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正確的知識,但不是究竟圓滿。佛這個覺悟是究竟圓滿,徹底的明白,所以他比中國聖人要高。聖人這個意思,沒有辦法跟佛陀這個梵語名詞對稱,不得已造了一個新字。中國沒有人字邊的這個弗有,古字有,當作否定詞,但是印度這個他是人,所以翻經的時候造這個字,加一個人字邊,翻佛經造了很多字,新造的字,稱爲佛陀,佛陀是覺者。菩薩,菩薩確實像中國的聖人,覺悟,但是沒有圓滿。但是佛教,無論是阿羅漢、菩薩、佛統統修禅定,中國聖賢君子不一定修禅定。禅定當中能突破空間維次,確確實實能看到六道輪回。像阿羅漢,對于六道那就非常透徹,他沒有障礙,他往上面能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往下看他能看到無間地獄,六道裏的狀況一清二楚,這在中國沒有。這是佛門最低一個學位,他就有這麼大的能力,菩薩那更不必說,到佛陀那是究竟圓滿。
你看叁千年之後,現代量子力學家發現的,這真正發現了,物質是從心生的。佛在叁千年前說過,現在科學家累積將近四百年的經驗,才把這個問題發現。從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他真的是根據事實真相講出來的。物質搞清楚了,跟經上講的一樣,精神沒有搞清楚。但是意念的現象被發現了,它是突然起來的,但是立刻就消失,速度太快了。佛在《楞嚴經》上講念頭,「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是今天科學家發現的這個現象,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任何理由。但是佛說得很清楚,它怎麼出生的?業力,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業相是什麼?業相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理由。有理由那是真的,沒有理由是假的。所以無明佛在上頭加兩個字,無始無明,無始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可別把它當真,真的就斷不了,假的你可以立刻放下,放下就是。無始,意思好,無始是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就沒有終結,沒有開始是不生,沒有終結是不滅。無明沒有生沒有滅,是一念錯覺,所以放下就是,不要去想它,愈想愈錯。
無始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沒有概念。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在《菩薩處胎經》裏頭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佛出了一個題問彌勒菩薩,凡夫動一個念頭,「心有所念」,動這麼個念頭。佛問彌勒菩薩,這一念裏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你看一句話問了叁樁事情,「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問這一句話。彌勒菩薩回答的,說「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這是答覆幾念。幾相,「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只要是形,裏頭都有識,識是什麼?受想行識。換句話說,不就是經上常說的五蘊嗎?色受想行識。原來科學家叫微中子,微中子就是佛說的極微之微,這麼小的物質現象裏頭,具足色受想行識,五蘊。《心經》上講的五蘊皆空,我們懂了。學了一輩子佛,五蘊皆空,囫囵吞棗,不懂。看到彌勒菩薩跟世尊對話,這才明了,原來五蘊皆空是講什麼,講基本的物質。
這個基本的物質,它組成整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佛叫它做一合相。一,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合,組合,組成的相。人身是它組織的,桌椅板凳是它組織的,房屋是它組織的,地球是它組織的,太陽系也是它組織的,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統統是它組織的,一合相,它是物質的基本。它從哪裏來的?它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記住一句話,全體是心,智者大師所講的,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不可思議!佛法的修學,以心爲本。心是什麼?心不可得,心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生這叁種現象,微妙到極處。所以我們聽講經、聽說法會開悟,這一下就明白了。明白了,你就肯放下,放下就證果了。明了是開悟,不悟不肯放下。一悟了之後,原來全是假的,那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就白想了嗎?一點沒錯,是白想了。
