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六集) 2012/5/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二十叁頁第五行,「《疏鈔》雲」,從這看起:
「《疏鈔》雲: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此策發信心,最爲切要也」,前面我們學習到此地。蓮池大師這幾句的開示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今天還是從這個地方學起。一個人墮落在六道輪回,時間不知道有多長,出不去。墮落的時候容易,出去的時候非常艱難。這一樁事實真相只有佛知道,也只有佛把這一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我們與佛有緣,而且這個緣不是偶然的,生生世世就跟佛結了善緣,所以這一生得人身能遇到佛法,能遇到淨宗。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真想脫離六道輪回,機會到了。如果這一生能把這個機會掌握住,我們就脫離了。
六道是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能再向這個海深廣處去遊,要趕緊回頭。怎麼回頭?阿彌陀佛慈悲,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幫助我們一生成佛,這是最大的幫助。成佛的利益說不盡,不但我們說不盡,諸佛如來都說不盡,沒人知道,所以世間人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不想出離。只有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非出離不可。輪回不能再住,住在這裏頭,單說一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一樁事情就叫你苦不堪言。沒有機會是無可奈何,遇到佛法也不見得是有機會;遇到淨宗,機會到了,決定可以出去了。
出去,最重要的要須有信,你對這個法門要真信。真信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把經教參透了,對這樁事情認識清楚了,他真信。另外一種人,沒有文化,沒有念過書,鄉下的阿公阿婆,但是他有善根,他聽了之後,他具足的是仰信,他心中對佛菩薩敬仰,佛菩薩教我這麼做,我就一生、一輩子做到底,他能成功。他不需要聽經,不需要學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一輩子,最後往生,瑞相稀有,他成功了。最難的就是當中者,這上不上,下不下,我們這一類所謂的知識分子。你說他不信,他也相信;你說他信,他還是有很多懷疑。所以也念佛,念一輩子,不能往生。但是念佛跟極樂世界就結了緣,雖不能往生,等待下一次再遇到,再遇到的時候你會提升,慢慢提升。不知道提升多少次,遇到了,真正發信心,不再懷疑了,那就是蓮池大師在此地說的「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一個都不漏掉,他真相信,他真願意到極樂世界。
信佛名字,這一句話說得容易,做到真難。你要不通達教理,怎麼可能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諸佛即救你,不但阿彌陀佛幫助你,一切諸佛都幫助你。幫助你什麼?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護念你。諸佛爲什麼會幫助你?諸佛對阿彌陀佛無量的敬佩,只要聽說有個人跟阿彌陀佛有緣,諸佛就歡喜,諸佛一定勸導你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歡喜,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有不少人跟阿彌陀佛有緣,所以在世的時候多次的勸導、介紹,就是講西方淨土,介紹阿彌陀佛,一生當中講很多次。我們在經論裏面去查,經論裏頭附帶提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將近兩百部經典,這就是說常講,常常提到。專門介紹的,這淨土叁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專門介紹。而《無量壽經》是佛多次宣講,這個很特別。釋迦牟尼佛講經沒有重複的,只講一遍,沒有重複的,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這個用意很深,說明「諸佛即救,諸佛即護」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
那我們要怎麼做、怎麼修法?心常憶佛,心裏頭把妄想都放下,什麼都不想了,只想阿彌陀佛,只想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要熟,要常常聽、常常讀。爲什麼?你起心動念就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口常稱佛,稱是念,口念佛。古大德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說話都是廢話,都是造業。念佛是功德,多念佛,積累功德,這個功德幫助你往生,幫助你增高品位。身常敬佛,用我們身體修敬,就是禮拜阿彌陀佛。在禮拜當中,叁業都做到了,你看我禮拜的時候,心裏想佛,口裏念佛,身體在拜佛。禮拜的時候,口念佛不出聲,出聲傷氣;睡覺的時候,念佛不出聲;坐著、站著、走著可以出聲。始名深信,這信的標准,前面說了,要須有信,信的標准是心裏常想佛、口常念佛、身常拜佛,這叫深信。真正能做到這樣子,叫任意早晚,任意是隨意,或早或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終無,再沒有了,沒有什麼?沒有住六道輪回的因。六道輪回是果報,你把六道輪回的因跟緣都斷掉了,所以你不會再住六道,你超越了。此策發信心,我們用這個道理,用祖師大德的教誨,策勵我們發起信心。最爲切要,這最重要的一樁大事。
