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六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六集)  2012/4/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九十八頁,我們從第四行看起,「受用具足」這一品的總結。經文:

  【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這個受用自在的總結,讓我們讀到了,感觸很深。我們這個世間,受用不是具足,而是缺乏,許許多多人缺穿的、缺吃的,缺乏一個安穩的遮蔽風雨的住處,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太多太多了。當然學佛的人都知道,苦樂是業感,過去、今生我們沒有修善業,所感的是苦報。現在學佛明白了,補救還來得及,真正忏悔,依教修行。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我們的心踏實,心定下來了,知道不僅是這一生,生生世世,過去、未來,全都是自作自受,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那個罪過就更重了。諸佛菩薩,乃至于現代的量子學家也懂得,一個人對待自己必須是百分之百的負責任,沒有冤枉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可是我們看到周邊的環境,想想個人一生的際遇,會有無限的感慨,回頭要及早,要趕快,確實是事實,我們自己要深信不疑。

  佛陀在經典裏面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我們要真信真願,依教奉行,求得如意的修學環境,期望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所成就。我們這一生無比的幸運,遇到大乘,遇到淨宗,這個願望這一生可以能夠圓滿。生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順境沒有貪戀,逆境沒有怨恨,永遠保持心平氣和。這個法門無比殊勝,人人都能夠修學,都能夠成就,只要信得過,只要真發願,一心老實念佛,決定得生淨土。看到極樂世界衣食住,行那就不必說了,往生到極樂世界都具足圓滿的六種神通,行這個問題在神足通,真正得大自在。我們前面看到,衣食住『應念現前,無不具足』。下面的經文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環境的美好。

  【德風華雨第二十】

  念老有簡單的介紹這一品的內容,我們請看。「圓明具德之風,故曰德風。妙華飄聚如雨,故曰華雨」。極樂世界的「風花、香光鹹作佛事」,這句話很重要,意思就是都能夠幫助大家消業障、斷煩惱、開智慧、證佛果,這叫做佛事。「自然增上,不可思議」,這個自然增上天天增長,所以這個世界永遠沒有退轉,都是幫助你成長。「本品顯極樂世界,德風華雨之功德莊嚴」,這也是略舉一、二,舉個例子,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是圓滿的,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現在看第一段,「耳得妙音」:

  【其佛國土。每于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衆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風、花都表法、都說法,都幫助大衆提升道業,成就佛果。我們看看我們這個世間的風雨,最近這幾年這些事情特多,造成嚴重的災難,大家比我知道得多,你們看電視、媒體的報導,全世界。水、火、風在佛法裏面稱爲叁災,叁災,經上講大叁災;小叁災是戰爭、瘟疫、饑餓,這小叁災,現在好像大小叁災一起來。佛在經典當中告訴我們,大叁災出現的時候,火災能燒到初禅天,這是全球的災難。我們沒看見火,地球上的火山爆發,溫度上升,陽光非常強烈。科學家告訴我們,保護地球上空有臭氧層,現在這個臭氧層大幅度的消失了,以前說是破個洞,在南極這邊,澳大利亞、紐西蘭的陽光輻射非常強,在太陽底下時常暴露容易得皮膚癌,這都是火大。現在不僅是澳洲,幾乎蔓延到全世界,出門必須衣著要把整個身體包住,免得曬傷。但是這樣炎熱的天氣,包住身體也不好受,汗流浃背,讓我們想到人生真苦。水災能淹到二禅天,風災能吹壞叁禅天,到四禅才沒有這個叁災,所以四禅叫福天,人有福報,不受叁災。

  我們今天看到世尊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風雨對大家有利無害,風,德風,雨是花雨。我們看念老的注解,「上段明風,次段顯雨」。先說『德風』,「見《魏譯》之高麗藏本。常見之龍藏本,作得風」,道德的德跟得失的得在古時候通用,所以「德者得也」,意思相通。在《吳譯》本裏面說,「亦非世間之風。亦非天上之風。都八方上下,衆風中精。自然合會化生耳。不寒不熱,常和調中適。甚清涼好無比也」。這是《吳譯》本的原文,這個本子說得詳細。西方極樂世界的風跟我們世間不一樣。我們世間,這個地球上最近這二、叁年,風雨不正常,飓風、臺風、龍卷風在地球上造成許多的災難。西方極樂世界的風,跟我們這個世間風不一樣,跟天上的風也不一樣,這怎麼回事情?經上告訴我們,都八方上下,這風十方來的,而是衆風中精,精華、精致、精美。自然合會化生,這是阿彌陀佛從性德裏頭流露的。不寒不熱,常,常是不間斷,和調中適,中適是感到非常舒適,它不冷,它也不熱。甚清涼好無比也,風非常清涼,一切世間都不能跟它相比。

