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四集▪P4

  ..續本文上一頁去傷害別人?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不要人勸,自動的,絕不傷害一切衆生。

  我們想想今天災難,有很多人問我,經常我碰到人問我這個問題,災難會不會發生?會不會很嚴重?我們如何躲避災難?我說災難會不會發生我不知道,有多麼嚴重我也不知道,我們只要懂得因果報應。現在社會大衆存的是什麼心?孝悌忠信有沒有?仁義道德有沒有?沒有,連個說誠實言的人都沒有。人到了什麼程度?信心崩潰。崩潰到什麼程度?崩潰到連自己都不相信。你去問問,誰有自信心?自己對自己都不相信,這個不得了!他還相信誰?對父母不相信,對妻子不相信,先生瞞著妻子還有一點私財,太太瞞著先生,這事常有。這就是什麼?沒有信心,還保密。所以現在法律上有隱私權,那有什麼法子?隱私權就是不誠實。沒有隱私,大公無私,這活得多自在!還有怕別人知道的,你說生活得好辛苦,一天到晚提心吊膽,太可憐、太苦了!

  佛菩薩無我,我都沒有,我所有的當然全都放下,不在乎了,這個活得有意義,活得很快樂,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都快樂,爲什麼?我統統都放下了。放不下就有苦惱,放下就快樂。我有福,大家同享;有罪業,我一個人承當。這個事情想通了,好不好?好!我在這裏積德修善,來生的果報必定殊勝。千萬不要有,有福我獨享,有難大家去承當,這叫顛倒,這個念頭是阿鼻地獄的念頭,你好不了。真正想好,一定跟古聖先賢、跟佛菩薩一樣。古聖先王都是這個觀念,有災難我一個人承當,不要讓老百姓受罪;有福讓一切衆生享,我跟大家一樣。人要有這樣的胸懷,這就是聖人,這就是菩薩。聖人跟菩薩,鬼神恭敬,鬼神敬仰,你無論辦什麼事情,有這些幫助,無往而不利。現在,現在有些困難,這困難是什麼?困難在消業障,我們要接受,在困難當中磨煉自己、成就自己。魔難就是考驗,我要關關通過,要順利通過。自己吃苦不怕,不傷害別人。一定把這個愛心,愛心裏頭沒有自私,愛心裏頭沒有自利,真誠的愛心。諸佛如來是最好的榜樣,超過世間聖賢。

  我們這一生當中有這個福分、有這個緣分遇到了,遇到大乘不得了!遇到這部經,遇到黃念老、夏蓮老,我展開經卷第一個感謝他們。沒有夏老就沒有這個會集本,我們學經就非常困難;沒有念老就沒有這個集注。我們今天展開這個集注,就是大乘圓滿佛法濃縮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就是圓圓滿滿的佛法,《華嚴》、《法華》、《楞嚴》、《般若》全在這個注子裏頭,這一部就夠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諸佛不爭,不像我們人間好名好利,一定要標榜自己,他們沒這個念頭。他們看到阿彌陀佛接引衆生成就的這種方法太妙了,就那麼簡單,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叫帶業往生。只要你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我這一生一定要去。蕅益大師說,只要你真信、真願,你就決定得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注意祖師的話,說功夫淺深,不是說念佛多少,與念佛多少沒有關系,功夫淺深。功夫是什麼?功夫就在真誠。我有十分真誠,我一天只念十句阿彌陀佛,那個功德就比沒有真誠心,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趕不上他十聲。真誠心重要!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那叫功夫;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都在誠敬。誠敬的基礎就是說誠實言,不能不懂;懂了不能不幹,不幹就是不懂。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不要以爲你自己認爲懂了,做到才算是懂;沒有做到,說老實話,你沒懂。沒懂怎麼幹?再學,一定要真懂,真懂之後決定真幹。

