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  2012/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二十一页,倒数第五行,从注解看起:

  「下复举十方恒沙诸佛,亦复如是称赞弥陀。《会疏》曰:虽诸佛所证,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故诸佛让德,而令归一佛。是第十七愿成就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我们接着再看。《会疏》里头这一段文,下面这是念老的解释,这个意思是说,「佛佛道同,所证平等,无有高下」。确实每一尊佛都明心见性,都将烦恼断尽,连烦恼的习气也没有了,确确实实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念佛往生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他提出来的,一切诸佛都没有想到这个法门,不是没有能力,没想到。诸佛如来所说的是通途法门,人要修行,要断烦恼,要消业障,依着佛陀的教诲不断的向上提升,由阿罗汉、辟支佛而菩萨。明心见性之后,生实报土有四十一个阶级,断无明烦恼的习气,断尽了这才称为妙觉果位,究竟的果佛。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走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很长,断烦恼、消业障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

  阿弥陀佛这个方法从哪里来的?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但是与他的大愿、大行有关系。他所发的大愿,是希望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太苦,业障太重,罪孽太深,很不容易出六道。他看得多了,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深刻,想到用什么一个方法,能令一切众生顿舍、顿悟、顿修、顿证。这是从他参访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得到一个结论,想出这个方法,带业往生。就是必须给这些人建立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可以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他负责来教化。让这些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一生决定成无上菩提,所以只有这么一家。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是跟一切诸佛不共的妙法,不是共有的,独有的,极乐世界独有这个方法,你看它只凭三个条件。通途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要断惑证真。你看,大乘证个十信初信位的菩萨,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个小乘须陀洹果同样也要这个功夫,断证的功夫。

  八十八品见惑,佛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为五大类,叫五种见惑,五种见惑细讲是八十八品。第一个身见,你看六道众生,哪个不是执著身是我,谁能够说身不是我?这一关就难。身见破了之后,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样,这是我所有的,那不是我,衣服不是我。所以旧了可以换一件,脏了也可以换一件,一点也不痛心。谁能够把衣服当作我?身体生死就跟穿衣服、脱衣服一样,生,衣服穿上了;死,这衣服脱掉了。我没有生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什么人知道身不是我?觉悟的人。一般人你也听说,所谓灵魂是我,灵魂没有生死。死了之后灵魂离开身体,四十九天这个灵魂又去找一个身体。找身体自己不能做主,谁做主?不是佛菩萨,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阎罗王,与谁都没有关系,自己自动去找的。找什么样身体?当然一定是你喜欢的身体,你看那个身体很满意,你要这个身体。可是得到身体之后,就不是那么简单除掉的。要受满这个业报,才能这个身体再消灭了,再换一个身体。六道里头换来换去,不知道换了多少次,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这个六道哪一道都有我们分,过去生中都曾经去过,绝不止一次。

  主宰的是什么?业力主宰的。业力产生的习气,也就是你的爱好,你爱好什么?几个人爱好伦理道德?几个人爱好五戒十善?如果是这种爱好,来生一定还得人身,而且比这一生会更殊胜,为什么?福报。如果你所爱好的是名闻利养、是贪瞋痴慢,你所去的地方是饿鬼、畜生、地狱。这些地方你很喜欢去,你把他们看错了,眼花撩乱,误以为那是个很快乐的地方,你去了,去之后发现不对劲,但你出不来了。所以,境界是自己变幻的,它诱惑你,你误会了。这些事佛在经典上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明白,真正有智慧聪明人不干这些傻事。如果学佛,比天道还要高,学佛什么?学佛要断烦恼,这个又很难了。

  这桩事情法藏比丘,这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候出家,一个出家人,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道场,无比殊胜的道场,十方世界所没有的。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只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真相信,对净土没有怀疑,真信,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那真信。第二个条件,真正愿意去,真想去。第三个条件,专念阿弥陀佛。这经上教给我们,底下一品就念到了,「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的,就是真信、真愿,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真行,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就行了,你就决定得生。你看这个法门,真的,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得成功,就怕你不肯干。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善导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一千四百多年。

