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阿彌陀佛,滿面笑容,滿身的歡喜。你跟他講什麼話,他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知道聽進去沒聽進去。他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沒有第二句話,這種人了不起,這種人他的成就跟上上根人平等。我們吊在中間不上不下,這種人是最難度的,最麻煩的。所以我們往往,現在對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看到鄉下阿公阿婆在念佛,我們跟他致敬,佩服。爲什麼?他決定成就,他決定成佛,我們怎麼搞都比不上他。這個人雖然叫愚,古人說「愚不可及」,可是你比不上他,他有愚忠,他有愚誠。上上根人聰明,誠心發出來。他愚他也發的是誠心,那個真誠跟上上根人的真誠沒有兩樣,所以他能成就,而且很快速的成就。這個例子很多,《淨土聖賢錄》裏有,《往生傳》裏頭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接觸的這些人事物,親眼看見過,親耳聞過,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這一乘願海是他力,阿彌陀佛的力量,六字洪名也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藉著佛力到達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個什麼世界?很像外國的大學城,它是個學校,規模很大。這個地區雖然說是極樂國、極樂世界,實際上它是個學校、是個道場。這個世界裏面的人很單純,這個世界裏頭沒有政治,我們讀多少經典,釋迦牟尼佛沒提出來。這個世界沒有上帝、沒有國王,極樂世界沒有國王,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非常單純,就兩種人,一種老師,一個學生,就這兩種人;阿彌陀佛是老師,每一個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都是學生。學生程度不相等,所以它那裏班級也不相同,大分爲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真有。初級班是凡聖同居土,中級班是方便有余土,高級班是實報莊嚴土。高級班是真高,那個標准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標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些人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高級班;能夠把見思煩惱斷掉,這種人往生是中級班;像我們這一品煩惱都沒斷,到極樂世界是初級班。雖然是初級班,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待遇,跟高級班沒有兩樣,這個很特別。不但生活狀況跟那些人相同,這最高的待遇,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智慧、神通、道力也好像突然提升了,也跟高級班同學差不多,這是不可思議。這究竟怎麼回事?這就是名號跟一乘願力的加持。這是在他方世界裏頭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
這四十八願說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九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高級班的。確實有四土叁輩九品,但是待遇是平等的。所以,我們自己很清楚,全靠佛力。靠自己的,就是我相信這個法門,我一點都不懷疑,我真的願意往生。我知道在這個世界,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我都修不成就,沒有這個能力,煩惱斷不掉,業障沒法子消除,這是障礙。今天阿彌陀佛提出條件,不需要斷煩惱,不需要消業障,這個法門對我就很適合,叫帶業往生。真信、真願、真正念佛,我可以做得到,符合這個標准就決定得生。所以你看佛的願,回向、往生融在一起了,就在這一句名號裏頭。這一聲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這裏頭有佛的願,四十八願統統在這一句佛號上。有回向,決定往生,這是無上的回向,不必單獨回向。
做這個注解,這個注解是非常了不起的注解,我們簡直不敢相信凡人能做得出來。黃念祖老居士,老人往生之前六個月,每天念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就是無上回向。無上回向,念念向著西方極樂世界,除這一個念頭之外,其他的念頭都沒有。那是什麼?那是念念都在回向,不要再用回向的形式,念念都是回向。我念這句阿彌陀佛幹什麼?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所以希望這個意思我們搞清楚、搞明白。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令得妙果」。經文:
【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這就成佛了。我們看注解。「是故能生一念淨信,將所有善根,至誠回向,則隨願皆生」。這句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你看下面他就引用的了。「《會疏》所開示: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黃念老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那念得多!這是什麼?這是表法的,這是做給我們看的。這是人家真幹,給我們做榜樣,實際上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是他用實際的行動來教我們,佛要怎麼個念法,要像他這種念法。我們應當學習,養成習慣。如何學習?一個月用一天的時間,一個月找一天的時間,這一天什麼工作不做,專念阿彌陀佛,看看念多少萬聲。一個月搞一次,把它養成習慣。到我們自己臨命終時,最後的那七天,一天能念十萬聲,決定得生。平常不練不行。一個月一次,一年十二次,真正到往生的時候用七天的時間,真有把握,真的是好事。念老的這種表法是爲我們做的,我們要感恩,提醒我們,在最後應該怎樣念才真正有把握往生。