  章嘉大師在晚年我才遇到,我遇到他老人家六十五歲,六十八歲走的,我跟他的緣叁年,叁年奠定我學佛的基礎,指我這條路,教我出家,教我出家之後要學釋迦牟尼佛。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沒有建道場,遊化在人間,最後入滅還在樹林裏頭,不在房子裏頭,在樹林裏面圓寂的。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活活潑潑,活學活用;阿彌陀佛是最究竟、最圓滿的表演,我們要學。頭一個,這基礎是有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根本。阿彌陀佛一點都不固執,廣學多聞。極樂世界怎麼建成的?去參訪、去考察、去學習。到哪裏去?十方一切諸佛刹土一個都不漏,每一個佛的佛國土都去學習。人家好的東西記下來,我將來的道場要有;人家不好的地方也記下來,我的道場不能有這個。所以四十八願不是憑空在家裏想象的,不是的,完全是實地考察的總結。不是這樣總結,極樂世界怎麼能超過一切諸佛刹土?它是集一切諸佛刹土裏頭的優點。一切諸佛刹土的缺點它沒有,優點它全有,是這麼來的。我們不能以爲我都是最好的,別人最差的,不可以,統統要去學,統統要去看,他不好的裏頭可能有一、二處是好的。所以他是廣學多聞來的,他不是閉門造車,這是符合今天所說的科學精神。不學你怎麼會知道?學了才知道。所以今天我鼓勵宗教,宗教要把心胸拓開,要學別人東西,我的宗教才能夠達得上一流。如果只學我的,不學別的,你的東西有局限,你不能超過別人。這個觀念是從阿彌陀佛上得來的,他廣學多聞,什麼地方他都去看、都去考察。四十八願是他五劫考察一切諸佛世界裏頭長處跟缺陷的總結,四十八願是總結,他的國土就是依照四十八願這個理想成就的,真正不可思議。

  往生到極樂世界,成無上道,不用傳統那些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用那個方法,你看用這麼簡單,真的叫看破放下,這個總的原則沒有丟掉,一切諸佛教人看破放下。他用什麼?他就用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性德的名號,他用性德的名號做爲自己的名號。所以我們念這句名號,一定要曉得它的真實義,真實義是念自性,用他的名號引導我們契入自性,這個方法妙極了!我們尊重阿彌陀佛就尊重自己的性德,你看這個意思多好。這是諸佛如來沒想到的,被他想到了。他想到也不是偶然的,他因爲考察太多,看得太多,廣學多聞,他的智慧從這來的。

  方東美老師最佩服的就是大乘的精神,他不故步自封,他開放,他什麼都學,他什麼都知道,成就圓滿的智慧,這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一般人學東西,他就是故步自封,他有他一定的範圍,不接觸別的,也不讓別人到我這來,所以他那是有限的。這一開放,什麼都學,那是博大精深,在他這個地方。世界上任何一切法沒有獨尊、獨美的,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好東西必須是開放的,是遍法界虛空界的,那才叫獨,獨就是圓滿,獨就是全體,最後獨歸自性。佛法到最後歸自性,一切萬法都歸自性。

  現在量子力學家有這個意思,他們稱宇宙之間有一個零點能量點,那就是最極高、最高無上的。零是什麼?什麼都沒有。要是有一二叁四它就有,它歸到無、歸到零,零點能量點才是宇宙的起源。這個說得非常像佛法裏面的常寂光,自性,確實有這個意思,零點能量點、零極限,他們用這些名詞。一切歸于零,身心一切世界統統放下了。但是佛法裏面講無中它有,不能那個無裏頭什麼都沒有,無裏頭什麼都沒有叫無想定,那就錯了。修無想定修成功,將來往生到四禅天,裏頭有個無想天,就是他們的去處。無想定,心是定了,什麼都沒有,但是沒有智慧,有定沒有慧。佛法的定是定裏頭有慧,定慧均等,這是佛門講的定。所以自性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能夠現。就好比我們作夢,作夢的心,那個心什麼都沒有,但是睡覺它會發夢,會變成夢境,好像什麼都有,醒過來之後什麼都沒有。