袁了凡聰明,他並不懂得事實真相,他是被一個算命先生把他的命算准,非常准確,二十年當中,每一年他的命運、他的收入,全算定了,一點都不差。所以他明白了,想也沒用,一天到晚什麼都不想,就入定了。這什麼定?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定,是錯誤的,他有定沒有智慧。佛家的定是有定有智慧。智慧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定,如如不動。了凡先生的定,如如不動,外面什麼他都不知道,他沒有智慧,這個錯了。也算他的運氣好,遇到雲谷禅師,雲谷禅師告訴他,命是自己造的,前生修得來的。你到人道來投胎,這個修的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投胎。這是我們人間的共業,你只要到人道,你前世一定是修好五戒十善。在中國就是講的倫常八德,修得不錯,得人身,到人道來。得到的人身,這一生當中壽命長短,身體健康,跟你的容貌以及貧富貴賤,這一些叫滿業,跟引業是兩樁事情。滿業是什麼?修善積德。你有財富,財從哪來的?財布施來的。財布施修得多得財富,法布施修得多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修得多得健康長壽。
過去沒有修,現在修行嗎?行,來得及。現在肯修,在一般講二年到叁年,你的命運就改變了,開始改變;你要修個十年二十年,全部轉變過來了。要肯修!記住,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裏頭第一條,不吃衆生肉,這是對所有畜生道的布施,從此之後我不殺你們、不害你們、不吃你們肉,讓這些衆生對你的畏懼之心沒有了,它心安穩。第二,遇到病苦的人,老弱殘障,全心全力幫助他,讓他能夠脫離貧困,過一個正常的生活。這統統叫無畏布施,果報健康長壽,我們可以做得到,應該要做,要認真努力去做。
記住佛的話跟現代科學家的話,以心控物,身體是物質現象,心好身體就好。心不想自己,常常想著一切苦難衆生,壽命自然延長。爲什麼?衆生需要你,不是我自己要長壽,衆生需要你,這個健康長壽是衆生的福報。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健康長壽,他要工作,他不爲自己,爲自己那早就求往生了,不爲自己,一切爲苦難衆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爲苦難衆生。長壽,身體要健康才能服務,身體不健康就不能爲大家工作了。壽命不必要求,健康也不必要求,只求一個心,像毛主席所說的,全心全力爲衆生服務,這是菩薩。既然發菩提心,幹的是菩薩的事業,自自然然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幫助。你能夠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怨恨,真正能做到普賢菩薩所說的,「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就得大自在。
我們看底下這幾句話,「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聞物體之名,便心浮現其相」。這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講的緣長境,就是心裏頭有這個現象出來。「寶樹說法,不離名句,以名能令人開悟,故稱爲妙」。這是聽經,聽經離不開名相,名詞術語,你聽久了,你會得叁昧、會得定,定久了就會開悟。所以聞法,最好是能守住《起信論》裏面所說的原則。自己看經,看古大德的注疏,聽講,這聽教,不執著言說相,看經不執著文字相,不要在這上下功夫,這些是工具。不執著名字相,名字是假名,也不能有心緣相,我聽了,我看了,想想這什麼意思?愈想愈錯,不想就對了,一切要用直覺,不能有彎曲。一聽就懂,這就是你攝受了,聽不懂的不去研究,聽不懂就算了,再聽第二遍,再聽第叁遍,遍數聽多了,不懂的地方全懂,不要去研究它,研究是第六識。
佛門裏面講聽經、研教不能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叫研究,不用心意識叫參究,佛家叫參究,學習叫參學。參是什麼?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參究。你用這個方法去聽,會開悟;你用心意識去聽,你懂得很多,叫常識、知識。如果不用心意識?開悟是智慧,不一樣。一個是得智慧,一個得知識,不相同。知識有局限性,未必是真知道,它有後遺症,稍稍偏差一點,麻煩就大了,那叫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智慧沒有,智慧沒有局限性,智慧沒有後遺症。那在今天找一個求智慧的人,難!難在哪裏?真誠心、恭敬心。現在人求學缺少這兩種心,沒有人教你,真麻煩!
我算很幸運,所以我很感謝老師,爲什麼?就差那麼一點點,都在一念之間,老師要不想教,這個緣就失掉了,我們跟佛永遠不會有緣。我二十六歲那一年,想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是當代一個哲學家,我們是毛遂自薦,寫一封信給他,寄一篇文章給他看。一個星期,他回我一封信,約我到他家裏見面。我的信,毛筆工楷寫的,規規矩矩、端端正正,表示對老師的恭敬,也是文言文寫的。我那篇文章大概兩千多字,不多。見面之後,問我的學曆,我很老實的告訴他,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又失學了,抗戰期間叁年沒念書,逃難,過著難民的生活。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寫的信、寫的文章,我們臺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他懷疑我說假話。我說我雖然失學,沒有在學校讀書,可是喜歡讀書,這些年來書本沒有丟掉,喜歡讀書。想學哲學,對于哲學沒有碰過,只是非常喜歡,沒有看過哲學的書,沒有聽過老師的教導。老師聽了之後告訴我,他說你想到學校去旁聽,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去旁聽,你會大失所望。當時我聽他的話聽不懂,但是給我一個直接的感覺,老師拒絕了,我心裏很難過。我們靜默了六、七分鍾,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我跟他學的,是在他家裏面。