念佛,秘訣沒有別的,萬緣放下,一心專注,這個非常重要。經裏面告訴我們,底下這一品「叁輩往生」就看到了,叫「一向專念」,就是要專注,決定不能分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大勢至菩薩是用念佛修成佛的,他就用這個方法成就的,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把這個方法傳給我們。都攝六根就是我們講萬緣放下。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不看,耳不聽。實際上,眼怎麼能不看?耳怎麼能不聽?眼可以看,耳可以聽,你所看見的、所聽到的別放在心上,就沒事,幹幹淨淨的;你要把看的東西、聽的東西都放在心上,錯了。
怎樣才不會放在心上?你要了解外面事實真相。外面的事實真相是什麼?佛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眼看到的色是假的,耳聽到音聲也是假的,鼻聞到的也是假的,舌嘗的也是假的,沒有一樣不是假的。知道是假的,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清淨了。凡夫看了之後,他放在心上,順他意思的他起貪心,想控製它、想占有它;不順他的意思他討厭,想離開它、想抛棄它。都變成了垃圾,染汙自己的清淨心。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是什麼?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絕對沒有放在心上。這叫功夫,真功夫!所以他心清淨、心平等,心永遠是覺而不迷,他有這個本事。這個本事我們得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非常重要。
八萬四千法門裏頭,方法雖然不一樣,但是原則相同,那就是止觀。觀,清清楚楚;止,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修禅定的,修禅定在哪裏修?用現在的話說,在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他去逛百貨公司,修禅定。你看他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是慧,如如不動那是定,定慧等持,修禅定,那真修禅定。禅定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的禅定不起作用,這個禅定起作用。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你問他想不想要這個,他都完全不要。就是說,他沒有控製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也沒有分配的念頭,什麼念頭都沒有。所以定中有慧,慧中有定。不是看這個也想有,看那個也想占有,像觀光,人家說什麼?看了之後身上錢全光了,這一觀全光了。真有功夫的人他如如不動,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真修行,真功夫!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不知道他在那裏修禅定。這是《華嚴經》裏面告訴我們的。真修行在哪裏修?其實就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全是禅定。離開生活你到哪裏修?那不是真修,不是真功夫。你到山上挖個山洞,在裏頭住個叁、五年,很不錯,給你到百貨公司逛一趟,那個定功全部沒有了,那是假的。這個東西得禁得起考驗,禁不起考驗是假的,不算是真功夫。
所以說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這一念是真念。此地講的一念,實際上就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彈指有多少念?叁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百千是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叁百二十兆。這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叁百二十兆。你怎麼會知道?如果你知道,你就曉得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科學是用秒做單位,彌勒菩薩這一彈指,我們一秒鍾能彈幾次?年輕,體力好的,我相信至少可以彈五次,那再乘五。一秒鍾有多少個細念,微細的念頭?一千六百兆。這是今天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的頻率,整個宇宙是波動形成的。這個波是什麼?就是念頭。所以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真的,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波動産生的。誰的波動?自己的波動,不是別人。所以一個人一生的際遇,你真正明白了你就知道,自己負責任,于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幹,完全是自己的念頭。
別人罵我,我聽了會生氣,爲什麼?我接受了。他罵別人我怎麼不生氣?罵別人,我沒有接受到他的。如果你要曉得這身體是假的,身不是我,怎麼罵也不會生氣,爲什麼?沒接受。你說誰負責任?你恨罵的人嗎?不要恨他。我如果不接受,沒事;我要接受,這還是我自己的事情,于他不相幹。這就是事實真相,真相看穿了,你就真的得大自在;真相看穿了,你在真相之中就能如如不動,也就是我們俗話講,不放在心上了。心清淨了,心清淨看外面的人都是好人,好人是好人,壞人也是好人,平等的,沒有差別。所以,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衆生都是菩薩,我們凡夫看佛菩薩都是凡夫,就是這麼個道理。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又《要解》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這是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給《彌陀經》做了個注解,叫《要解》,寫得真好!他在後面跋文裏頭說的,他九天寫成功的。印光大師對這部書非常贊歎,他說即使古佛再來作一部注解,也不能超過它。印光大師肯定的說,這個注解是《彌陀經》當中第一注解。裏面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重要。你看,信、願堅固,堅固是絕不動搖,臨終的時候只念十念,或者只念一念,就是一聲阿彌陀佛,他就能往生。品位高下不在念佛多少,是念…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