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九集) 2012/5/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零一页,倒数第五行经文: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这段经文,「鼻得妙香」。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又下显风送妙香」。『温雅德香』,温是温和,「善也,良也」,温善、温良。雅是正的意思,「雅者,正也」。「德香,香具万德」。「《会疏》曰:温谓温和,雅谓雅正。香气适人为温」,这个香闻起来很舒适,这是温的意思,「简爱染香为雅」,简是简别,跟世间的香不一样。世间的香能生染着,像一般香水,涂香、抹香这一类的。极乐世界的香不会让人生烦恼,不会让人起贪瞋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叫雅正。「又以香具万德,故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这就难了,在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这种香。「尘劳,烦恼之异名」,尘是尘土,有染污的作用。我们桌椅,一天不抹它就有灰尘。比喻尘劳染污我们的身心,取这个意思。「垢习」,垢就是染污,习是习气,烦恼的习气。注子里头说,「垢乃烦恼之污秽」,由此可知,烦恼习气的确是很严重。修行人,烦恼容易断,习气很难除。不除习气,烦恼虽然断了,可能还会恢复、还会再起;习气断了,烦恼就不会再起来。阿罗汉烦恼断了,习气没断,这是在经典上常常看到有记载。辟支佛见思烦恼真的断了,得清净心,所以修行的道行、功力跟阿罗汉比要增长一倍。阿罗汉要两个大劫才能回小向大,但是辟支佛只要一个大劫,他就能回头。
「习者,习性」。中国古人告诉我们,本性本善,习性不善,本性是善的,我们要承认它。本性就是性德,佛经上讲的性德,是最善的。这个不是哪里学来的,自性里头本自具足,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智慧、德能、相好。这三样东西展开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顺乎自然那就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没有一样不美好。今天我们把自然破坏了,所以产生了严重的问题。树木花草一定顺其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现在把这个破坏了,要改变基因,让这些植物、动物统统都去改造基因,完全把大自然破坏了,带来的灾难无法估量。这些灾难我们都必须要承受,不是自然灾害,是自作自受。我们老祖宗懂得这个道理,自古以来就教导我们要随顺自然,不能够违逆自然。为什么?自然是性德,自然是最好的、最健康的。破坏自然就带来了灾难,对身体来讲是疾病,对居住的环境,那就是水、火、风灾、地震这一类东西出现了。
尘、劳、垢、习这四种烦恼「污染心性」。心性实在讲是不会被污染的,障碍了心性,心性里面智慧德相不能现前。我们在这个世间,「驱彼众生」,就是尘劳垢习在驱逐我们,我们受它的威胁、受它的干扰、受它的迫害。「今为德香所薰,于是自然不起」,在极乐世界,我们的烦恼、习气、业障自然不起。不是没有,有,为什么自然不起?阿弥陀佛天天讲经教学。又何况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整个环境是个最美好的学习场所。风吹的声音说法,水流的声音也说法,你眼见到的、耳听的、鼻嗅的、舌尝的,没有一样不是妙法。所以,习气它就不起作用,自然不起。「此又是以香为佛事也」,极乐世界的香,佛事就是帮助人觉悟的事情。佛法教学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目标,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陀教化众生,目的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要教化众生?苦,一切苦是从迷来的,迷惑,不了解事实真相,就做错了。
今天量子力学家说出来,这个世界上这四百多年所发展的科学,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二分法,现在才发现。二分法就是心跟物对立,将一切法分为物理的、心理的,而科学技术偏重在物理,心理就疏忽了。到现在才知道,物质现象原来是意念波动产生的。研究到最后的总结,这个世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假的,根本不存在,我们今天感觉到它存在是个幻觉。现在的研究真正找出真相,心跟物是一不是二,决定不能够分割,念可以支配一切。支配的方法,总的方法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就是集中念头,专一,能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个能量能改变物质现象。
