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五集)  2012/4/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九十四面第四行,從第四行看起:

  「又此經文,正顯《往生論》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偈雲: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接著看下面。《論注》,這是昙鸾法師的注解,說「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這個我,是極樂世界,「以佛法,以禅定,以叁昧爲食,永絕他食之勞。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昙鸾法師解釋《往生論》裏頭這兩句話,「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很廣,確實我們凡夫無法想象,經上講的不可思議。所以昙鸾法師說,因爲這是十七種莊嚴器世間的功德成就,我們在前面學過。所以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細心去觀察,許多佛國土裏頭,飲食這一道很複雜,也帶給衆生許多的苦惱。阿彌陀佛他有個終極的願望,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他做到了。什麼原因做到,前面我們都學過,知道佛的悲心,知道佛所用的方法,那就是參訪一切諸佛刹土,一個都不漏,用了五劫這麼長的時間。

  那個時候人壽的壽命是四十二劫,我們依照世間自在王壽量,知道那個世界的人福報很大,有佛住世,壽命很長,這福報大!我們現在的人跟他們比差太多了,人家壽命四十二劫,我們壽命很少超過一百歲。所以,世間自在王佛讓他參訪一切諸佛刹土,他用五劫的時間結得大願。四十八願就是他參訪的,總結他所想取得的,總結爲四十八樁事情。這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頭的精髓,所有一切不善的統統不要,這樣造成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象成就的,不是的,是實際上去考察,取長舍短,這樣成就的。總是,這是守住一個大原則,一定要幫衆生離苦得樂,他做到了,這是十方一切諸佛稱贊他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成了佛,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沒有差別,但是許多菩薩在因地上沒想到這樁事情。願是發了,希望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願發了,但是沒有認真去做。阿彌陀佛這個願發了,發了他真幹,怎麼幹法?老師教他到一切諸佛土裏面去考察,他真去了,所以總結成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就是他考察的總結,他的報告,這不可思議。

  願我國土,極樂世界的衆生不需要其他的飲食,以什麼爲飲食?以佛法,以禅定,以叁昧。叁昧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不依靠外面,依靠自性本具的功德能量,用這個來養身體,不向外求,這就自在了。所以永絕他食之勞,這個勞特別是我們這個世界,你看做飯,這廚房裏多辛苦。農夫種植稻米,多少人力加工才變成我們煮飯需要的白米。從農田裏面采割,到煮成米飯我們來食用,我們都沒想到這裏頭經過多少人的付出,才有這一碗飯,還要加上一些蔬菜。一般社會大衆還需要肉食,肉食,殺衆生來補充自己的能量。這個飲食所造的業,太苦了!聯合國的報告,每年全世界被殺的、被吃的這些衆生,陸地上走的、水裏面遊的、空中飛的,平均大概是叁千叁百七十億,單位是億,每年殺這麼多,叁千叁百七十億。這些衆生甘心情願被殺嗎?被吃嗎?不甘心、不情願。不甘心、不情願,這個東西就是弱肉強食,要不要遭果報?

  佛告訴我們,一家人,小孩投胎到你家來,爲什麼不到別人家去,到你家來?跟你有緣。有什麼緣?佛說四種緣,到你家來,一家人,有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不是這四種緣不會成爲一家人。報恩的,這就是孝子賢孫,過去生中你對他好,有恩德。如果是報怨的,也許過去你殺他、吃他,這一下來了,他要來討命,這叫敗家子,會攪和你家破人亡,報怨的。有討債的、有還債的,無債不來,這變成一家人的。不是一家人,親戚、朋友相識的,還是這四種緣,這四種緣比較淺一點,深的就一家人。沒有緣,對面也不相逢,也不認識,沒印象。我們從街道上走,看到街上人很多,都看到了,有沒有印象?沒有。爲什麼?沒有緣。佛說緣生,不講因生,講緣生。因,十法界的因我們都有,大家都一樣的。這十法界我們到哪一道、哪一界去受生?各人的緣就不一樣,緣非常複雜。在這一世當中,我們都得人身,那就是我們有這一世間的共業。共業是什麼?我們所遭遇的就是的。

