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考、能研究的心,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特別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能緣的境界,五十一個心所統統具足,一個都不漏,就是緣不到自性。第六意識對內能緣到阿賴耶,對外能緣到虛空法界,就是不能見性。性才是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的大根大本,哲學裏面所說的本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誰知道?大乘經教常說「唯證方知」,你證得你不就知道了!要怎麼樣才能證得?放下才能證得,科學家、哲學家沒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你就證得了,就在你眼前。
幾個人證得?佛教傳到中國來快兩千年了,差不多快兩千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漢明帝永平十年。當時皇上,就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把佛法請到中國來,請來兩位法師,印度來的。他們在西域,就是現在新疆那一帶弘法利生,漢朝的特使在那裏遇到了,把他兩位請到中原來。帶著佛像、帶著佛經、兩個出家人,叁寶具足,就是住持叁寶。二0六七年就是兩千年,今年是二0一二年,大概還有五十年就圓滿,就兩千年了。這兩千年在中國,中國成佛的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有幾多?我們沒有統計過,概略的估計應該有叁千人,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看禅宗,禅宗《五燈會元》就一千七百個人,《景德傳燈錄》除掉跟《五燈會元》重複的,再加上教下的,像華嚴、法華、法相唯識、叁論,各個宗派的那些祖師大德,在教下大開圓解,也是同樣的境界(淨土宗不算,另外再算),密宗叁密相應成就的,我們估計,最保守的估計有叁千以上。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成就的,這個成績非常可觀,超越印度,中國人跟佛有緣分。淨土宗成就的,我們保守的估計,決定是十萬人以上,這兩千年來。修淨土的人成就太多太多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于成佛,這真正不可思議!
現在到末法,黃念祖老居士很嚴肅的告訴我,從今往後,宗門、教下,包括密乘,他說都沒有成佛的根器了。我們修行要想成佛,只有淨土一門,這他告訴我的。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禅,在密乘裏面他是金剛上師的身分,可是他老人家最後走的時候,選擇的是念佛求生淨土。那時候他告訴我,每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做給我們看的。告訴我們,從他之後,這末法時期,只有這一門靠得住,能成就。六個月,每天十四萬聲佛號,他往生了。不是說別的法門不好,別的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末法時期煩惱太大,業障太多,消不掉。只有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可以不必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叫帶業往生,我們每個人都能學,而且每個人都能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講得好,「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不得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記住的。阿惟越致菩薩不就等于成佛嗎?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跟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同樣的境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這真便宜!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容易成就。只要你肯相信,只要你真信,真願意往生,真願意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古往今來,依這個法門成就的,不知道有多少人!
淨土宗從慧遠大師到印光大師,這十叁代的祖師給我們做證明,一點都不假。這十叁位祖師有不少是禅宗的,在禅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念佛,變成淨土宗的祖師,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永明延壽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是禅宗大徹大悟的、明心見性的人。在世的時候編了一套書流傳給後世,他的這部書收藏在《大藏經》裏面。說明什麼?說明他通教,通宗通教,不是普通人。他的這部書叫,我一下想不起來,現在單行本流通很多,念老也引用了很多在這個注解裏頭,永明延壽大師編的,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部書是從《大藏經》裏面的節要,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大藏經》,看他這部書就可以,這部書一百卷,號稱爲小藏經。這是想學教的人,他是個代表,通宗通教,最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都是給我們做示現的。
這些都足以證明念劫圓融,說明時間不是定法,長短是每個人概念不相同,我們能感觸。過苦難的日子,所謂度日如年,感覺時間很長;歡樂的日子裏頭好像時間很短,怎麼很快就過去了。我想起來,他的書叫《宗鏡錄》,一百卷,那就是小藏經。老人家做這本書是給學教的人看的,在禅宗裏面大徹大悟,是給修禅人看的。最後他完全放下,修淨土了,讓大家不敢小看淨土。永明大師都念佛了,這什麼意思?讓我們多想想。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都念佛修淨土,這個意思很深,給我們做好樣子。