  一千四百多年的现在,修净土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师常说,他不说别人,说我们自己莲社的莲友,台中莲社。他常讲,莲社莲友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个。跟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不成比例,善导大师是万修万人去,一千四百年前。现在为什么一万个人只有三、五个去?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没有诚敬心,对净宗,你不能说他不信,你也不能说他真信。他的信心里头有疑惑,他的愿心里头有不定,摇摆不定,对这个世间有留恋,念这句佛号不恳切,虽然念得很多,不相应。古人「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现在虽念不相应,这个里头有障碍,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原因怎么来的?我们慢慢去追究,来源是迷失自性,迷得太深,迷得太久。自性里面的光芒一丝毫都没有办法透露出来,不能跟古人比。

  古人,不要去比一千四百年前,我们就比两百年前的人都比不上,比一百年前的人都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一百年前的人还懂得伦常道德,今天讲伦常道德非常陌生,没有人懂。一百年前,确实还有五代同堂这个家族存在,我这个年龄小时候还见到过。我自己的家是败了,我姑母的家还存在,也衰了。兄弟十个人没有分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还在,高祖父母不在了,还见过这个样子。那个时候大概这个家庭将近两百人,衰了,盛的时候四、五百人。抗战之后,这样的家再找不到了,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不见了,消失掉了。家,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不是现在小家庭,小家庭不起作用。从前家庭是大家庭,普通家庭三百人左右,家里头人丁兴旺的,五、六百人,七、八百人。诸位想想,这么多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要没有个规矩那不就乱掉了?所以,能治家就能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长治久安,一个政权建立之后,大概有一百年到两百年安定的社会,叫太平盛世。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开元,就连满清康熙、乾隆,确实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大概一百五十年,真的是太平盛世。国力在全世界达到登峰造极,万国来朝,人民幸福安乐。这怎么成功的?家的贡献。国家只要把每个家照顾好,社会问题解决了,因为家负责教育(育幼)、负责养老。

  所以中国在过去,学校不是国家办的,学校是家庭办的,都是家学,叫私塾,一个家族一定有子弟学校。家长,祖父辈、曾祖父辈,哪个不希望自己家里出人才?要想家里出人才,那就重视教育。所以,为子弟请老师,这是家庭一桩大事情。家里面这些长辈在一起商量、开会,到处打听去请哪个老师,真正有道德、有学问又会教小孩,懂得教学的方法。老师请到之后,家人对待老师就跟对皇上差不多,恭敬、礼遇。为什么?我家后代,子弟能不能成才全靠老师。请老师的礼节,全家老少对老师三跪九叩首,行这个大礼。家里的老人把我家的后代,孙子、重孙子统统交给老师。老师接受这一家的长辈这个礼遇、恭敬,如果不认真把他教好,你怎么对得起家长?那对不起人。家长、家里老人对老师这么恭敬,小孩子看到了,对老师能不恭敬吗?能不听话吗?能不认真学吗?不可能。所以中国人对师道的尊重,跟对祖宗是一样的。跟现在学校不一样,现在学校老师没有这么大的使命,没有这种责任。在过去,老师真的要承担这个责任,所以老师把人全教好了。

  扎根的教育是什么?是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扎根教育。《弟子规》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差不多有十年了,现在也产生一点效果,大家对这个小册子认识了,以前不知道、不认识。这个小册子是家规里面的共同的一部分,就是共同家规的一部分,只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在过去的社会,男女老少个个人都要遵守,你活在这个世间一天,你就要遵守一天,那是什么?家规。还有这里头没有讲到的,你自己家里头订的,这些家规都在家谱里头。因为每一个家里所学的不相同,所经营的事业不相同,所以它还有它自己的规矩,这就是跟别人家不一样的。《弟子规》是所有家庭都必修的,这一百一十三桩事情。那个根扎得多厚,扎得多结实,每个人有真诚心。现在没有了,现在人都是虚情假意,什么叫真诚他不懂。以为我就是真诚,我已经很真诚了,还有什么叫真诚?他不懂。

  这些已经没人讲了,看到的人真不多。我是很幸运,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这个农村是属于明清两代桐城学派的范围,所以我们从小看到这些事情。但是不是在我们这个地区,看不到了。所以我受了这么一点影响,这个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亲自看到的,什么时候?六、七、八岁的时候。我是十岁从乡下搬到城市里面去居住,十岁之前在农村里面过这个生活,古时候大家庭的生活。大家庭里面的小孩就像《弟子规》里头所说的,规矩很严,不准有私心,不准有自私自利…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