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是放不下,還是會動搖、會變節。我們追究其原因,是傳統文化丟失時間太久了,很多人都講,丟失至少兩百年,從慈禧太後掌握政權開始。這兩百年要傳七、八代,這七、八代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底下這一代可能就滅絕了,這個現象很可怕。如何挽救?這是中華兒女人人都有這個責任,我相信有很多人想挽救,找不到挽救的方法。方法第一個,自己認真修學,然後遇到真正有這個志願的人,志同道合的人,要全心全力協助他、成就他,成就的人愈多,這才能傳得下去。要讓整個社會恢複像從前這樣的太平盛世、幸福美滿,我們估計總得兩百年以後。這個事情不能著急,欲速則不達。什麼時候才能看到盛世?胎教恢複了,做母親的人都能夠在懷孕的時候就端正身心,小孩生下來就特別的保護他,所有一切負面的東西不能讓他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一定保持這一千天,叁年,小孩見聞覺知全是正面的,我們的社會會回歸到和諧,回歸到太平盛世。中國過去幾千年是這樣教出來的,現在還要用老方法來教。
我們再看下面的注解,底下這一段,「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廿二品,告一段落」。專門講極樂世界,依報是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正報是講老師跟學生。這些經文到二十二品,就是到此地這是告一個段落。向下,從二十叁品以下,「即爲十方佛贊,叁輩往生…等」。十方佛贊是堅定我們的信心,叁輩往生,往生正因,是教給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無量壽經起信論》」,彭際清居士的作品,「會結前之經義,消歸自心」,這句話很重要。學習聖賢的教誨,最重要的就是消歸自心。消是消化,吃東西要消化,消化最後到哪裏去?到自心去了,這真心,真心的能量才放光芒,才能照見法界虛空界。「論曰」,《無量壽經起信論》,「如上種種莊嚴」,依報、正報。所以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完全明了,極樂世界是一個學校、是一個道場,它不是普通社會。佛給我們做這麼詳細的介紹,沒有說這個世界有政府,沒有說這個世界有國王。前面有說阿彌陀佛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那不是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有國王,國王就是他,他聽佛講經說法,他感動了,他把王位讓給別人,自己出家了,出家就是法藏比丘。極樂世界沒有國王,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我們這個世間所謂叁百六十行,在極樂世界都沒有看見。極樂世界我們所看到的只看到阿彌陀佛的講堂,而且講堂到處都有,你只要進講堂你就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量的分身,這個身有報身、有應身,因爲大家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你在每個道場所見到的,幾乎都是阿彌陀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而且自己的身相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每一個人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都覺得很親切,都在面前。這個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美好所成就的。
四十八願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象寫出來的,不是,是阿彌陀佛參觀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刹土做的總結,哪些我要、哪些我不要,是總結的報告,就依照這個總結建立極樂世界。這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你明了四十八願,就知道極樂世界的大致情形。所以,它是非常合乎科學所說的邏輯,不是憑空想象,是到處考察,人家好的地方要,不好的地方就不要。譬如叁惡道,羅刹、修羅這個不要,都不要。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只有人天,而且人天裏面還具有有德行的、有福報的,沒有德行的人天都不要。所有各個世界六道裏面的衆生是非常不整齊的,但是到極樂世界,因爲都是信願持名去的,這個因相同。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願力、以他無量劫修持的功德來加持你,讓你也能得到阿惟越致菩薩的待遇,這是加持的,這個不是自己的。所以彌陀的恩德不可思議,到極樂世界享他的福,他的福報太大了。
阿彌陀佛對一切大衆最大的布施是法布施,就是講經教學不中斷。你不願意在講堂,你想到樹下、想到寶池的邊岸,無論你到什麼地方,風聲、樹聲、流水聲全都在說法,你的聽法沒有中斷,無論到哪裏都不中斷。比我們隨身聽還方便,隨身聽,你還帶個機器,不要帶,到處都是。你說這個恩德,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快速的成長、快速的開悟,這個在遍法界虛空界找不到第二個地方。要有第二個地方,佛一定會介紹給我們,沒有,就此一家。我們今天遇到了,決定不能放棄,決定要抓住,這個抓住了,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你統統抓住。我要想幫助父母、親戚朋友,你到極樂世界就有能力幫助他們成就,你會了解他的根性,爲什麼?他們世世代代的事情統知道,你有契機契理的方法幫助他們。這《起信論》上講的種種莊嚴,這第一句,依報正報。第二句,「種種佛事」,佛事就是課程,我們今天講學校上課課程。課程爲什麼說佛事?佛是覺悟,幫助你覺悟的事情。諸佛菩薩身行言教,不僅只是口說,他做出來給你看。這兩樣講得很具體,莊嚴跟教學。