十幾年之後我才想起來,老師不像老師,包括他在內,他是老師,學生不像學生,爲什麼?學生不想學,所以在學校老師也就不認真教了,爲什麼?沒人學!這是古時候做老師,老師是因材施教,學生有十分誠敬,老師就要教十分,教九分對不起這個學生,爲什麼?他還能接受一分。如果他只有二分誠敬,你就不要教叁分,他只能吸收二分,教叁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你浪費了精力、浪費了時間。我明白這個道理,才懂得那個時候說話的意思。我們是真想學,那怎麼辦?到家裏來,真教!沒有繳一分錢學費,完全盡義務,特別撥出時間。這是佛法裏面講師資道合。我們那個時候有個念頭,哪個老師一生當中就希望有人承傳他的學術,這中國古人所說的「不孝有叁,無後爲大」,那個後是什麼?是有繼承的人。五祖弘忍法師遇到六祖惠能,法又傳下去了,有傳宗接代了。一生當中就想找這樣的人,找不到,發現一個,這是寶,明白這個道理。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讓我們對于佛法有個正確的看法。不能說新,佛法本來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人看錯了。現在人把它當作宗教,把它當作迷信,大錯特錯。
這麼好的東西,在中國傳了將近兩千年,成就輝煌。什麼叫成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叫成就。兩千年來有這樣成就的人有多少?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應該超過叁千人。惠能大師是一個特例,爲什麼?他是頓悟,也就是說,他一下就能放下,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一下就放下了。那麼快,只有一個人,其他人悟入到惠能大師這個境界,有人叁、五年,有人十幾年,有人二十年、叁十年,才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完全相同。我們看《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個人,那都見性的;《景德傳燈錄》,這是禅宗裏頭開悟的人傳記;再加上教下的,天臺宗的、叁論宗的、華嚴宗的,這許許多多宗派,這裏頭大開圓解,像華嚴宗的這些祖師,天臺宗早期的祖師,智者大師這一流的,都是明心見性;密宗的,叁千人很保守的估計,一定有。所以佛法在中國的成就超過印度。
至于淨土宗,往生就算成就,等于明心見性,人數,這兩千年,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決定超過十萬人,十萬以上。真正了解過去這些事實真相,祖宗之德,叁寶威神,你就相信,中國這一塊大地,寶地。世界上災難多,中國也不能夠避免,但是中國災難會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要輕,這個可以肯定,中國決定不會滅亡。我們的信心有依據,不是隨便說的。你看看全世界的曆史,千萬年來,只有中國這個族群,老祖宗講仁、講義、講孝、講敬、講禮,行善積德,這個基礎太厚了,兒孫哪有不發達的道理!除非兒孫不肯學。如果能聽話,依照祖宗教誨認真去學習,成聖成賢、成佛成祖,這是本分的事情,一點都不稀奇。哪一個國家族群不能跟中國比,這是個積德之家。
孔子他的外公,也就是他母親的爸爸,外公把她的母親嫁給孔家,看到孔家五代積德,修善積德,就判定了他們家裏要出人,把女兒嫁給他家,就生了孔子。「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先生看得很准,把女兒嫁給孔家,生了孔子。中國人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世世代代,曆代的帝王、將相、聖賢,哪個時代沒有人出世?你再仔細去觀察,祖宗肯定是積德,修善積德,這個家出人才它就興旺,這個國出人才國家就強盛。中國不但能夠自救,中國能救全世界!
末後總結,「如是微妙法音,故使聞者,能悟深遠。」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樣的修學環境,諸佛刹土裏頭實在是第一,再找不到第二個像極樂世界這樣的環境,找不到了。世尊慈悲,一再宣講介紹,不是一次。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只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無量壽經》,古大德告訴我們,至少叁遍以上。這就說出,這是一個特別法門。爲什麼多次宣講?提醒我們後學,讓我們認識這一部經典,認識這一個法門,不可思議的法門,一生決定成就。你學別的法門,不一定一生能成就,學這個法門一生決定成就,真實不可思議。
我們有緣,在這個時代得人身、聞佛法,聞到大乘,又聞到《無量壽經》。這個本子,夏蓮居老居士第叁次的會集,第一次宋朝王龍舒,第二次鹹豐年間魏默深,這是第叁次會集本。在九種不同版本裏頭,最完善的本子,我們看到了。我們上一代那些大德們,很多沒有見到,因爲這個本子出現是在抗戰的時候,在國難期間流通非常有限,知道的人不多。注解是集注,集經論的注解,集祖師大德的注解,尤其不可思議。我們一生想在佛法裏頭有成就,這一部就夠了,不用再搞多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行化他,這一部通了,一切全通了。唯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夠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戒定智慧,有智慧才能觸類旁通。這是祖祖相傳,從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絕妙的修學方法,不能懷疑,不能疏忽,要認真依教奉行,自然得殊勝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