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自己真幹,而且要勸人,什麼人都勸。不信的人?不信的人也勸他。怎麼勸?不要用口去勸。用口去勸,他會造罪業,他會批評佛,會毀謗佛,他不造業了嗎?用我們身去勸,我們身做出好樣子。
早年我在臺灣的時候,五十歲之前,在臺灣,那個時候李老師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接觸很多大專學生。以後我在臺北,道安法師也辦一個大專講座,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學生有七、八百人。我在那裏教了四年,所以認識這大專學生很多。我勸他們要自行化他,用什麼方法?我說,你們在學校現在還都用課本,課本上習慣上都寫個名字,我說你不要寫名字,你寫阿彌陀佛。同學、老師一看,阿彌陀佛,你看,他就念了一聲,阿賴耶識不就種種子下去了嗎?我說你們不要怕人家說你迷信,那都無所謂。你們無論在什麼地方,手上戴一串手珠,這人一看,這學佛的,這阿彌陀佛。不知不覺每天都度很多人,都勸很多人念佛,不著痕迹。這個方法好。
我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看到香港人,香港是夏天,穿的這個T恤,前面後面都印的些花花綠綠的,也不好看,可是人爲什麼喜歡這些東西?所以我就一想,我們可以印佛像,可以印阿彌陀佛,可以把佛的經句印上去。就有很多同學真的做出來了。現在你看,穿上這個服裝走到街上,走一遍,多少人看到,看到這一句佛號,看到這個阿彌陀佛,甚至看到「老實念佛」,全都種了善根。這都好方法,這都是叫常行大悲益。
現在尤其難得的,科技日新月異。叁十年前,還沒有隨身聽,還沒有手提電話。現在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也添增了煩惱。從前沒有手提電話,你的心很清淨;現在有了這個東西,你心不清淨了。所以現在人的心比叁十年前,跟叁十年前來比,我總覺得應該增長了一百倍,染汙。染汙增長一百倍,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的佛怎麼能念得好?你的妄想增長了一百倍,染汙增長了一百倍,所以人的福報一代不如一代。叁十年前,這個社會沒有這麼多災難。災難是不善的心跟行爲引發的。所以這些東西發明有利也有弊,可是那個弊是大于利。兩個相比,不成比例,帶給你的利益太少,帶給你的災害太多了,這個不能不懂得。以前沒有手提電話還不照樣辦事,這個東西帶來極大的擾亂,讓你的心連一分鍾的清淨都得不到。
所以科學家有這些發明,我們要有智慧去使用。智慧使用是什麼?我有事情,找人方便,沒有事情時候關機,永遠不用它,這就沒事。我也有個手機,二、叁個月充一次電。我發現這個電池不錯,叁個月沒有用,打開,它還可以用。叁個月充一次電,一年充四次電。很少用它,一個月難得用一、二次。我用其利,而不用其弊,我們要用智慧去控製它,不能受它的害。所以想想,古人的心多清淨,怎麼清淨的?沒有這些東西幹擾。這東西是人發明的,自己幹擾自己,自己找自己的麻煩。《大悲經》裏頭說的,「雲何名爲大悲?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這個我們要學,一切時、一切處常常勸人念佛。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唐太宗都說了,除念佛之外,來不及了,什麼法門都來不及了。念佛可以救自己,可以救衆生。
最後一條,「入正定聚益」,正定聚。「定成佛之位謂之正定聚,又雲不退位」。正定聚就是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正定聚,定就是心定了,定在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定在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其他的全都放下,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放下,這叫正定。還要學這個、學那個,分心,精神時間都分散了,對自己有害,沒有利益。想學,法門無量誓願學,可以,我不反對你。要怎樣滿我們自己的願望?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廣學法門。爲什麼?到極樂世界,無量壽,有的是時間,用不完的時間;現在在這個世間,人縱算你活一百歲,時間有限。說個老實話,那一部《四庫全書》,就算你生下來就會念,一天念八個小時,算你活到一百歲,一百歲到了,《四庫全書》還沒念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天念八個小時,念一百年,沒念完。所以這個帳要會算。學法門到極樂世界,不在此地學。在此地,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我到極樂世界再幹,我不在此地幹。在此地一樁事情,就是求生極樂世界。這非常單純,真信切願,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