下面,這不思議的境界,「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水中月,如畫所現像,如幻所化人」,這就是你到極樂世界,你看到的、你聽到的、你接觸到的跟我們這個世間完全不一樣。極樂世界一切人事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來不去。好像水中的月亮,不來不去,月亮沒到水中來,水中也不會讓月亮來;如畫所現像,像畫畫,隨心所欲;如幻所化的人,人物,「皆以佛神力故。隨衆生心而出現故」。這把真相說出來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是阿彌陀佛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講的。衆生心不同,衆生在極樂世界所看的現相也不同,所感受的也不同。從不同慢慢到同,什麼時候同?妄想、分別、雜念、業障統統消盡了就同了。但是到極樂世界,所看的畫面彷佛很相同,這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力故。
「當知一切衆生所有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這句話我們要記住。極樂世界你所看到種種神變不是彌陀獨有,一切諸佛都有,一切菩薩也都有,乃至于六道衆生全都有。所以《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佛所有的我們全有,那現在失掉了。「特無大願大行,發起勝因。不覺不知,沈淪永劫」,這真相說出來了。我們怎麼回事?我們沒有大願。諸佛菩薩都有大願大行,我們今天願只有自己,念念爲自己,念念爲我這個小家,或者念念爲我這個團體,太渺小了,這是什麼?這是執著。執著就變現出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從執著變出來的,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阿羅漢不執著了,所以阿羅漢的六道輪回就不見了。六道輪回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一場夢一樣,醒過來了,夢不見了。你爲什麼醒不過來?你有執著。十法界四聖法界還是一個夢,六道是夢中之夢,六道沒有了,四聖法界現前。四聖法界裏頭的衆生沒有執著,他有分別、他有妄想,分別沒有了,他是菩薩;妄想如果沒有了,他就醒過來了,醒過來十法界不見了,還是假的。這次醒過來是什麼境界現前?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醒過來一看,全都是醒過來的人,這醒過來人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住在那個地方。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知道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莊嚴土也不例外,沒有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例外,沒說。實報土也是虛妄,爲什麼?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習氣只障礙你證入常寂光,其他沒有障礙,可以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正得大自在,就是不能回歸常寂光。在那個地方居住,弘法利生,應以佛身得度者,你就能現佛身,現八相成道。《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他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的,但是最低的,他無明斷了,他只是習氣,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這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就可以做這個示現。像《普門品》所說的叁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真的得大自在。等到無始無明習氣完全沒有,他的大自在就圓滿了,這個時候實報土不見了,現出來什麼?現出來常寂光。常寂光是什麼樣子?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意念跟所有諸佛如來融成一片,就像光一樣。沒有身體,沒有現相,物質現象沒有了,精神現象沒有了,自然現象也沒有了,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看不到他,他們知道我。這個時候,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衆生都生活在常寂光裏頭,只是你見不到。常寂光是本體,離開這個本體一切法沒有,他是體,但是體因爲不是現相,沒有現相,你對他就看不到。他能現現相,就是能生現相,什麼時候生現相?衆生有感,他就現相。
我們以虛雲老和尚朝山這個例子,大家就想想,文殊菩薩無時無處不在他身邊,就是沒有現相。他一生病,生病是感,需要人照顧,他就現相了。現相也有緣分,這時候現什麼相?現乞丐的相最好了,爲什麼?一點懷疑都沒有。如果現一個富貴人的相,老和尚哪敢,要離他遠遠的,不能親近;現乞丐的相,這個放心,什麼懷疑都沒有。而且他去找草藥給他治病,草藥在哪裏?隨便在哪裏,他有辦法變現出草藥出來。我在山上采的,附近采的。給他治病。到外面去討飯,回來的時候再一起吃,那個飯不一定到人家討的,變現出來的。虛老和尚不知道,完全不曉得,以爲真是個叫化子,這叫化子好心幫助他,不知道是文殊菩薩,不知道早成佛了。文殊菩薩在常寂光裏頭,實報土是他的現身,是實報土裏頭菩薩有感,他現身在實報土,實際上他在常寂光,無處不在。所以一切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也沒有他方此界,就在當下。我們從這裏體會到自性、性德,體會到常寂光。