  「至于衆風中精」這一句,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是《楞嚴經》上講的風,這個風是性德,不從阿賴耶生。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離不開阿賴耶,阿賴耶的相分,風也是屬于阿賴耶的相分。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不用阿賴耶,用相宗的話說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所以身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風雨也是法性自然流露。這種美好我們世間人從來不知道,沒有接觸過,也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沒有。要有,只有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裏頭有,因爲實報莊嚴土轉識成智了。十法界裏頭沒有,全用阿賴耶,只是四聖法界用得正,六道裏面用歪了、用邪了,用得不正,所以有苦難、有災害。

  我們接著往下看,「蓋爲性德之真風,故稱爲風中之精」,這個精就是精彩、精華,最好的。「又《觀經》曰:八種清風,從光明出」,《觀經》上說的。《吳譯》本裏面是「八方甚清之風」,八方是四方、四維,「與《觀經》中八種清風」,所指應該是相同的。「總之」,極樂世界的清風,「乃衆風中精」,一切風中沒有能跟它相比的,它從光明出,所以叫德風。

  我們這個世間的風是從空氣當中産生變化的,空氣遇到寒冷它會收縮,遇到炎熱它會膨脹,這收縮膨脹裏頭産生風的現象。在過去這種狀況,它有頻率,好像它有個標准,有周期性的。現在産生變化了,好像這個標准周期性亂了,讓我們測不准,也就是說它不正常。在過去,我們在典籍裏面看到的,春天的風和風,溫和,就像經上講的不冷不熱,風吹在身上非常涼爽、非常舒適。夏天的風太熱了,冬天的風太冷。秋天的風雖然類似春天,但是性質不一樣,春風確實能養人,而秋風帶有肅殺,現在人講磁場,帶有肅殺的磁場,沒有春風那麼溫和。所以植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秋風吹的時候,樹葉會落;春天,春風吹的時候,樹葉生長,你看風的性質不一樣。

  可是現在亂了,爲什麼會亂?學佛的同學應該都知道,人心亂了。外面的環境是隨著人心在變,大乘經教裏佛常說,境隨心轉;說到我們自己身上,也講到相隨心轉,相是我們個人,是自己的業力。外面環境是共業,雖然是共業,自己的業力主導,帶動其他的業力,這一點我們要清楚。共業不好,我們要好,希望我們能轉它,不要被它轉。如果我們的力量很薄弱,隨著外頭境界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心隨境轉沒有不墮落的,前途可悲,那叁惡道去了。如果我們的能量強,我們能轉境界,轉境界第一步是不被它所轉,能夠在境界裏如如不動;更進一步,我們就能影響它,它不影響我們,我們可以影響它,這是好事。用什麼方法、什麼樣的手段?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但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的一生不受環境轉,他能在任何境界裏頭,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保持清淨平等,覺而不迷,不爲外境所動搖。然後用自己的行持,用自己的教學,用這個方法幫助別人轉,他起到作用了。佛法的教學在世尊在世,可以說普遍在印度推行。

  依照中國的記載叁千年,這叁千年當中人心思善的時候,人心想善、想好,就有聖賢出現在世間,承傳如來的教法,弘法利生;人心思惡的時候,佛菩薩就不來了。爲什麼?人心不思善,只想惡,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這些大衆不能接受,如果對這些人毀謗、侮辱、障礙,再陷害他,那造無間地獄的罪,所以他不來。于是我們就明白,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是大慈大悲利益衆生,不來還是大慈大悲,還是利益衆生,希望衆生不造毀謗聖賢的業,慈悲心,不是怨恨,一片慈悲。你看他的慈悲心在什麼環境起什麼樣的作用,活活潑潑,不是一成不變,不是死板的,這叫善巧方便。

  稱極樂世界的風稱爲德風,「如是德風,自然,徐起」,風的速度不快不慢。這是說「不遲不駛」,遲是緩,駛是快速,它「適得其中」,風起也表中道。「願力靈籁,性不造作,故雲自然」。願力靈籁,籁是什麼意思?「指一切孔竅機括之類」。中國國樂裏面有些樂器,吹的樂器像笛、箫都有孔竅,你吹到那個地方,發的音聲不一樣。這裏引用《中華大辭典》,《莊子齊物論》裏面說,「人籁則比竹,地籁則衆竅,天籁則人心自動,是已。故知願力靈籁者,正表彌陀本願心力之自然功用」,這個說得好。人籁比竹,就像我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笛跟箫都是竹子做的。此地是比阿彌陀佛本願四十八願無量劫的修持,功德自然流出,自自然然就與衆生的願望、愛好它就相應,一絲毫沒有勉強,這叫自然。

  「以下分顯風德。首明風鼓妙聲。德風徐動,寶樹寶網,演出苦、空、無常、無我、波羅蜜等等微妙法音」。風吹著寶樹,吹著羅網,甚至于吹著人身上的璎珞,衣服璎珞,因爲極樂世界衣服也是七寶。我們會感到奇怪,七寶、金銀琉璃這些東西怎麼可以做衣服材料?我們看到的很硬、堅固的。極樂世界這個金銀七寶是柔軟的,就像布料一樣,而且很薄,像絲、絹一類的非常薄,在手上很輕,並不重,…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