  共業在佛法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受生,這個業叫引業。人的引業是什麼?五戒、中品十善,在中國是五常、五倫。過去生中修得不錯,這一生得人身,這一生得人身之後,我們有沒有繼續去修?我們的五倫、五常夠不夠標准?我們的五戒、十善夠不夠標准?自己心裏明白,不用問別人。果然能夠有六、七十分這樣的水平,來生決定不墮叁惡道,還是人身。如果修得好,我們的五戒十善能夠到八、九十分,你肯定到天道去,人間沒那麼大福報,你福報太大,你生天去了。所以六道十法界到哪裏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于別人不相幹;換句話說,無一不是自作自受,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

  命運有,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的命不好,修善、積德就能夠改造命運。明朝袁了凡先生就是最好的榜樣,他自己把自己的命運整個轉變過來。雲谷禅師教他的,依照《感應篇》的原理,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功過格就是根據《感應篇》編出來的。真幹!每天忏悔,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整個命運改了,連壽命都延長,他沒求壽命。孔先生給他算命,他壽命五十叁歲,他求功名、求富貴、求兒女,沒有一樣不滿願,沒求壽命,壽命延長了二十一年,七十四歲走的。往後這四百年,許許多多人讀了這個書,照他方法去做,沒有一個不應驗的;也就是說,用他的方法來改造命運,統統有成效。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要相信、要認真去學習。

  日月燈明佛,這是佛名,《佛學大辭典》裏面有。此佛光明,在天如同日月一樣,在地就像燈一樣,日、月、燈,叫日月燈明佛。白天太陽照明,夜晚有月亮,照晚上,日月照不到的地方有燈。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全照到了,沒有他照不到的地方,叫日月燈明佛。「過去世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同名」,同名的人很多,同名的菩薩也很多,同名的佛也多,這是個正常現象。二萬日月燈明佛同名,「相繼出世而說《法華經》」,在《法華經》序品裏面所說的。可見得這個世界是非常殊勝,因爲講《法華經》的地方,這是究竟圓滿一乘大法,人有福報、有智慧,能接受這樣的大經。

  這《法華經》上說,「六十小劫」,講一部《法華經》講六十小劫。「時會聽者」,在法會裏面聽衆,「亦坐一處」,大家坐在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好像吃一頓飯的時間,把時間忘掉了。「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沒有一個人有懈怠,沒有一個人有疲倦,六十小劫好像是一刹那,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回過來看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當年示現初成道的時候叁十歲,大徹大悟之後,他在定中做了一次報告,我們用現在話講大家好懂。那個報告就是講《華嚴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把他證得的境界詳細說給大家聽,這次的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多長的時間?應該是無量劫。在我們這個世間,經上說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人說叁七日中,叁七二十一天。無量劫,濃縮成二十一天,他就講圓滿了。這個報告結集成經本,大龍菩薩收去了,藏在龍宮。

  六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了一位初地菩薩龍樹,龍樹菩薩被大龍菩薩邀請到龍宮,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說的。這個經多大?他看到的,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究竟圓滿的*輪,圓圓滿滿的,一法不缺。這個經要是裝成我們現在這個本子,再小的字我們地球裝不下。不但地球裝不下,釋迦牟尼佛叁千大千世界裝不下,因爲它是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叁千大千世界都裝不下。稱性說的,在自性裏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都不可得。十玄門裏面「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展開爲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把它收攝成一念,一念跟無量劫是劃等號的,是平等的。這叫不二法門,這是性德,不思議的境界。

  在中國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也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說明心見性,是同樣的境界。可是惠能大師開悟的報告,只有五句話,二十個字,太簡單了。但是我們要曉得,他這二十個字就是一部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略說,佛是細說,都是開悟了。能大師一說破,五祖就聽懂了,就認可、承認了,衣缽就傳給他。證入決定是圓滿的,不是說你證得是一部分,沒有這個道理,一證一切證。我們用六祖大師的話來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性的體、相、用。自性之體是他所說的第二句,「不生不滅」,就是大般涅槃。自性的相是清淨的,第一句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自性的相。後面是自性的作用,德用,第一個「本自具足」。雖然自性什麼都沒有,因爲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這叁種現象全沒有,所以今天的科學跟哲學永遠達不到。爲什麼?科學、哲學一定有現象,它才能夠探測,才能見證。自性不屬于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他永遠找不到它。它在哪裏?就在現前,它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我們眼耳鼻舌身,這是屬于物質,五根,五根緣不到,這五根只能緣到物質,物質現象。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緣的是五塵,五塵是色聲香味觸,五根在這上起作用。第六意識對法塵起作用,第七識也是緣法塵。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緣不到。我們今天用思考、用心去研究,這個思…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