「念佛之行者,以信之一念入于此位」,這個此位就是正定聚位,「而未來必成佛也」。你到極樂世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極樂世界是一個道場,不是一個普通的世界。確實它是一個學校,是個廣大沒有邊際的校園。這個地方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就這兩種人。老師是阿彌陀佛,學生是衆菩薩。學生裏面也有叁個等級,好像我們講的,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凡聖同居土是初級班,方便有余土是中級班,實報莊嚴土是高級班,它有叁個班。叁個班裏面的菩薩都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的,人數之多,阿彌陀佛有本事,分身、化身,這個學校有多少學生,阿彌陀佛就化多少個身,一對一的教學。你不要以爲,這麼多人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一個,我什麼時候能見到他?那你全想錯了。阿彌陀佛的本事我們無法想象,他能在每個人面前化身,一對一的教學,你想學什麼,他就教你什麼。你想這種學校到哪去找?找不到,只有極樂世界有。
不但阿彌陀佛一對一的教你,極樂世界樹木花草,寶池德水,水流的聲音,統統都講經教學。所以你在那裏學習沒有中斷,從到極樂世界一直到畢業成佛,沒有間斷的。極樂世界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那個世界沒有白天晚上,沒有,那個世界也沒有什麼年月日,到那裏去,這些概念全都沒有了。到極樂世界,天天都是今天,沒有說是明天,明天就畢業了,每天都是今天。活在當下,經上這句話到極樂世界你才看到,真的是活在當下,活在今朝,沒有明天、沒有後天,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真正不思議的境界。
「淨土論注上」,《論注》是昙鸾法師的,「易行道者」,淨土叫易行道,「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這講得真好。我們怎麼去?這真是容易,但以信佛,你看你真信,願生淨土,想去,願意去,乘佛的願力你就能夠往生。佛力住持,這個佛力是阿彌陀佛,你就入大乘正定聚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有四土叁輩九品,我們往生一定是生凡聖同居土。爲什麼?我們煩惱沒斷,我們業障沒消,當然是生同居土。同居土裏頭也有叁輩九品,那要看我們念佛的功夫。功夫在什麼?功夫在一心專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功夫。功夫好的,上上品往生;功夫最差的,下下品往生。但是,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也作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確實是有四土叁輩九品,但是看不出來,你所看到的,平等法界,完全相同。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
怎麼會有這個願?因爲參觀諸佛刹土的衆生形相差別太大,引起煩惱。地位高的人,傲慢;地位卑下的人,有自卑感,造成這些煩惱。所以他的世界平等,大家相貌完全一樣,這沒話說了。生活完全也一樣。完全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個十大願王在極樂世界完全落實了。舉一個例子,在七寶池中沐浴,洗澡,大家都在這一個池子裏頭,我想這個池子裏溫度高一點,它就高,我的感受就高;你想冷一點,你的感受就冷。同在一個池子裏,我感受是暖的,你感受是涼的,不一樣,這是你感受。我希望水深一點,它水就深,我希望水淺一點,它居然就淺,實在是不可思議,隨一切衆生的愛好。這是什麼?這叫真平等。
相貌相同,居住的環境也相同。那我喜歡房子大一點,他喜歡房子小一點,那相同不就起煩惱了,都是一樣的,有什麼好看?阿彌陀佛能隨你的願,你要大,房子自然變大;你想小一點,它自然變小一點;你想宮殿式的,它就變成宮殿式的,隨你念頭在變;我想住一個小茅蓬,它就變成小茅蓬,隨著你的念頭在變。這大乘經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從誰的心想?自己的心想。在極樂世界的人得到彌陀威神的加持,智慧、神通、道力突然提升了,跟佛好像差不多,因此他立刻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應一切有緣衆生之感。衆生有感,他就有應,他就能以應身去幫助衆生,成就衆生,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兩樣。這是一般世界要修行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極樂世界,到那裏就得到了。這一種殊勝利益到哪裏去找!
