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七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七集)  2012/5/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七百二十叁頁,倒數第二行看起:

  「《成唯識論》雲:信者,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何言心淨,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爲相。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爲急務,明亦甚矣。」《成唯識論》裏頭這句話,說明信心重要。淨宗修學叁個條件,叫叁資糧,就是信、願、行。大乘經論,像《華嚴》、《大智度論》都說「信爲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是所有功德之母;這個意思就是,它能生無量無邊功德。如果不信,問題就嚴重了。

  今天的社會,我們講起傳統文化、講起佛法,乃至于一般宗教,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就是信心,人沒有信心了。中國五常裏面,仁義禮智信,信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信要沒有了,上面四個字全沒有了。「仁者愛人」,現在人不自愛,怎麼會愛人?「義者循理」,現在人不守規矩,不遵守法律,義沒有了。禮,禮也沒有了;智,理智,智也沒有了。現在人就是迷惑顛倒,你問問他,自己有沒有信心?自己也沒有信心。所以,他對于一切人也不相信,不相信父母,夫妻當中沒有信心,父子沒有信心,這個問題嚴重了。這是傳統文化、聖賢之學最大的障礙,沒有門可入了。信心是性德,自性裏頭本有的,現在爲什麼失掉了?沒有人教,沒有人講,也沒有人學。可以說從小他沒有看到人有守信的人,人已經在這個社會長成了。一九八0年代初期,我是一九八二年第一次到美國,發現美國人對人,不相信人是好人,一定要拿出證據證明你是好人。這社會怎麼會到這種樣子?回想想過去這老中國,不說很遠,六十年前,我們都認爲每個人都是好人,不相信人是個壞人。現在人不相信人是個好人,這才是真正的障礙,這是根本的一個大問題。

  今天我們學佛,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就是相信。對于極樂世界、對于阿彌陀佛,對經典裏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叫信心。有一絲毫懷疑就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生淨土。有信心還得有願心,你願意去。蕅益大師講得好,這是四百年前的人,明末清初,淨宗第九代的祖師。他在《彌陀經要解》裏頭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這是往生淨土必須具備的條件。第二個,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于念佛功夫的深淺,沒有說念多少。功夫深的,也就是信心堅定的;功夫淺的,半信半疑。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對極樂世界不甚清楚,但是有信有願,往生品位就低。信心要真誠,真有這個大願行,對于極樂世界清楚、明了,念佛功夫就深,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就高。問題是,這個地方真能放得下。

  《成唯識論》這是說一般大乘教,于實德能,這叁個字都是性德。實是真實,不是假的。什麼是真實?自性是真實,真心、自性,這是真的,除這個之外,所有的現象都是虛妄的。大乘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虛妄,就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我們在大乘經論,總結佛菩薩的教誨,現在明白了,六道輪回從哪裏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叁個統統有,就有六道輪回。如果只有兩個,有妄想、有分別,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你看到什麼境界?叫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看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淨土,這個裏頭沒有凡夫,位次最低的是阿羅漢。如果能夠把妄想、分別再放下,一真法界就現前。你看一真,這是說真的了,十法界都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假的,十法界不見了,十法界從妄想、執著裏頭變現出來的。

  這一真法界是什麼?一真法界裏面住的人,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沒有了,但是還有無明習氣沒斷,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這個東西沒有方法斷,因爲你一起心動念你就墮落了,到下面去了。那怎麼斷?隨它去,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就沒有了。往生到這個地方,早年往生的,他的習氣淡,淡薄,剛剛往生去的習氣很濃。所以,習氣濃淡不同分四十一個階級,最高的等覺菩薩,把最後那一點微細的習氣斷掉,實報土沒有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這個時候等覺菩薩成佛了,妙覺如來,他住哪裏?他住常寂光。常寂光就是真、就是實在的,這是永恒不變!

