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九集) 2012/5/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零一頁,倒數第五行經文: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這段經文,「鼻得妙香」。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又下顯風送妙香」。『溫雅德香』,溫是溫和,「善也,良也」,溫善、溫良。雅是正的意思,「雅者,正也」。「德香,香具萬德」。「《會疏》曰:溫謂溫和,雅謂雅正。香氣適人爲溫」,這個香聞起來很舒適,這是溫的意思,「簡愛染香爲雅」,簡是簡別,跟世間的香不一樣。世間的香能生染著,像一般香水,塗香、抹香這一類的。極樂世界的香不會讓人生煩惱,不會讓人起貪瞋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所以叫雅正。「又以香具萬德,故能使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這就難了,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這種香。「塵勞,煩惱之異名」,塵是塵土,有染汙的作用。我們桌椅,一天不抹它就有灰塵。比喻塵勞染汙我們的身心,取這個意思。「垢習」,垢就是染汙,習是習氣,煩惱的習氣。注子裏頭說,「垢乃煩惱之汙穢」,由此可知,煩惱習氣的確是很嚴重。修行人,煩惱容易斷,習氣很難除。不除習氣,煩惱雖然斷了,可能還會恢複、還會再起;習氣斷了,煩惱就不會再起來。阿羅漢煩惱斷了,習氣沒斷,這是在經典上常常看到有記載。辟支佛見思煩惱真的斷了,得清淨心,所以修行的道行、功力跟阿羅漢比要增長一倍。阿羅漢要兩個大劫才能回小向大,但是辟支佛只要一個大劫,他就能回頭。
「習者,習性」。中國古人告訴我們,本性本善,習性不善,本性是善的,我們要承認它。本性就是性德,佛經上講的性德,是最善的。這個不是哪裏學來的,自性裏頭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智慧、德能、相好。這叁樣東西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順乎自然那就是性德圓滿的流露,沒有一樣不美好。今天我們把自然破壞了,所以産生了嚴重的問題。樹木花草一定順其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現在把這個破壞了,要改變基因,讓這些植物、動物統統都去改造基因,完全把大自然破壞了,帶來的災難無法估量。這些災難我們都必須要承受,不是自然災害,是自作自受。我們老祖宗懂得這個道理,自古以來就教導我們要隨順自然,不能夠違逆自然。爲什麼?自然是性德,自然是最好的、最健康的。破壞自然就帶來了災難,對身體來講是疾病,對居住的環境,那就是水、火、風災、地震這一類東西出現了。
塵、勞、垢、習這四種煩惱「汙染心性」。心性實在講是不會被汙染的,障礙了心性,心性裏面智慧德相不能現前。我們在這個世間,「驅彼衆生」,就是塵勞垢習在驅逐我們,我們受它的威脅、受它的幹擾、受它的迫害。「今爲德香所薰,于是自然不起」,在極樂世界,我們的煩惱、習氣、業障自然不起。不是沒有,有,爲什麼自然不起?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又何況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整個環境是個最美好的學習場所。風吹的聲音說法,水流的聲音也說法,你眼見到的、耳聽的、鼻嗅的、舌嘗的,沒有一樣不是妙法。所以,習氣它就不起作用,自然不起。「此又是以香爲佛事也」,極樂世界的香,佛事就是幫助人覺悟的事情。佛法教學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一個目標,那就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佛陀教化衆生,目的是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爲什麼要教化衆生?苦,一切苦是從迷來的,迷惑,不了解事實真相,就做錯了。
今天量子力學家說出來,這個世界上這四百多年所發展的科學,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二分法,現在才發現。二分法就是心跟物對立,將一切法分爲物理的、心理的,而科學技術偏重在物理,心理就疏忽了。到現在才知道,物質現象原來是意念波動産生的。研究到最後的總結,這個世間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假的,根本不存在,我們今天感覺到它存在是個幻覺。現在的研究真正找出真相,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決定不能夠分割,念可以支配一切。支配的方法,總的方法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就是集中念頭,專一,能産生不可思議的能量,這個能量能改變物質現象。
