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五集)  2012/5/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二十一頁,倒數第五行,從注解看起:

  「下複舉十方恒沙諸佛,亦複如是稱贊彌陀。《會疏》曰:雖諸佛所證,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彌陀不共妙法,故諸佛讓德,而令歸一佛。是第十七願成就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我們接著再看。《會疏》裏頭這一段文,下面這是念老的解釋,這個意思是說,「佛佛道同,所證平等,無有高下」。確實每一尊佛都明心見性,都將煩惱斷盡,連煩惱的習氣也沒有了,確確實實是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念佛往生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他提出來的,一切諸佛都沒有想到這個法門,不是沒有能力,沒想到。諸佛如來所說的是通途法門,人要修行,要斷煩惱,要消業障,依著佛陀的教誨不斷的向上提升,由阿羅漢、辟支佛而菩薩。明心見性之後,生實報土有四十一個階級,斷無明煩惱的習氣,斷盡了這才稱爲妙覺果位,究竟的果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走這條道路,這條道路很長,斷煩惱、消業障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從哪裏來的?也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但是與他的大願、大行有關系。他所發的大願,是希望一切諸佛刹土裏面六道衆生,六道衆生太苦,業障太重,罪孽太深,很不容易出六道。他看得多了,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深刻,想到用什麼一個方法,能令一切衆生頓舍、頓悟、頓修、頓證。這是從他參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得到一個結論,想出這個方法,帶業往生。就是必須給這些人建立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可以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他負責來教化。讓這些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一生決定成無上菩提,所以只有這麼一家。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是跟一切諸佛不共的妙法,不是共有的,獨有的,極樂世界獨有這個方法,你看它只憑叁個條件。通途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斷惑證真。你看,大乘證個十信初信位的菩薩,要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個小乘須陀洹果同樣也要這個功夫,斷證的功夫。

  八十八品見惑,佛爲了講經教學方便起見,把它歸爲五大類,叫五種見惑,五種見惑細講是八十八品。第一個身見,你看六道衆生,哪個不是執著身是我,誰能夠說身不是我?這一關就難。身見破了之後,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樣,這是我所有的,那不是我,衣服不是我。所以舊了可以換一件,髒了也可以換一件,一點也不痛心。誰能夠把衣服當作我?身體生死就跟穿衣服、脫衣服一樣,生,衣服穿上了;死,這衣服脫掉了。我沒有生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什麼人知道身不是我?覺悟的人。一般人你也聽說,所謂靈魂是我,靈魂沒有生死。死了之後靈魂離開身體,四十九天這個靈魂又去找一個身體。找身體自己不能做主,誰做主?不是佛菩薩,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與誰都沒有關系,自己自動去找的。找什麼樣身體?當然一定是你喜歡的身體,你看那個身體很滿意,你要這個身體。可是得到身體之後,就不是那麼簡單除掉的。要受滿這個業報,才能這個身體再消滅了,再換一個身體。六道裏頭換來換去,不知道換了多少次,這是事實真相。我們這個六道哪一道都有我們分,過去生中都曾經去過,絕不止一次。

  主宰的是什麼?業力主宰的。業力産生的習氣,也就是你的愛好,你愛好什麼?幾個人愛好倫理道德?幾個人愛好五戒十善?如果是這種愛好,來生一定還得人身,而且比這一生會更殊勝,爲什麼?福報。如果你所愛好的是名聞利養、是貪瞋癡慢,你所去的地方是餓鬼、畜生、地獄。這些地方你很喜歡去,你把他們看錯了,眼花撩亂,誤以爲那是個很快樂的地方,你去了,去之後發現不對勁,但你出不來了。所以,境界是自己變幻的,它誘惑你,你誤會了。這些事佛在經典上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明白,真正有智慧聰明人不幹這些傻事。如果學佛,比天道還要高,學佛什麼?學佛要斷煩惱,這個又很難了。

  這樁事情法藏比丘,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候出家,一個出家人,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要建立一個新的道場,無比殊勝的道場,十方世界所沒有的。讓這些迷惑顛倒的衆生,只要具備叁個條件,第一個真相信,對淨土沒有懷疑,真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那真信。第二個條件,真正願意去,真想去。第叁個條件,專念阿彌陀佛。這經上教給我們,底下一品就念到了,「叁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就是真信、真願,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真行,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就行了,你就決定得生。你看這個法門,真的,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得成功,就怕你不肯幹。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善導唐朝時候人,距離我們一千四百多年。