所以這個法門,雖然易行,很難相信。你跟阿羅漢、辟支佛,你跟這些菩薩們講,他們搖頭,沒聽說過,他們不知道。那我們曉得,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們,都是有緣之人。如果這個世界跟淨土沒有緣,佛不會說這個法門,說這個法門沒用處,沒人學。這個法門說出來了,肯定這個世界上有有緣的人,而且還很多。爲什麼?佛多次宣講。這就說明,這個世界跟阿彌陀佛有緣的人很多,只是我們接受有早晚不同。有人一聽就接受了。像我聽到這個法門,經過二、叁十年才接受,不是聽了就接受的。所以我自己常給大家說,我不是那個什麼利根,上上根人。一聽,我聽了懷疑,不相信,連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我,我很感恩,我還是不接受。
一直到自己講《楞嚴》、講《法華》、講《華嚴經》,有那麼一天,心血來潮,突然想到文殊、普賢他們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善財是文殊菩薩入室弟子,他所修學的法門一定跟文殊菩薩相同。在《四十華嚴》第叁十九卷發現了,一大段經文,文殊、普賢都是修念佛法門,都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成就的。我那個時候看到這個文,寒毛直豎,怎麼會有這種事情?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七尊佛的老師,怎麼是修念佛法門?但是經文上明明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仔細再看五十叁參,以前雖然講,但是都沒有細看,這次再仔細詳細的看,原來善財童子是老實念佛,一門深入。那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是教化衆生的。衆生根性不齊,所以他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爲自己,是爲應付不同根性的人而學的。自己,自己是專念阿彌陀佛。這就完全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才相信淨土法門,才認真去學淨土的經典。以前對淨土,輕慢心,這樣才回頭。所以真的是難信之法。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文,「又《彌陀疏鈔》曰:信即心淨。《成唯識論》雲:信者,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這個意思講得深。《成唯識論》裏面跟我們解釋信。信有叁個對象,第一個是實,真實,第二個是德,第叁個是能,這叁樁事情。實是自性,我們本經講的真實之際,這是實,德是真實智慧,能是真實的利益。對實德能,深忍樂欲,這個忍就是承認、肯定,深深的肯定它,對它一點都不懷疑,樂是愛好,欲是欲求。實德能是我們自性裏頭本有的,就是《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智慧、德相,智慧也可以說爲實,真實,真實智慧,真實的德;相,這個相就是能。《華嚴經》上說的,自性,智慧、德、能這叁樣東西是自性裏頭本有的,不是外頭的,外頭沒有。我們對于這個要相信,這個深忍就是深信,一點疑惑都沒有;歡喜,這個樂是歡喜。知道這是自性本有,現在有的我們要生起作用,我要能用得上。這就是于實德能,我都要能用在我的生活,今天講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人叫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實德能。
底下講,「心淨爲性,何言心淨,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心淨爲性,爲什麼說心淨?心淨就是性。所以惠能大師開悟,明心見性了,他向五祖提出的報告,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心淨,真心本來是清淨的。清淨是什麼?沒有一絲毫汙染。底下一句,以心勝故,勝是殊勝,就是它的能量太大了,它的作用太大了,這個勝可以把它解釋爲現代科學家所講的能量,真正不可思議。下頭舉個比喻,如水清珠,能清濁水,這是一個寶珠,這水很肮髒,水清珠放在這個水裏頭,濁水自然就沈下去,水就幹淨了。
「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這是又舉個例。染法,染法是煩惱。唯識宗裏面講煩惱,有二十六種,大分;如果細分,分不盡,無量無邊煩惱。佛爲教學方便起見,通常把它歸納爲一百零八個煩惱,叫百八煩惱。這念珠一百零八顆,表什麼?表斷百八煩惱。佛有一百零八個法門,對治百八煩惱。煩惱細說,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塵勞煩惱。那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些煩惱。八萬四千太多了,但是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隨便說的,《佛學辭典》你查八萬四千,你真能查到,告訴你八萬四千怎麼來的。可是歸納到最後,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歸納爲六百六十。還是太多了,天親菩薩說不便于初學,初學的人嫌太多,對初學簡單,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歸納成一百法,叫《百法明門》。大乘多半從這部書入門。
百法好學,分爲五大類,叫五位百法。第一類心法,第二類心所法,第叁類色法。這個心法、心所法是兩類。這個善法跟惡法都是染法,善惡都是染,染汙,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後面還有個不相應行法。最後一個,無爲法。一共分這幾類。染汙的,二十六個煩惱,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根本煩惱六個,貪瞋癡慢疑,五個,加上一個惡見,錯誤的見解,六個。錯誤的見解是見惑,貪瞋癡慢疑是思惑,合起來叫見思煩惱,這個東西是染汙的。這個東西要是斷掉了,就超越六道。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就是染汙;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如果照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比例來說,六道輪回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余土。這樣說大家就非常清楚了。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但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是以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最極莊嚴,沒有人能夠比得上,那個地方叫盡善盡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