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觀念跟行爲;要每個人自私自利的話,這個家就會毀掉。你一出生在這個家庭,你一生爲什麼?就是爲家庭做出貢獻,不是爲個人,爲家族做貢獻,這範圍就大了。最小的是爲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有二、叁百人,要爲這些人做貢獻。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優點,比小家庭多,小家庭雖然自由,大家庭規矩大,沒那麼多自由,但是到老年養老,你就知道大家庭的可貴。

  現在老了很可憐,所以講老人院,老人院頂多物質條件可以過得去,精神生活沒有。古人老人回家落葉歸根,回家幹什麼?享福,享天倫之樂。你想想看,你老了,你的孫子輩、重孫子輩,這些小朋友都有幾十人,一天到晚圍著你,這個快樂,真快樂。這些小孩有老師教他,下課的時候都跟這些老人在一起,老人逗著小朋友玩,講故事給他們聽,自己一生這些經驗,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概十幾歲的小朋友能聽得懂,講這個給他聽,他就學會了!都是一家親人,關系非常密切,同一個高祖父,同一個曾祖父。所以家庭真有樂趣。個人一生要爲家庭做奉獻,如果經商在外面賺的錢,統統要歸家。任何一個人在外面遇到困難,家就是你的支持者,精神的支持,財力的支持。你在社會無論走到哪裏不會孤單,不會說沒有人幫助,後援是你的家庭。所以它是有組織的,它是一種社會生活行爲。中國這個家,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只有中國有,外國沒有這種家庭,優點很多!

  這種家庭對中國曆史的貢獻非常之大,太平盛世、長治久安是家庭做出的貢獻。我們現在對于這個是很懷念,但是不可能再恢複。所以我們把念頭轉了,轉變什麼?老是聽社會上人說什麼企業家、企業家,我就想到了,企業如果能變成中國古代的家庭,中國可能又會出現千年盛世。這個大家庭是有組織的,從前家庭組織是血緣的關系,現在的組織是道義的關系,沒有血緣關系,道義的關系。那是什麼?領導人,企業的老板,真正通達中國傳統文化,他就會很喜歡去做。把自己的員工看作自己兄弟姐妹,要真正愛護他們,要真正關懷他們,照顧他們,要把他看成自己一家人。他的父母是自己的伯伯、叔叔,他的兒女是自己的子侄一輩,晚輩。所以,企業要辦子弟學校,就是私塾,不對外招生,我這個企業裏面員工的子弟。企業要辦養老院,不對外的,我員工的父母、老人。方方面面統統照顧到,這個企業就變成一家人,中國古代那種太平盛世就會出現。

  只有中國人懂得這個東西,你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能少的,少掉之後就完了。你看現在家沒有了,家沒有了怎麼樣?國就亂了。現在國不是治,國是亂,世界也亂了,天下大亂。你想想看家那一環多麼重要,太重要了!要齊家先要修身,要修身先要正心,心要擺得正。正心是什麼意思?不能有偏心,不能夠有歪曲,不偏不邪這是正心。起心動念爲我家族、爲社會大衆,現在的企業家爲社會大衆做出貢獻,爲國家做出貢獻,爲全人類做出貢獻,要有這麼大的目標。你這個企業可以成爲一種王國,跨國公司,企業可以做到全世界,這就所謂連鎖店、分公司,這是大事業。今天企業家能夠把中國過去家的精神完全吸取,把它發揚光大,就能影響到全世界。決定大公無私,決定是真誠的愛心,就能做到。阿彌陀佛做到了,他不分族群、不分信仰、不分區域,團結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六道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變成一家人。這是彌陀不共的妙法,所以他的利益也是不共,利益無量無邊。

  「是故諸佛推讓其德」,諸佛佩服他、尊敬他,稱他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前面我們讀過,統統歸于阿彌陀佛。「欲令十方衆生,悉入彌陀願海,往生極樂世界」。這些業障、習氣很重,罪孽很深,在諸佛刹土無量法門都沒有辦法度他。怎麼辦?諸佛如來統統叫他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去,等于說把這些人全部送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全部接受。到極樂世界成佛快,沒有想到比通途成就的快多了,阿彌陀佛每天教學,沒有一天中止過。我們今天在這裏教學,一天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二十個小時在休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二十四小時統統教學,沒有聽說他有下課的,沒有聽說他有缺課休息的,沒有,他的教學永遠不中斷的。什麼原因?極樂世界沒有晝夜,光明世界。極樂世界人的身體是法性身,居住的大地是法性土,跟我們這裏完全不一樣。法性身不需要飲食,能量從哪裏來?能量從自性裏頭來,自性本具的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精神飽滿,沒有疲倦、厭惡的這種心態,他成就快。這都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只有這一家。