  佛用夢做比喻,在經典上講得最多,「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教我們對于宇宙一切萬事萬物要有這個看法,這是一場夢,是假的,不要計較。善的、好的是假的,惡的、壞的也是假的,所以一切都歸零,惡的也歸零,善的也歸零。這個樣子,你對于善不會貪戀,對于惡不會瞋恨,你的心是平等的,都不是真的;你對于天堂不會很愛戀,對于地獄不會起怨恨,平等的。爲什麼會有天堂地獄?你修的有福報。自性裏頭沒有福、沒有罪,就是自性裏頭沒有善惡,所有對立的東西全沒有,那你現在修的福,天堂是消福報的,要把它消掉心才清淨;你幹的壞事、惡的東西就地獄,地獄是消你的罪業,統統消光,平等了。所以是自性變的,都是業力變現的,業力有善有惡、有染有淨,造什麼樣的因它就現什麼樣的果,這是自然的,自然現象。

  自性裏頭自然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統統沒有,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現象。怎麼現?衆生有感,自性自然就現。成佛,回歸自性了;換句話說,成佛的人跟一切衆生自然有感應道交,衆生起心動念他知道,就是自性知道。自性什麼都沒有,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現在講有機體,它能夠收到感應。不但念頭感應他知道,我們身體狀況他知道。身體是什麼?身體是物質,物質有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他統統收到,我們身體的狀況他一清二楚,所以能夠得到他的加持。我們壽命到了,但是我們有願力,想替衆生做一點好事,絕對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念頭,他會把壽命給你延長。不是我們自己意思,我又沒有要求長壽,它自然延長,這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如果我們有求,這是我們意念的現象,我沒有求。沒有念頭求的屬于自然,有念頭求的是意念的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自然産生的,自然産生物質,這個自然産生意念,意念産生物質,我們統統在這部經裏頭體會到了。所以這個經每講一遍有新的發現,跟上一遍講的不一樣,遍遍不相同,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會發現,自然就講出來,不是你預備的,這就是經典的微妙之處。

  所以阿彌陀佛用的方法巧妙到極處,完全讓我們的雜念會歸到一念,一心專念,他用這麼一個方法,妙極了!簡單到極處。這一念什麼?統統歸阿彌陀佛。但是阿彌陀佛要想不是歸他一個人,不是個人崇拜,個人崇拜那就錯了,不是,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你看這些年來叁時系念,這是我提倡的,現在在全世界流行。中峰禅師開示裏頭兩句話說得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個開示不得了,登峰造極!那我們念阿彌陀佛念誰?念我自性;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此土。說出來一點點私心都沒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念彌陀是念自性,求生極樂世界是求自性,心現識變。這個道理要懂,你就曉得念佛不是迷信,念佛不是個人崇拜,它沒有個人。

  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不爲自己,爲自己跟它理論基礎上不相應;我們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是爲一切衆生,是爲繼承這個法門,承傳這個法門,用這個法門來幫助一切衆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是一切諸佛菩薩佩服到五體投地,所以極力贊歎。你看「諸佛讓德,令歸一佛」,大家都推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領導一切諸佛,幫助一切衆生個個成佛,「是第十七願成就也」,諸佛贊歎。「意謂,佛佛道同,所證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成佛之後一切平等,跟阿彌陀佛也平等,沒有例外的。

  但是念佛往生的法門,這是阿彌陀佛他的方法、他的妙法,「不共之妙法」,就是跟其他一切諸佛不同的,這是他獨有的。這個獨有的方法不是他想出來的,是他在參訪一切諸佛刹土裏面得到的結論。就是那些方法人不容易學,要找一個最容易學的方法,那就是把意念集中。「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原理是一切諸佛都說過的。如何把心念集中在一處?他就用名號。阿彌陀這名號好,翻成中國意思可以翻,不是不能翻的,是尊重不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每一尊佛都是無量覺,每一個人都是無量覺,諸佛無量覺現前了,不迷了,我們的無量覺被迷障礙住了。所以無量覺是一切衆生的性德,念無量覺是念自己的無量覺,也是阿彌陀佛的無量覺,自他是一不是二,這個裏頭含義多深!這是不共妙法。「故其利益」也是不共的,這個利益無量無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