  一千四百多年的現在,修淨土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早年我在臺中,李老師常說,他不說別人,說我們自己蓮社的蓮友,臺中蓮社。他常講,蓮社蓮友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叁、五個。跟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不成比例,善導大師是萬修萬人去,一千四百年前。現在爲什麼一萬個人只有叁、五個去?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出在沒有誠敬心,對淨宗,你不能說他不信,你也不能說他真信。他的信心裏頭有疑惑,他的願心裏頭有不定,搖擺不定,對這個世間有留戀,念這句佛號不懇切,雖然念得很多,不相應。古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現在雖念不相應,這個裏頭有障礙,問題就出在這裏。這個原因怎麼來的?我們慢慢去追究,來源是迷失自性,迷得太深,迷得太久。自性裏面的光芒一絲毫都沒有辦法透露出來,不能跟古人比。

  古人,不要去比一千四百年前,我們就比兩百年前的人都比不上,比一百年前的人都有很大的差距。爲什麼?一百年前的人還懂得倫常道德,今天講倫常道德非常陌生,沒有人懂。一百年前,確實還有五代同堂這個家族存在,我這個年齡小時候還見到過。我自己的家是敗了,我姑母的家還存在,也衰了。兄弟十個人沒有分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還在,高祖父母不在了,還見過這個樣子。那個時候大概這個家庭將近兩百人,衰了,盛的時候四、五百人。抗戰之後,這樣的家再找不到了,在中國這塊大地上不見了,消失掉了。家,在中國曆史上非常重要,不是現在小家庭,小家庭不起作用。從前家庭是大家庭,普通家庭叁百人左右,家裏頭人丁興旺的,五、六百人,七、八百人。諸位想想,這麼多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要沒有個規矩那不就亂掉了?所以,能治家就能治國,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曆史上常常出現長治久安,一個政權建立之後,大概有一百年到兩百年安定的社會,叫太平盛世。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開元,就連滿清康熙、乾隆,確實盛世,康熙、雍正、乾隆這叁朝大概一百五十年,真的是太平盛世。國力在全世界達到登峰造極,萬國來朝,人民幸福安樂。這怎麼成功的?家的貢獻。國家只要把每個家照顧好,社會問題解決了,因爲家負責教育(育幼)、負責養老。

  所以中國在過去,學校不是國家辦的,學校是家庭辦的,都是家學,叫私塾,一個家族一定有子弟學校。家長,祖父輩、曾祖父輩,哪個不希望自己家裏出人才?要想家裏出人才,那就重視教育。所以,爲子弟請老師,這是家庭一樁大事情。家裏面這些長輩在一起商量、開會,到處打聽去請哪個老師,真正有道德、有學問又會教小孩,懂得教學的方法。老師請到之後,家人對待老師就跟對皇上差不多,恭敬、禮遇。爲什麼?我家後代,子弟能不能成才全靠老師。請老師的禮節,全家老少對老師叁跪九叩首,行這個大禮。家裏的老人把我家的後代,孫子、重孫子統統交給老師。老師接受這一家的長輩這個禮遇、恭敬,如果不認真把他教好,你怎麼對得起家長?那對不起人。家長、家裏老人對老師這麼恭敬,小孩子看到了,對老師能不恭敬嗎?能不聽話嗎?能不認真學嗎?不可能。所以中國人對師道的尊重,跟對祖宗是一樣的。跟現在學校不一樣,現在學校老師沒有這麼大的使命,沒有這種責任。在過去,老師真的要承擔這個責任,所以老師把人全教好了。

  紮根的教育是什麼?是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紮根教育。《弟子規》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差不多有十年了,現在也産生一點效果,大家對這個小冊子認識了,以前不知道、不認識。這個小冊子是家規裏面的共同的一部分,就是共同家規的一部分,只講了一百一十叁樁事情。在過去的社會,男女老少個個人都要遵守,你活在這個世間一天,你就要遵守一天,那是什麼?家規。還有這裏頭沒有講到的,你自己家裏頭訂的,這些家規都在家譜裏頭。因爲每一個家裏所學的不相同,所經營的事業不相同,所以它還有它自己的規矩,這就是跟別人家不一樣的。《弟子規》是所有家庭都必修的,這一百一十叁樁事情。那個根紮得多厚,紮得多結實,每個人有真誠心。現在沒有了,現在人都是虛情假意,什麼叫真誠他不懂。以爲我就是真誠,我已經很真誠了,還有什麼叫真誠?他不懂。

  這些已經沒人講了,看到的人真不多。我是很幸運,小時候生長在農村,這個農村是屬于明清兩代桐城學派的範圍,所以我們從小看到這些事情。但是不是在我們這個地區,看不到了。所以我受了這麼一點影響,這個印象非常深刻。這是親自看到的,什麼時候?六、七、八歲的時候。我是十歲從鄉下搬到城市裏面去居住,十歲之前在農村裏面過這個生活,古時候大家庭的生活。大家庭裏面的小孩就像《弟子規》裏頭所說的,規矩很嚴,不准有私心,不准有自私自利…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