在佛法,无论是大小乘经,佛都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们提出专注,就是制心一处。这一处,佛没有指定是哪一处,换句话说,任何一处都行。譬如研究经教,佛说得很好,任何一部经论,你只要制心一处去研究它。制心一处一定得三昧,得三昧之后一定会开悟,开悟之后全通了,不但这一部通,部部都通了。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可以明心见性,就这么个道理。好比圆球,圆球上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圆心,通到圆心、达到圆心了,就是整个圆球你全达到了。自性有个点,把这个点掌握到的时候,真叫能生万法,你才能控制一切法。这个例子大乘经上很多,我们要懂得。现在对经上说的这个话不怀疑了,以前总是有疑惑,这怎么可能?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把心放在一个地方,心放在许许多多事物上,所以心是散乱的,散乱就不起作用,力量分散了,必须集中。佛经上也有用「止心一处」,停止的止,把心止在一处,跟制心一处是一个意思。
再看下面这一段,「身得妙触」。
【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灭尽定乐!这一段说风的妙触。「德风触体,自然安乐和谐,调心适意,故曰安和调适」。「其乐」,这个快乐就好比『比丘得灭尽定』。灭尽定是什么?「又名灭尽三昧,乃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第六意识分别,第六意识那个心散乱。现在让第六意识集中,不散乱了,让他的心不要到处攀缘,把它收回来,放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定。八个识里头,以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深、广没有边际,与它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相应,没有一个不相应。这个事情我们要懂得。
相宗的修行就是转识成智,怎么转?就在六、七下手,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因为第七识是执著,执著不平等;第六意识攀缘太多,不清净。其实两个识都有清净平等,只是哪一个比较偏重。第六意识里头,清净少分,平等多分;第七识平等少分,清净多分,因为它染污,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都是从执著来的。第六识是烦恼里面的,《华严经》上所讲的分别,一般比喻作尘沙,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像尘沙那么多,数不尽的,这就是由于他的心过分散乱,所造成的现象。「灭尽定」是灭尽六识心心所的禅定,「不还果以上之圣者,入于此定」。不还果是阿那含,小乘三果,四果是阿罗汉。也就是三果以上都得这个定,他们能把见思烦恼断干净,尘沙烦恼也控制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伏住了,是这个功夫。这个境界里头非常快乐,所以得法喜充满。
「下文风吹花聚,而显妙色。飞花如雨,故称花雨」。下面说明花雨的功德。「眼得妙色」,你眼睛所看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那不叫六尘,六种形色,《楞严经》上所说的。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
看念老的注解。「彼国」极乐世界,「德风」有很多的妙用。「首曰吹物出音」,它吹在宝树间,这个树叶、枝条被风吹互相碰撞,就像风铃一样,发出微妙的音乐,非常悦耳。又能够「演说妙法」,这我们在前面看过。「次曰随风散香,闻者清净」,风吹这个香,让香气往四方流散。极乐世界这些人闻到这个香,都能够断烦恼、消业障,得到清净、平等。三,「德风触身」,这个风吹到身上,乐同灭尽定。吹到身上感到非常快乐,就像阿罗汉、像阿那含一样。第四「随风送花」,空中飘的花,风把它吹,吹到遍满国土,妙不可言。「风吹宝树,依花色光,自然会聚,青黄赤白,遍满其国」。这些花被风吹下来,吹下来之后飘在空中,在空中自然排成图案,非常之美,它一点都不乱,落在地下就像地毯一样。「故经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所排出来的图案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这是什么?性德圆满的流露,这叫自然。
「又《吴译》曰:吹七宝树皆作五音声」,这个五音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交响乐。五音,宫商角征羽。现在的音乐是七个音,古人这五音是主,另外附带的还有两个音,所以也是七个音。交响乐就美了。「以七宝树华悉覆其国中,皆散佛及诸菩萨、阿罗汉上」,这散花。花干净,没有污染,花落在身上就不见了,痕迹都没有。「树华因风从空散扬,供养圣众如天雨华,遍布佛土」,就像天人散花一样。《往生论》里头说,「谓宝华布地,有二殊胜:一为妙色殊胜,飘华有序」,就是它不乱,「依色成聚,青黄赤白,皆随其类,故曰随色次第,而不杂乱」。红色跟红色在一起,黄色跟黄色在一起,红色的花不会飘到黄色那一堆去,所以它图案就非常之美。「宝花布地,如图如锦」,如图是图画,锦是织锦,这是人工造的,编成种种图案。「种种色光,遍满佛土」,这个佛土是极乐世界,「是为色妙也」。到极乐世界,看到到处都是花,香花形成的图案。第二「妙触殊胜。经云柔软光洁」。光,指前面所说的「色光无量」,洁是说花质清洁、洁净。「柔软者指妙触」,你去接触,这花非常柔软。「兜罗绵」是梵语,印度话,「道宣律师曰:草木花絮」,像「蒲台花、柳花、白杨花」这些花都有絮,像棉花,棉絮,都有。兜罗绵是印度花絮里头最好的,非常软,取细软之义。这种布做成的衣服,穿起来很舒服,你手去摸它非常柔软。
下面一段,「再显妙触」。
【足履其上。】
在这个花毯上,你从那里头经过。
【没深四指。】
它是…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