在佛法,無論是大小乘經,佛都說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們提出專注,就是製心一處。這一處,佛沒有指定是哪一處,換句話說,任何一處都行。譬如研究經教,佛說得很好,任何一部經論,你只要製心一處去研究它。製心一處一定得叁昧,得叁昧之後一定會開悟,開悟之後全通了,不但這一部通,部部都通了。爲什麼?因爲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一切法都可以明心見性,就這麼個道理。好比圓球,圓球上任何一點都能通到圓心,通到圓心、達到圓心了,就是整個圓球你全達到了。自性有個點,把這個點掌握到的時候,真叫能生萬法,你才能控製一切法。這個例子大乘經上很多,我們要懂得。現在對經上說的這個話不懷疑了,以前總是有疑惑,這怎麼可能?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把心放在一個地方,心放在許許多多事物上,所以心是散亂的,散亂就不起作用,力量分散了,必須集中。佛經上也有用「止心一處」,停止的止,把心止在一處,跟製心一處是一個意思。
再看下面這一段,「身得妙觸」。
【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滅盡定樂!這一段說風的妙觸。「德風觸體,自然安樂和諧,調心適意,故曰安和調適」。「其樂」,這個快樂就好比『比丘得滅盡定』。滅盡定是什麼?「又名滅盡叁昧,乃滅盡六識心心所之禅定」。第六意識分別,第六意識那個心散亂。現在讓第六意識集中,不散亂了,讓他的心不要到處攀緣,把它收回來,放在一個地方,那就是定。八個識裏頭,以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深、廣沒有邊際,與它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心所全相應,沒有一個不相應。這個事情我們要懂得。
相宗的修行就是轉識成智,怎麼轉?就在六、七下手,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因爲第七識是執著,執著不平等;第六意識攀緣太多,不清淨。其實兩個識都有清淨平等,只是哪一個比較偏重。第六意識裏頭,清淨少分,平等多分;第七識平等少分,清淨多分,因爲它染汙,我見、我愛、我癡、我慢這都是從執著來的。第六識是煩惱裏面的,《華嚴經》上所講的分別,一般比喻作塵沙,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那麼多,數不盡的,這就是由于他的心過分散亂,所造成的現象。「滅盡定」是滅盡六識心心所的禅定,「不還果以上之聖者,入于此定」。不還果是阿那含,小乘叁果,四果是阿羅漢。也就是叁果以上都得這個定,他們能把見思煩惱斷幹淨,塵沙煩惱也控製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伏住了,是這個功夫。這個境界裏頭非常快樂,所以得法喜充滿。
「下文風吹花聚,而顯妙色。飛花如雨,故稱花雨」。下面說明花雨的功德。「眼得妙色」,你眼睛所看的,六根在六塵境界,那不叫六塵,六種形色,《楞嚴經》上所說的。
【複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潔。如兜羅綿。】
看念老的注解。「彼國」極樂世界,「德風」有很多的妙用。「首曰吹物出音」,它吹在寶樹間,這個樹葉、枝條被風吹互相碰撞,就像風鈴一樣,發出微妙的音樂,非常悅耳。又能夠「演說妙法」,這我們在前面看過。「次曰隨風散香,聞者清淨」,風吹這個香,讓香氣往四方流散。極樂世界這些人聞到這個香,都能夠斷煩惱、消業障,得到清淨、平等。叁,「德風觸身」,這個風吹到身上,樂同滅盡定。吹到身上感到非常快樂,就像阿羅漢、像阿那含一樣。第四「隨風送花」,空中飄的花,風把它吹,吹到遍滿國土,妙不可言。「風吹寶樹,依花色光,自然會聚,青黃赤白,遍滿其國」。這些花被風吹下來,吹下來之後飄在空中,在空中自然排成圖案,非常之美,它一點都不亂,落在地下就像地毯一樣。「故經雲: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所排出來的圖案是我們意想不到的,這是什麼?性德圓滿的流露,這叫自然。
「又《吳譯》曰:吹七寶樹皆作五音聲」,這個五音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交響樂。五音,宮商角征羽。現在的音樂是七個音,古人這五音是主,另外附帶的還有兩個音,所以也是七個音。交響樂就美了。「以七寶樹華悉覆其國中,皆散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這散花。花幹淨,沒有汙染,花落在身上就不見了,痕迹都沒有。「樹華因風從空散揚,供養聖衆如天雨華,遍布佛土」,就像天人散花一樣。《往生論》裏頭說,「謂寶華布地,有二殊勝:一爲妙色殊勝,飄華有序」,就是它不亂,「依色成聚,青黃赤白,皆隨其類,故曰隨色次第,而不雜亂」。紅色跟紅色在一起,黃色跟黃色在一起,紅色的花不會飄到黃色那一堆去,所以它圖案就非常之美。「寶花布地,如圖如錦」,如圖是圖畫,錦是織錦,這是人工造的,編成種種圖案。「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這個佛土是極樂世界,「是爲色妙也」。到極樂世界,看到到處都是花,香花形成的圖案。第二「妙觸殊勝。經雲柔軟光潔」。光,指前面所說的「色光無量」,潔是說花質清潔、潔淨。「柔軟者指妙觸」,你去接觸,這花非常柔軟。「兜羅綿」是梵語,印度話,「道宣律師曰:草木花絮」,像「蒲臺花、柳花、白楊花」這些花都有絮,像棉花,棉絮,都有。兜羅綿是印度花絮裏頭最好的,非常軟,取細軟之義。這種布做成的衣服,穿起來很舒服,你手去摸它非常柔軟。
下面一段,「再顯妙觸」。
【足履其上。】
在這個花毯上,你從那裏頭經過。
【沒深四指。】
它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