下面,「特標一念淨信,至心願生」,黃念老也是這麼說的。我讀這一段經文就提出這八個字,一念淨信,至心願生,念老在這裏也提出來。這一段,這八個字比什麼都要緊。「亦皆隨願得生之不可思議功德」。功夫純熟,極樂世界想去就去,想留在這個世間也行,都不礙事。想去,是感恩彌陀,幫助我們這一生把生死輪回的問題解決了。還想留在這個世間,不是爲自己,自己沒事了,留在這個世間幫助衆生,幫助有緣的衆生,勸導他們,策發信心,求生淨土。留在這個世間就幹這一樁事情,除這一樁事情之外,什麼事都沒有。這就是爲什麼要留下來。這個世間還有一些跟我有緣的人。什麼叫有緣?他相信我,我說話他聽得進去,他相信,這叫有緣。如果我們說話他聽不進去,完全不相信,那就沒有緣。沒有緣,到極樂世界去;有緣,多帶幾個到極樂世界。我們遲幾年不要緊,多帶一些人去,先人後己。這個是大悲心。
一念,『一念淨信』,一念。「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念就是一心,一心無二心。那這個一念淨信的意思我們就體會到,這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當中的一念。一念真信,念念真信。我這一念信了,底下一念就不信,這不能成就。念念相信。一念即是念念,念念即是一念。這《華嚴經》說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會疏》曰: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往生真正的信心就在一念,這一念的意思深。「又《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那什麼是一心?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一心。這個就要功夫了。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說,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功夫的淺深。這個一心裏頭有信願、有功夫,兼而有之。心愈清淨,功夫就愈深。所以把我們記憶裏面的念頭務必要清除幹淨。意念,就是你記得的這些東西,這個東西在哪裏?在阿賴耶識裏頭。阿賴耶像一個資料庫,無量劫來,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都儲藏在這個裏頭。這不是真心,真心離念,這大乘經裏頭佛常說的。那換句話說,如果有念,那就是妄心。
我們把妄心裏面清除幹淨,全都放下了,打掃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那就是真心。真妄是一不是二。真心裏頭不收集虛妄,妄心就沒有了,就這麼回事情。換句話說,佛教我們用真心念佛,不能用妄心。妄心念佛,沒功夫;真心念佛,有功夫。我們用真心待人接物,真心裏頭有無量智慧。待人接物,一切人物不一樣,人有染有淨、有善有惡,真心裏頭生智慧,智慧裏頭會讓你生出善巧方便,就是每個人你都應付得非常好,善人惡人見到你都歡喜,順境逆境你也處得很好,智慧!能夠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是真實智慧的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你會做到大圓滿。所以這是清淨報土的真因,心淨則佛土淨。
「獲得金剛真心者」,金剛是比喻,比喻什麼?堅固。你獲得真心了,有像金剛一樣的堅固,永遠不會變更,不會改變,這叫金剛真心。在順境裏頭不被誘惑,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這是金剛真心。有人發心,發的是真心,名利現前,馬上跟著走,就改變了,那個心不是金剛真心;金剛真心,如如不動。遇到逆境他就生怨恨,這不是金剛真心。金剛真心,在逆境裏頭沒有怨恨,順境裏頭沒有貪戀;換句話說,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他都能如如不動。你看多少信佛的人,真信,念佛念得不錯,遇到幾個有神通的人,馬上就改變了,對那個神通非常戀慕、非常向往,把佛丟在一邊,聽神通的了。這個信心不是真心。那什麼?假的,禁不起考驗。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裏頭跟我們講金剛信心那個樣子,說得好!他說,如果我們對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無量壽經》真相信,決定不改了,我就一門修到底。釋迦牟尼佛現在來了,告訴你,我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好的,你要不要?那你一要,你信心動搖了。你告訴釋迦牟尼佛,謝謝佛陀,我就這一門就夠了,再好我也不必學了,一門深入。這是真正金剛信心,禁得起考驗,遇到神通,不被神通所動搖;遇到福報,不爲福報所動搖;遇到阿羅漢也不被他動搖,遇到菩薩也不會動搖,遇到佛都不動搖。我就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個目標,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叫萬修萬人去,這叫金剛信心。獲得金剛信心者,這個人,你看這底下兩句,可不得了!「橫超五趣八難道」,這個五趣就是六道輪回,你超越了,橫超了,八難也超越了。八難是八種障礙,前面學過了,都障礙不了你。「必獲現生十種益」,說明你一定能夠得到,現生就是現前,十種殊勝的利益。下面說,「一者冥衆護持益,(乃至)十者,入正定聚益也」。
這個現生十種益,我們有一份參考資料,諸位可以看看,這是我們學佛人必須知道的。「現生十種益」,這是佛教的名數。「日本真宗所立」,真宗是密宗。這個文裏頭有…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