日月燈明佛,二萬尊佛同一個名號,相繼出世,這一尊佛入滅,下面一尊佛出世了,也叫日月燈明,而且都是講《法華經》。六十小劫就好像一刹那,一食頃,聽經的人沒有疲倦的、沒有懈怠的,也就是說以法味爲食,法喜充滿,取這個意思。下面,「以禅定爲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叁昧,無他食也」。諸大菩薩需不需要飲食?不需要,他在禅定當中。禅定,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不是說一定是在禅堂裏面打坐叫禅定,你在家裏打坐叫修禅定,不是的。那個盤腿面壁是禅定的初級,初級班,還不能起作用的。禅定得到了,真正得到禅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怎麼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掉了,就叫禅定。禅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所以把它翻成禅定。禅是梵語,定是中國字,它有定的意思,定就是心專注在一上,製心一處,這叫定。它定裏面有觀,不是死定,它起作用,它能辦事,如果盤腿面壁就不能辦事,那是阿羅漢的禅定。
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母親過世,遇到一尊阿羅漢,她供養他。阿羅漢問,凡是接受供養都要問問齋主,有沒有什麼事情要求的?光目女告訴他,母親過世了,生前造的殺業很重,不知道她在哪裏,請阿羅漢幫忙,替她看看。阿羅漢入定,從定中出定之後告訴她,她母親在地獄。所以,必須入定才能辦事,不入定不能辦事。菩薩的定比阿羅漢高,菩薩不必入定就能辦事,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爲什麼?他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心都不會散亂。日常生活是在定中,工作也在定中,處事待人接物都在定中,「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菩薩的定。所以菩薩不需要入定,他常在定中。
大乘的修學跟小乘不一樣,小乘要入定,大乘自然都在定中。他是在生活當中去入定,在順境、善緣不貪、不癡,這就是有定;凡夫沒有定,順境、善緣起貪愛,就沒有定。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他在定中。所以《華嚴經》鬻香長者,這是修禅定的,他在哪裏修?在市廛。古人講的市廛,就是現在所說的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他逛百貨公司,幹什麼?修禅定,那是他的禅堂。逛百貨公司看得清清楚楚是慧,新的産品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看了怎麼樣?沒有放在心上,這就叫定,如如不動。這叫禅定,這真有功夫,禁得起誘惑,那是真的禅定。盤腿面壁那個定不行,百貨公司逛一趟,定就沒有了,禁不起誘惑。大乘的禅定禁得起,什麼樣的誘惑如如不動,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面境界是虛妄,裏面身心是虛妄,一切法不可得,他在定中。這個境界高了,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念佛人是大乘,念佛人修不修禅定?修,這一句佛號就是禅定,也能夠把百貨公司當作道場。你在裏頭念佛,一聲一聲的佛號沒有間斷,你什麼都看見,什麼也不動心。心裏頭只有一句佛號,定在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當中,這是不可思議的禅定。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所說的,執持名號那是甚深的深妙禅,我們一般人不知道。念佛怕人幹擾,定功不夠,定功要夠的話不怕,你幹擾,我不接受,我不受你的幹擾,我一句佛號念到底,你幹擾不到。你嫌我念佛你討厭,我心裏頭默念我不出聲,能恒順衆生,功夫又不間斷,這法門妙。世尊說這個法門是深妙禅,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真的是深妙禅。
「叁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食訖已化去」。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還有極少數的人有習氣,這是什麼?像我們往生的,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肯定有一段時間,爲什麼?每天吃飯吃成習慣,多生多劫都在吃飯,到西方極樂世界會想起來,好久了,怎麼沒吃飯?這個念頭一動,你看百味嘉肴,羅列在前,就在你面前。你眼看到了,你也聞到了,你感覺得很快樂了,要不要吃?不需要,自然飽足,這個自然飽足就是叁昧。念頭上不需要,就沒有了,這些飯菜全沒有了,幹幹淨淨,不需要去洗碗洗碟,也不要去收拾,自然就沒有了。「若須複現」,若須就是你還想要,還想要它就現,不想要它就沒有了。「其事在經」,這個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故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這西方極樂世界飲食不需要,沒有這麼麻煩。
下面一段再介紹衣服,這穿的。我們在這個世間,衣食這兩樁事情讓你忙碌一生,爲什麼?爲衣食,辛苦一輩子。到極樂世界這兩樁事情不用再愁,阿彌陀佛供養,阿彌陀佛是化樂天子,我們自己到那裏去,都是他化自在天人,接受化樂天子的供養。所以要知道感阿彌陀佛的恩,全是阿彌陀佛供養,我們是帶業往生的。我們看經文:
【複有衆寶妙衣。冠帶。璎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這妙不可言,我們看注解。「上明」,上面的經文說明,「衣飾」,衣是衣服,飾就是前面『冠帶、璎珞』這一類的,「受用自在」,不操一點心。在六道裏頭,沒有人不操心,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再爲衣食住去操心。冠是帽子,帶是衣帶,古人的衣服都是用帶,沒有鈕扣,鈕扣是後來才有的。中國在唐朝時候都沒有鈕扣,衣服都是用帶。我們到日本,看日本人穿的衣服,是什麼時候的?是春秋戰國時候的。日本的衣服,賣衣服的店叫吳服店,我在…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