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是怎麼說出來的?重重無盡就是小而無內。所以我們心裏頭有懷疑,中國古聖先賢裏面肯定有佛菩薩再來的,他才知道這些事情。這樁事情我請教過李老師,老師告訴我,理上說得通,事上沒證據。他沒有宣布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沒宣布,所以事上沒有證據,理上講得通。諸佛菩薩在這個世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來教導他就用什麼方法,活活潑潑,憐憫一切衆生。佛菩薩知道衆生是怎麼回事情,衆生不知道佛菩薩,佛菩薩決定不怪衆生,而且知道衆生跟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一定會幫助衆生成佛、幫助衆生回頭。這樣熱心教學,我們在這個經裏面看到,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教學,沒有中斷。我們再看下文,「而實具有無邊妙用。說微妙法,安立衆生于佛正道。正是真實之利」。這個經上講叁種真實,第一個真實之際,第二個真實智慧,第叁個真實的利益,這就講叁種真實。「故知此皆真實智慧之所開顯,悉是真實之際,無爲法身」。這就是重重無盡,光中化佛,佛放光明,光中又有佛,佛放光度化無量無邊衆生。
「《會疏》曰:凡西方淨土」,凡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以蓮華爲佛事,故亦名蓮華藏世界」。蓮花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蓮花代表清淨不染汙,這是代表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我們的真性、我們的靈性從來沒有被染汙過。蓮花生在池塘裏面,根在泥土裏頭,那個泥土就代表六道輪回,那是染汙的。但是蓮花的莖是在水當中,水代表清淨,代表四聖法界。花開在水上面,代表什麼?染淨二邊都離開,離開染汙,清淨也離開,它長在空中,表這個意思,這叫真清淨。「《小本》、《觀經》」,小本是《阿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這兩部經裏頭都「盛說之」,對于這樁事情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
「今經」,這個今經是指康僧铠的譯本,不是這個會集本。康僧铠翻譯的本子,「亦以此結依正莊嚴」,也用蓮花放光,光中化佛,佛度衆生,以這個做這一大段的總結。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跟正報的狀況,正報是在那裏面生活學習的菩薩們。菩薩們就是學生們,菩薩是學生,他還在學習他沒有畢業;畢業就叫佛,不稱菩薩,稱佛陀;他在學的時候,沒有畢業稱菩薩。以及修學的環境、生活的環境,做了詳細的報告。「當知上諸莊嚴中」,上面所說的種種莊嚴中,「亦可有此不思議事」。像這一段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微妙之事,各種莊嚴當中統統都有。「此意甚是」,這個意思是很有道理的。「前諸品中,亦多顯示」,有這個現象,經文裏頭顯示出來的。「但應了知」,我們學習應該要明了、要知道,「極樂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法界」,這一定要知道,這個境界我們凡夫無法想象得到,它太奇妙了。但是都有理論依據,你要是道理統統明白,你會感觸到可能有這些事情,你對它不會有懷疑。再看底下一段: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前面念老有個簡單的解題,「本品總結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境智冥合」,境是物質環境,智,這裏面的佛菩薩,他們有不思議的智慧,智慧跟境界自然融成一體。「因果如如」,因如其果,果如其因。「諸往生者,內無取舍分別」,每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外面,「外感遠離分別之境」,你所感得的是離妄想、離分別、離執著的境界。「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我們就曉得,我們今天爲什麼有這麼多的苦難?苦難從哪裏來的?從執著來的,從分別來的。你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就離苦得樂了,天天快樂。我們到國外去觀光旅遊很快樂,你知道爲什麼?居住的酒店,知道那不是我的,我只不過住兩天而已,盡量去享受它。如果是我的那麻煩就來了,苦就來了,你看那麼大的房子,你要多少人工去打掃它、料理它,還要納多少稅,什麼玩意苦的都來了。你看這觀光旅遊痛快,我們要把這個地球當作旅館,我們是來觀光旅遊的,這裏頭一樣東西都沒有,什麼都不是我的,你不就很快樂了嗎?
你看苦樂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不覺那太苦了,一念覺悟你真快樂。可別把這個地方當作老家,這是旅館,是來旅遊的。到這個地方來,一看鈔票很好用,在這個世界的,離開這個世界用不著了,你要它幹什麼?要它不都累贅!要它就走不了,你永遠就被它拴在此地,那就苦不堪言,統統放下就得大自在。佛在經上做的比喻非常好,把它比作一場夢,《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醒過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意思就是教給我們,萬緣放下你就自在。每天受用自然的,不要去想它,你想它,這一天是這麼過,過得很辛苦;你不想它,過得好快樂,有很好,沒有也好,統統都好,不要操一點心。所以佛菩薩在世間他不操心,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教化這些迷惑顛倒的衆生,他多快樂。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慢慢由淺而深幫助你契入境界。
「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故唯受最上快樂」,這個話要記住,「住正定聚,決證極果」。心有主宰,心不散亂了。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守住他自己喜歡的東西,去認真學習,學習有成了,把心定在這個行業上,做爲你一生的事業,你就很快樂,你會有傑出的成就。日本的稻盛和夫這個人是經營陶瓷業的,一生一心就這上下功夫,不斷改進技術,他在全世界成名了。如果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學得很多,樣樣都不能成功。做學問一門,從事哪個行業也是一門,肯定有成就。這個人實在講書也沒有念的什麼真好,念的大學都是很差勁的大學,不是有名的,一生完全靠自己努力成功的。我很佩服他,今年應該也有八十歲了。成功的人,細心去觀察他成功在哪裏?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锲而不舍。
我跟同學們說我也是個好樣子,書念得不多,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這就失學了,以後再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去讀書。學校書雖然沒有,但是書本喜歡讀。接受方老師的教誨,他影響我這一生,我從他的教誨當中,我找到了一條路,就是佛經哲學,我找到這條路。告訴我,這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求之不得,我就拼命在這下功夫。遇到章嘉大師同一年,跟章嘉大師認識是下半年七、八月的時候,跟方老師認識,大概是正月、二月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沒有建道場,沒有做過法會,佛門今天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全都沒有,他就是上課。修行是個人自己的事情,正是古人所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自己怎麼修,釋迦牟尼佛從來不問,爲什麼?明白之後,你自己會,用不著再指教,所以世尊只有教學。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那吃一餐飯也不要自己去准備,他去托缽。僧團不算小,一千多人,一千多人常隨弟子,我們知道還有臨時來的,跟釋迦牟尼佛幾天的、十幾天的,一、二個月的,不是長期跟他的,我想不會少過一千人,估計他的團體大概是叁千人的樣子。這麼大的團體,生活方式都一樣,佛一點心都不要操。這麼多人需要什麼經費、組織來管理,他不要,統統不要,每個人都能自動自發,一點心都不操。如果他要蓋個廟他就操心,不蓋廟不操心,到哪裏休息,隨便找棵樹,樹底下打坐去,出家、在家都一樣。所以想想,世尊當年的生活方式,確實帶給我們是幸福美滿。
末後,「住正定聚,決證極果。彌陀本願,究竟圓滿」。阿彌陀佛希望大家個個都成佛,個個都把自己自性裏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找回來,不是從外求的,是裏面有的。所以佛法稱爲內學,經典稱爲內典,它是向內不向外,內就是向自性。爲什麼?外面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外面境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要找能變的,不要找所變的,能變找到你得大自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0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