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四集▪P4

  ..續本文上一頁說明白一點,不受病毒的汙染,清淨心,病毒東西到他口裏病毒就沒有了,就化解了,他不受。第二個,慈悲心能解毒。不用醫藥,心地清淨、慈悲,吃什麼東西都沒有問題,都有養分,何必要挑挑揀揀的?浪費那麼多精神,浪費那麼多時間,爲什麼不拿這些時間、精神去念阿彌陀佛?全都搞錯了,搞錯的人太多了。

  我們初學沒有看到好樣子,所以這樣好的法門,在這個世間流傳,功效並不是很好,實在講,還是真正明白通達功夫不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不一樣,死心塌地,知道念佛的人得阿彌陀佛的保佑,得阿彌陀佛的照顧,比什麼都可靠,比什麼保險都可靠。富貴的人有保健醫生,阿彌陀佛比保健醫生高明多了,你要相信!真念佛,就是這個世間最有智慧的人、最有福報的人,誰來給你當保健醫生?阿彌陀佛。這個世間,再大的富貴請不到阿彌陀佛來當他的保健醫生,我們可以。要真正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

  「又雲:舍離一切執著。故無所味著」。味,百味,大家喜歡的,怕的是執著。極樂世界人沒有執著,衣食住行自然莊嚴,無與倫比。起不起貪心?不起。爲什麼?太多了。這個世間,對于珍寶人起貪心,它太少了,所謂物以稀爲貴。極樂世界的珍寶太多了!你看這個世間人,黃金看得很重,做成首飾戴在身上。極樂世界黃金幹什麼?鋪馬路的。像我們這個世間柏油,柏油是鋪馬路的,什麼人拿著柏油做首飾戴在身上?沒有。我們這邊的七寶,琉璃、翡翠、寶石、金剛鑽,這個東西在極樂世界是建築材料,太多了,到處都是。人家要不要?不要,看都不看一眼,太多了。其實,我們這個世間也一樣,對我們的生命,至關緊要的不是飲食,飲食,十天不吃飯還餓不死,十分鍾沒有空氣就要命,誰貪空氣?空氣這麼重要,你想想看,比黃金重要、比珠寶重要,那個東西有沒有沒有關系,空氣十分鍾沒有要命!沒人貪空氣,它太多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西方極樂世界所有這些珍寶,就像空氣一樣無量無邊。所以變成每個人對這個不會起心動念,極樂世界,貪瞋癡慢疑自然就斷掉了;這個世界不容易斷,到極樂世界自然斷了。「食已」,吃完之後,「自然化去」,沒有了,「欲食時隨意複現」,什麼時候想到,它什麼時候就現前,「一切自在無礙」。

  「又此經文,正顯《往生論》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偈雲: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這說出來,極樂世界用什麼來養身體?用佛的法味,用禅叁昧。這就是人的身體需要飲食補充能量。西方極樂世界人的身體跟我們身體不一樣,他的能量怎麼補充?他的能量是聽經聞法,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沒有中斷。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我們這要睡眠,人生在世,差不多叁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裏頭,你要浪費多少年!人生縱然活到百歲,睡覺的時間大概是叁十年。吃飯都是浪費時間。極樂世界人不需要吃,不需要睡眠,精神飽滿,精力充沛,他是法性身。所以,他要的是禅悅爲食,他得到的是法喜,得到的是法味。

  古人有一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這些滋味,無論是身攝取的,或者是心理享受的,精神的快樂,跟法味比差很遠。這些事情,學佛的同學,真正用功的人都有。我們初學講經,准備功課,要查這些資料,往往晚上沒有事情,還清淨,沒有人幹擾,好讀書。愈查愈興奮、愈歡喜,天亮了不知道,怎麼天亮了?好像是二、叁個小時,實際上工作七、八個小時,沒有感覺到累,沒有想到累,歡喜。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經教沒有入進去,入進去之味其味無窮,你舍不得離開它。一天不吃飯可以,一天不睡覺沒有關系,一天不讀經不行!這個法味滋養我們的身心,讓我們真正喜樂。古人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真快樂!這種快樂,必須深入經藏你才能享受到,你要不深入經藏你享受不到,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親身享受,我問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享受;問我們的同學,真正都是發心講經教學的,個個都有,不是我一個人,很多!這兩天,跟諸位上課的胡小林居士,他有,每天研究經教至少十個小時,他快樂無比。專心學習的時候,這十個小時當中電話都不聽,任何人都不接見,就像閉關一樣,樂此不疲。爲什麼?快樂、享受!世間不能比,你們世間一般人看電視、看電影,聽一些歌舞,以這個爲樂,我丟掉這個東西五十余年了。不看電影、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看雜志,一切世間人所謂娛樂場所我沒有涉及,五十余年。我每天的快樂在哪裏?在經教裏頭,法喜充滿,真快樂!法味確實比世味濃,世味比不上法味。

  叁昧就是清淨心,禅叁昧爲食。清淨心、平等心,這是真心。清淨沒有染汙,離一切染汙;平等,離一切高下。出家人,上面跟一些國家領導人平等,我見過很多,下面跟販夫走卒、跟要飯的也平等,這裏頭有樂趣。跟什麼樣的人見面都歡歡喜喜,爲什麼?于人無爭,于世無求,這才叫真正自在,這叫真正富足。什麼叫富足?你看有錢的人,有幾億財富,他還想要,不知足,還患得患失,他很苦!知足就快樂,不求了;你還有求,你不如我,我都不求了你還有求。所以,于人無爭,于世無求,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所有出家弟子定的標准。爲什麼?你能嘗到法味,你能快樂無比。人只要無求,沒有欲望,心開意解,心是清淨的,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多快樂、多自在。一有求、一有爭,那叫造業,不但自己生煩惱,還有業報,沒有辦法出離輪回,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太苦了!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