  我們今天碰上了,運氣好碰上了,碰上了就不要再猶豫、不要再考慮,萬緣放下求生淨土,你就對了。你能有這種覺悟,你是人中上上根人,比六祖惠能還厲害。能大師二十四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不是究竟圓滿佛,他是分證即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不得了,生到極樂世界跟惠能大師就平等,將來節節往上升,肯定超過他,不會在他之後。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幫助諸佛如來了一個大願,因爲這些衆生很難度,難度的都送到極樂世界去,都交給阿彌陀佛去度去。諸佛唯一的願就是幫助衆生圓滿成佛,這唯一的一個願望。

  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諸佛贊歎,諸佛把他的這些弟子,六道裏面這些弟子,都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沒有嫉妒心。不但凡聖同居土的六道衆生求往生,諸佛如來爲大衆介紹極樂世界,有羅漢、辟支佛聽到了,有菩薩聽到了,有這麼好的地方都想去。佛怎麼樣?佛大歡喜,佛一點嫉妒心都沒有,鼓勵他們去,贊成他們去。到極樂世界成佛之後再回來,倒駕慈航,普度衆生。「十方佛贊,始能名聞十方,普攝無邊衆生,會歸極樂」。阿彌陀佛跟所有一切諸佛聯手來成就一切衆生,成就衆生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阿彌陀佛就專門對衆生煩惱重的、業障深的,專門以這個爲對象。極樂世界成就了,極樂世界是個大道場,這個世界非常單純,確實是個學校。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一個老師,一個學生,老師是阿彌陀佛,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學生,菩薩是學生。學生也分叁等,就像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凡聖同居土是初級班,方便有余土是中級班,實報莊嚴土是高級班。你看,雖然是有上中下這叁個等級,但是他們的生活是平等,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又不共,跟十方佛國土裏頭不共法,極樂世界專有的。

  我們這個世界,初果、二果在人間天上,叁果他到四禅天去、四空天去了,他不會再回來,阿羅漢超越六道輪回了,雖然凡聖同居土,凡聖不在一起。極樂世界他在一起,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跟文殊、普賢在一起,跟觀音、勢至、彌勒菩薩都在一起,這些等覺菩薩,後補佛,天天見面。他們這些人,在我們想象當中,都擔任阿彌陀佛的助教,我們聽佛講經還有些不明了地方,他們會幫助我們。所以在極樂世界修學沒有障礙,幫助你的人太多了,你進步很快,這是他方世界找不到的。

  所以,這部經書一定要把它看作無上的法寶,這真的,不是假的。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精義全在其中,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都不離開這個經典,無上的大法。我們再把它講到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格物、致知這個智慧、理念、方法在這部經裏頭,誠意、正心也在這裏頭,修身、齊家還在這個裏頭,治國、平天下也在這個裏頭,真是寶典,一點都不假。從哪裏下手?前一品,不是前一品,就是這一品,前面一段注解最後一段說,「說誠實言」,我們前面一堂課就講這句話,從這兒入門,從這兒下手。宋朝司馬光,讀書的人都知道他,宋朝的宰相。有人曾經問他,做人、求學、處世從哪裏做起?他告訴人,「從不妄語始」。從不打妄語開始,說得好!司馬光一生沒有妄語,不妄語這條戒他做得很圓滿。所以前面這段的注解,我們用了兩個小時在一起分享。

  我從深信因果,從這兒入門,古人所說「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們相信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無論生活在順境或是逆境,善緣或是在惡緣,絕對沒有怨天尤人。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一定要承當、要接受。接受的時候要懂得提升自己,爲什麼?全都是增上緣。順境、善緣裏頭不起貪戀,自己提升了;逆境、惡緣當中不生瞋恚,也提升了。要把外面的境界統統變成自己的增上緣,增上緣有順有逆,這會修,都是好事,沒有壞事。心量要拓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你得大自在,多快樂。在這個世間,于人無爭,于世無求,他怎麼不快樂!法喜充滿。每天讀經、研教,跟佛菩薩在一起,同學在一起分享,跟諸菩薩在一起,跟如來在一起,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古大德所謂的「世味哪有法味濃」,就說這樁事情。

  我們看下面,「征釋贊意」,解釋諸佛贊歎的大意。請看經文: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衆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

  這段經文裏頭最重要的,八個字,就是『一念淨信』,『至心』、『願生』,這八個字重要。我們看注解,上面這兩行經文,「表諸佛贊歎之本因」,本因是根本之因,爲什麼要贊歎?「蓋欲衆生聞名生信」。不是佛介紹,誰知道有極樂世界?佛不但介紹,而且多次介紹。我們知道,釋迦佛當年在世講經只講一遍,沒有重複講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古大德給我們作證,佛講了多少次?叁次以上。《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八百年間做了十二次的翻譯。但是這個譯本,《大藏經》裏頭有記錄,經沒有了,就是經失傳了,現在剩下來五種原譯本,七本失傳了。在這五種原譯本裏面去看,看內容,有很大的差別,這樣大的差別就肯定佛不是一次講的。如果梵本,就是原本相同,那大同小異,不至于有這麼大的差別。像《金剛經》,《金剛經…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