  自性是光明的,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你看《大學》裏頭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自性之體,自性有它的體相作用。體是真的,不生不滅,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說出來了,把這個體,完全是講自性的體相用,說出來了。自性的體不生不滅;自性的相,本自清淨、本無動搖,這是自性的相。大乘教裏告訴我們,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真心不動。所以,佛法裏頭無論哪個法門,包括淨土在內,沒有不強調修定的。爲什麼?定接近真心。妄念全是虛妄的,叫妄念,有念都是妄念。自性的作用,在隱的狀態之下,本自具足。隱是什麼?你什麼都看不見,但是它具足,你不能說它無。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這叁種現象都找不到。但是它能生,遇到緣能生萬法,萬法就是這叁種現象具體現前,能生萬法。能生萬法,不能說它有。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境界好像是真的,醒過來沒有了,夢中境界不能說它有。夢醒了之後,不能說它沒有,好像真有那回事情。世尊四十九年教學當中,用夢做比喻的說得最多,夢幻泡影。夢幻泡影這一句,實際上主要是講夢,那叁個字是陪襯的。

  這是用現在的話說,宇宙之間的奧秘,很不容易理解。世尊講這些道理,講這些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前面講過二十年。他講經教學有次第,幫助我們境界慢慢提升。前面十二年好像是辦小學,講阿含,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這些東西,好懂,我們很容易接受。十二年之後講方等,方等是大乘預備班,八年的時間,合前面二十年,才給你講般若。般若是給你講宇宙人生真相,沒有二十年的基礎,你一接觸很不容易理解,你聽不懂,這是很高深的一門功課。般若講了多久?講了二十二年。我們就曉得,佛講經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般若,差不多是一半的時間;換句話說,般若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學最主要的一門功課。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講什麼?般若智慧如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證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成佛的法華,究竟圓滿。你看,四十九年分四個階段,前面一個階段我們不談,前面什麼?他在定中說的。定中的境界太深了,那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的經義跟《法華》相通的。

  這個實、德、能,實是真有,德是講自性的性德。這個德,中國古人稱爲本善。你看,本性本善,實就是本性,德是本善。在佛法裏面,《華嚴經》上佛說了,「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就是德能,相就是相好,德能成就相好,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出現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人去畫圖,沒有人去施工,自自然然變現出來的,是性德變現出來。我們這個世界當然也離不開性德,離開性德哪有這些現象?那爲什麼跟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是圓滿的性德、清淨的性德,我們這個地方是染汙的性德。本質是性德,這佛都不會否認的,它被染汙了,什麼東西染汙了?自私自利染汙了。性德裏頭沒有自私自利,性德裏頭沒有名聞利養,就是自性裏頭本自清淨,性德裏頭沒有貪瞋癡慢,性德裏頭沒有是非人我,真的是清淨不染,一塵不染。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性德,它所流露出來的世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怎麼會流露出來?衆生有感,性德自然就有應。衆生感,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感,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但是他會應,感應道交。我們的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諸佛與法身菩薩全知道。我們念頭才動,就好像我們這是個發射臺,我們的電波發出去,他們全收到。實際上,我們跟他能力相同,十方世界這些波動現象我們也全收到。收到怎麼樣?收到,機器不靈了,機器有故障。他們沒有故障,他們清清楚楚。不但念頭他知道,我們的身體他知道。爲什麼?身體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也是波動才生出來的,沒有波動,物質現象就不存在。現在科學家知道了,物質怎麼來的?念頭波動裏頭産生出來的。所以我們的細胞這種波動現象,諸佛菩薩清楚,清楚就是對你整個身體健康狀況完全了解。那我們身體有病痛,佛菩薩爲什麼不保佑我們?佛菩薩不是不保佑,而是這個痛是你造的業,你自己作的,應該要承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他幫不上忙。怎樣解決?要你自己,自己去解決,你把你的細胞裏頭的病毒把它清除掉,你就恢複健康了。

  細胞裏頭什麼是病毒?見思煩惱是病毒。你看末那,跟整個宇宙同時出現的,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我愛,我愛就是貪;第叁個我癡,就是愚癡;第四個是我慢,傲慢,傲慢屬于瞋恚。所以,貪瞋癡叁毒煩惱,叫叁毒!換句話說,整個宇宙之間所有的病毒,那個根就是貪瞋癡。再加上兩個,就是傲慢、懷疑。末後再加一個,所有一切看錯了的事情,叫見惑,看錯了。貪瞋癡慢疑惡見,你的見解,看人、看事、看物全看錯了。這六大煩惱就是世間所有一切病痛的根!你能把這根拔掉,反過來培養正確的心念,不貪、不瞋、不癡、不傲慢、不懷疑,把錯誤的見解全部放下,恢複正知正見,你一切病痛全好了。這是從根本上治療,不需要用藥物,也不需要任何醫療,自然就好了。不但可以調整我們自己身心的健康,…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