因爲沒有大願、沒有大行,你看這個大願是我們的本願,大行是我們的本行,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我們無知把它丟掉了,現在曉得了,馬上恢複正常。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樣大,願大行就大,我們跟阿彌陀佛一樣的行。阿彌陀佛發起勝因,這個勝因是什麼?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手段是什麼?手段就是身行言教,我把我自己所知道的我統統做到,給大家做示範。在家裏面,給一家人做示範;在社會,給整個社會做示範。無論在哪裏,都想到我給人家做榜樣、做好樣子的,就對了,這就叫再來人,這就叫佛菩薩現身說法。所以我們要發起這個勝因。如果沒有,還不知不覺,那繼續搞輪回,沈淪永劫,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出來了。不知不覺沈淪永劫,這是講我們現前狀況。
「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業具在」,一念回光,回頭了,馬上就覺悟了。家業是什麼?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如來的神通、如來的道力,全在!一樣也沒有丟掉,就等著我們回頭。學經教是什麼?就是回頭。這一回頭,「如入寶山,取之無盡」。寶山是什麼?寶山是自性。衆寶是性德,智慧無盡、德能無盡、相好無盡、方便無盡,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無一不是神通遊戲,無一樁不是教化衆生的道具,像舞臺表演之道具,都是幫助別人覺悟的,都是幫助別人回頭的,所以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現前雖然沒有在極樂世界那麼大自在,實際上也得自在了。回頭,是念頭上回頭,不再執著、不再打妄想、不再分別了。不再妄想,智慧現前;不再分別,平等現前;不再執著,解脫現前,法身般若解脫全得到。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裏頭沒有這個東西,常寂光裏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六道輪回裏頭的。六道輪回是假的,不是真的,迷了才産生這個現象,覺悟了沒有,覺後空空無大千。
「如遊香國,觸處蒙薰」。佛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有衆香國,香積如來。那我們就知道,那個地方的衆生,六根哪個根最利?鼻根最利,他聞香會開悟。我們這個地球上耳根最利,跟觀音菩薩有緣,觀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成佛的。香積如來那邊舌根當家,他嘗味開悟。不相同!六根哪個根最利不一樣,哪一種根最利,他會到那個世界去,爲什麼?他跟它相應。我們這個世界耳根,耳根利的人都到這兒來了,這是諸佛如來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要須親到方休」,這末後兩句話是祖師大德給我們最親切、最重要的開示,「慎勿半途而廢」。你必須親到,你要親證,今天這個親到,我們必須親自到極樂世界,你就全知道了。到了極樂世界,雖然還沒有成佛,等于成佛了,爲什麼?智慧如佛。這尊佛不是普通的佛,是阿彌陀佛,智慧如同阿彌陀佛,道力也如同阿彌陀佛,神通也如同阿彌陀佛,這是他方諸佛世界所沒有的,所以等于成佛了。
這個緣一定要珍惜,這一生如果錯過了,將來當然還能遇到,但是不知道是到哪一生、哪一劫。這個是早年李老師常說的,這一生機會錯過了,又要經曆長劫輪回,時間是用劫,不是年算的。人身不容易得,無量劫才碰到一次,得有緣碰到一次。人身爲什麼不容易得?你要是在佛法薰修,你自己心裏有數,你的五戒十善能不能打七十分?五戒十善能打七十分,保證你來生得人身。如果五戒十善不足五十分,你的問題嚴重。這是善的。那造惡?如果你還有殺盜淫妄,還有貪瞋癡慢,叁途去了。叁途太可怕了,墮到那個裏面想出來,不容易,太難了!把這些東西細心去想一想,知道佛講的話是正確的,我們應該寶貴這一生的生命,一定要求,不但要出輪回,要出十法界。出輪回、出十法界,現在我們知道只有這個法門,只有這一部經,只有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除這個法子之外,沒有第二個法子。所以學到這個地方,我們就要特別珍重,這一生可不是簡單的。
尤其災難頻繁,我們要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要求出離,再親愛的人也得暫時放下,爲什麼?不放下,障礙你往生。再搞六道,那就是淒慘無比,決定不能幹這個傻事。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再親愛的人都能夠得度,你都有能力幫助他們,你有能力照顧他們。就像文殊菩薩,照顧虛雲老和尚叁年,從普陀山叁步一拜拜到五臺,走了叁年,菩薩無時無刻不照顧他,就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是佛菩薩照顧,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有的時候很苦,佛菩薩:你該受一點苦,造的業,讓你消消業障,你能承擔得了。其實都在幫助,佛家常講的「重報輕受」,我們造的罪業太多、太重,現在受一點苦難,重報輕受,自己要歡喜,這是真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