候去?這個事情完全交給阿彌陀佛,我們自己不要去管它。完全交給阿彌陀佛,佛叫我們什麼時候去我們就什麼時候去,這個方法好!佛要留我們,我們也歡喜,在這個地方幫助衆生,多做一點表法的事情。我們也要學自在,也要學無障礙,這樣就非常的美滿。活在這個世間,首先取極樂世界,第二個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大衆。我們把往生的時間付托給阿彌陀佛,由阿彌陀佛做主,這個多自在、多圓滿。自己一切放下,什麼念頭都沒有,唯一一個念頭,老實念佛。好,今天時間到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